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在北京成功维权的时候,苏敏之和尤昌平刚从报社走出来。
尤昌平下意识地抹了把额头,天气已经转凉,他的掌心却微微冒汗。
就在刚才,他亲眼看着苏敏之坐在谈判桌前,眼睛都没眨一下,神色自若地和报社广告部的负责人谈条件、签合同。
那支钢笔签下的是本地发行量最大的《申城晚报》整整一周的广告版面。
下周就是“山楂泡泡”正式上市的日子。尤昌平的脑子里已经能想象出那个画面了——从上市第一天开始,未来一周,上海市民翻开报纸,满眼都是他们“山楂泡泡”的广告。
尤其是第一天,整整五个广告版,清一色都是那个红艳艳的山楂图案,配着“酸甜好滋味,汽水新选择”的广告语。
这么大的手笔,尤昌平感觉不仅额头,他心里也止不住地冒汗。
“厂长……我这心里……实在是没底啊。”刚走出大门,尤昌平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街上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偶尔有辆公交车驶过,带起一阵风。
苏敏之脚步不停,语气却很平静:“这只是个开始,未来我们还会有电视广告,那个会更贵。”
“电、电视广告?!”尤昌平的脚步猛地一顿,那得多少钱?
他很快反应过来,苏敏之说的“未来”,应该是指那款厂里正和上海中医学院秘密研发的儿童营养饮品。他听说那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李师傅带着贾东升,各种配方试了不下几十种。
尤昌平忽然明白了,这次在报纸上投放广告,也是在为明年的新品铺路。
包括这次“山楂泡泡”不同于以往的铺货方式,苏厂长这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苏敏之很清楚尤昌平的压力来源。
“你还在担心那些小卖部老板的话?”苏敏之一针见血。
尤昌平的压力,主要就来自那些传统的零售渠道。
当初卖霞光桔子汽水时,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厂里是放低了姿态,允许他们先拿货、卖掉之后再结算。
可现在,苏敏之为“山楂泡泡”制定了全新的“保证金+高返点”模式。那些习惯了赊账的老板们心里顿时有了巨大的落差。
“小尤啊,你们苏厂长这是发达了,看不起我们这些小铺子了?”
“还要先付钱?凭什么啊?”
“就是,还比桔子汽水贵了两分钱!”
别小看这两分钱。在这个年代,老百姓买东西都是精打细算的。很多人觉得,喝汽水就是图个凉快,凭什么要多花两分钱买山楂味的?
“厂长,咱这大笔的广告费花出去,万一……万一听不见个响怎么办?”尤昌平忧心忡忡地问。
“一周后就知道了。”苏敏之的回答干脆利落。
两人走到路边的公交站台,等着车。
苏敏之知道,关于经销商模式转变的问题,她必须跟尤昌平说得更透彻一些。这不仅关系到“山楂泡泡”,更关系到厂子未来的命脉。
“昌平,以后我们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产品线会越来越丰富。”
苏敏之的语气变得异常郑重,“我们不可能再像卖桔子汽水那样,靠销售员一家家去跑,直接跟零售商一一对接。那样的话,管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也极容易出现窜货、价格混乱的问题。”
尤昌平立刻收起了担忧,神情专注地听着。
“所以,未来我们的方向,一定是经销商分级管理。”苏敏之看着远方。
“在某一个区域,比如一个区,甚至一个省,我们只跟一家或者少数几家最有实力的经销商合作。由他们来负责这个区域内的所有铺货和销售。”
“当然,我们现在的体量还不够,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转变。”
尤昌平眼睛一亮,他是个聪明人,瞬间就明白了这背后的好处:“您的意思是……搞区域独家代理?如果这样的话,确实可以有效杜绝窜货!而且厂里就不用再派那么多人到处跑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对。”苏敏之点头,“而且这样一来,经销商跟咱们的利益就实现了深度捆绑。”
“他们拿了区域独家代理权,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也为了完成销售目标拿到高返点,就会主动地、拼命地去开拓下线。我们相当于多了一支编外的更熟悉当地市场的销售队伍。”
一辆28路公交车缓缓驶来,两人上了车。车厢里人不多,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那您现在,是想拿‘山楂泡泡’在本地先试验一下这个模式?”尤昌平问。
“对。”苏敏之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如果这个模式在本地验证可行……昌平,你以后的精力,就要放到省外的市场上了。”
“你要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跑,去谈,去建立我们厂的经销商网络。”
“在明年我们那款营养饮品正式推出之前,你的任务会很重,可能要常年在外面跑。”
公交车摇摇晃晃地行驶着,车窗外的街景不断后退。
尤昌平沉默了一会儿,他心里有个问题已经憋了很久了,今天终于找到机会问出来。
“苏厂长,有个问题……我一直想不明白。”
“你说。”
尤昌平斟酌着措辞:“您为什么……一定要做那款儿童营养饮品呢?”
“这个风险实在太高了,投入也大得吓人。而且,市场到底认不认,完全是个未知数。”
“如果咱们一定要开发新产品,”他诚恳地建议道,“为什么不开发更多的汽水口味呢?比如苹果味、菠萝味、荔枝味……这些口味市场上都有现成的,老百姓也熟悉,咱们做起来,成本和风险都可控得多啊。”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苏敏之知道,这个疑问不仅萦绕在尤昌平心里,其实厂子里很多中层干部、技术人员心里都有这个疑问。
为什么要放着稳稳当当的钱不赚,非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个没人做过的产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