2022年的夏天,A股市场在疫情反复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大多数投资者在持续低迷的交投环境中逐渐失去了方向。韩风站在陆家嘴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目光掠过桌面上散落的财报资料,最终停留在一份关于捷荣技术的研究报告上。这家以精密结构件和模具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正悄然经历着一场不被市场察觉的蜕变。
八月的一个傍晚,韩风在梳理华为产业链时首次注意到捷荣技术。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企业,于2017年上市,主要从事精密结构件、精密模具及高外观需求的硬件组件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为计算机\/消费电子等3c行业终端品牌及odm厂商提供配套。公开资料显示,捷荣技术早在2011年3月就与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华为核心供应商之一,主要向华为销售精密结构件及模具。
然而,这家有着十余年华为供应链背景的企业,此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5.59%,净利润下降7.89%。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捷荣技术的股价在8元附近徘徊,市值仅约20亿元,几乎被市场遗忘。
消费电子行业整体低迷,但危机中往往蕴藏着转机。韩风在投资笔记上写下这句话,随后开始对捷荣技术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行业渠道,他了解到尽管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下滑,但华为正在酝酿一场回归之战,而捷荣技术作为老牌供应商,可能在这场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调研的深入,韩风发现了市场忽略的关键信息。捷荣技术虽然整体业绩不佳,但公司在精密模具和快速成型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在精密薄材连续拉伸、精密连续冲锻成型模具、高速精密冲压模具等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这些技术能力正是高端智能手机结构件制造的关键。
更让韩风感兴趣的是,捷荣技术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已经开始收获成效。公司在越南和印度的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已实现为国内外行业头部企业在海外多机种智能手机精密结构件组件的量产交付。这一布局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宝贵。
财务数据方面,韩风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2022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实现营业收入9.57亿元,同比增长39.5%,单季度盈利超2000万元。这与上半年的整体亏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公司经营状况可能正在发生转折。
市场总是过度关注短期业绩,而忽略了企业基本面的微妙变化。韩风在投研会议上向团队分析道,捷荣技术最困难的时期可能正在过去,而市场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基于这些研究发现,韩风在八月中旬开始了对捷荣技术的建仓操作。当时市场情绪极为低迷,捷荣技术的股价在7.6-8.3元区间震荡,成交量时常萎缩至日均数千手的水平。这种低流动性为韩风提供了绝佳的建仓环境,他采取了分批买入的策略,在股价下跌时吸纳筹码,将平均成本控制在7.9元左右。
建仓过程中,韩风特别关注到捷荣技术与华为业务关系的细节。尽管公司对华为的直接销售占比较小——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相关营业收入分别仅为0.46%、3.48%、3.70%,但华为确实是捷荣技术的终端客户之一,公司通过客户代工厂(odm)厂家向华为品牌产品提供精密结构件。在韩风看来,这种业务关系蕴含着巨大的预期差。
八月二十二日,捷荣技术股价突然涨停,收盘价报10.05元。当日资金流向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净流入3394.77万元。这一异动引起了韩风的警惕,但他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更多是市场对华为产业链价值重估的开始,而非短暂的题材炒作。他在次日小幅加仓,将总仓位提升至预定规模的15%。
随着捷荣技术股价的回升,市场开始出现分歧。九月初,公司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确认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这一公告导致股价短暂回调,团队内部也出现了获利了结的声音。
但韩风坚定地认为,捷荣技术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他在投研会议上指出:捷荣技术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与华为的业务占比有多大,而在于它在高端精密结构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随着智能手机向更高精度、更复杂结构演进,捷荣技术的价值将被市场重新认识。
与此同时,韩风通过产业链调研了解到,捷荣技术正在积极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加大对mES、wmS等生产系统的投入,打造智能制造车间。这些投入虽然短期影响了业绩,但长期看将显着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十月的A股市场依然疲软,但捷荣技术的走势却逐渐与大盘背离,股价在9-10元区间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平台。韩风注意到,尽管大盘持续走弱,但捷荣技术的底部却在逐步抬高,成交量时有放大,显示有聪明资金在持续吸纳。
进入四季度,市场对华为产业链的关注度开始提升。随着华为新机发布的临近,投资者逐渐意识到像捷荣技术这样的老牌供应商可能迎来业绩拐点。韩风通过渠道了解到,捷荣技术用于华为产品的精密结构件订单确实在稳步增长,虽然绝对数量不大,但象征意义重大。
十一月,捷荣技术股价悄然突破11元关口,这时韩风的持仓浮盈已接近40%。团队中再次响起获利了结的声音,但韩风在经过深入分析后,做出了继续持有的决定。
我们正处于价值发现的过程的中段,韩风在投资决策会议上解释说,市场刚刚开始认识到捷荣技术的投资逻辑,但还没有完全反映其业绩回暖的潜力。根据我的研究,公司在第四季度很可能延续第二季度以来的改善趋势。
韩风的判断很快得到了验证。随后的交易日内,捷荣技术股价在成交量配合下稳步攀升,先后突破12元和13元整数关口。市场对华为概念的热情逐渐升温,捷荣技术作为概念龙头之一,开始受到更多资金的关注。
到2022年收官之时,捷荣技术股价已站稳14元上方,较韩风建仓时上涨超过77%。这时,华为产业链已成为市场最热门的概念之一,各路资金纷纷涌入。2023年元旦过后,捷荣技术股价继续上攻,最高冲至16元以上。
在市场一片狂热中,韩风保持着异常的冷静。他注意到,虽然捷荣技术的基本面确实在改善,但股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业绩增长。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表态依然谨慎,强调华为业务占比不高,对公司业绩无重大影响。
一月中旬,当捷荣技术股价在15-16元区间震荡时,韩风开始分批获利了结。他采取了与建仓时类似的策略,每天只在股价冲高时卖出少量仓位,避免对股价造成冲击。到一月底,他已将大部分仓位了结,平均卖出价格在15.6元左右,整体收益率超过97%。
清仓那天下午,韩风再次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思考着这场战役的得与失。捷荣技术一役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验证了他对产业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在这场华为链的价值发现过程中,他抓住了市场预期与企业基本面的差距,在普遍悲观时敢于布局,在概念狂热时保持冷静。
夜幕降临时,韩风打开投资笔记,写下了这样一段总结:捷荣技术之役,胜在对产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对企业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以及对市场情绪周期的精准把握。作为华为链的逆势王者,捷荣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即期的业绩贡献,而在于其在高端精密结构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然而,概念炒作终将退潮,唯有业绩增长才是股价的永恒支撑。投资者需要在市场盲目时保持理性,在概念狂热时坚守价值。
回望这场战役,韩风清晰地认识到,捷荣技术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股市中的预期差投资哲学。市场在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但在行业拐点和企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往往会出现明显的预期差。这种预期差源于信息的滞后、理解的不充分以及情绪的过度反应,而优秀的投资者正是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种预期差。
关上电脑,韩风深吸一口气。捷荣技术只是他封神之战的第六役,接下来还有更多硬仗要打。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他深知唯有不断学习,持续进化,才能在投资的路上行稳致远。华为链的重塑才刚刚开始,他需要继续跟踪产业进展,等待下一个更好的介入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