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八点半,陈默提前十分钟到了办公室。他将打印好的工作纪要反复检查了三遍,确认没有错别字和逻辑漏洞,才和那本棕色笔记本一起放进文件夹,深吸一口气走向李泽岚的办公室。
“咚咚咚。”敲门声轻得恰到好处。
“进。”办公桌后传来李泽岚沉稳的声音,他正低头看着一份文件,指尖夹着的钢笔悬在纸页上方。
陈默轻手轻脚走到桌前,将文件夹轻轻放下:“李县长,您交代的工作纪要整理好了,笔记本也还给您。”
李泽岚抬起头,先拿起笔记本翻了几页。他昨晚特意在标着“秘”字的纸页间夹了根极细的透明书签,此刻书签仍稳稳卡在原处,没有丝毫移动的痕迹。他眼底掠过一丝满意,又翻开工作纪要。
纪要里,陈默把调研数据按“基础设施”“产业问题”“民生诉求”三类梳理,用彩色标注区分紧急程度;待办事项后不仅附了时间建议,还在备注栏写了“需协调财政局”“需对接乡镇政府”等责任方;甚至连笔记本里随手写的“农产品包装粗糙”这句感慨,陈默都补了条小字——“可参考邻县‘乡味馆’统一包装模式,已记下联系方式待核实”。
“做得很细致。”李泽岚合上文件夹,指尖在封面轻轻敲了敲,“不是简单抄录,还加了自己的思考和准备,这点很好。”
陈默有些拘谨地站着,指尖攥了攥衣角:“我只是觉得这些细节可能对您有用,就多留意了些。”
“留意细节,就是干好工作的第一步。”李泽岚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下午我要去见陈书记,谈几个发展方向,你留在办公室整理下近几年的农业、旅游数据,等我回来要参考。”
“好的!我保证整理清楚。”陈默立刻应道,起身时腰板都挺直了些。
下午两点,李泽岚准时走进陈卫国的办公室。陈卫国正靠在沙发上看报纸,见他来,立刻放下报纸起身:“泽岚来了?快坐,刚泡的雨前龙井,尝尝味道。”
两人分坐在沙发两端,热茶的雾气在空气中慢慢散开。
“陈书记,今天来是想跟您聊些实打实的发展想法。”李泽岚没绕圈子,直接开口,“这段时间跟基层干部、村民聊得多了,倒琢磨出几个方向,想听听您的意见。”
陈卫国端着茶杯笑了笑:“你是县长,抓发展是本职,有想法就说,咱们一起商量。”
“第一个是绿色农业,这里面我想重点提桑蚕业。”李泽岚身体微微前倾,“咱们县不少乡镇种桑树、养蚕有几十年历史了,尤其是沿江那几个村,桑叶品质好,蚕茧出丝率比周边县还高。但现在都是农户自己养蚕、自己卖茧,要么被收购商压价,要么因为技术老、品种旧,产量上不去。我想把桑蚕业纳入绿色农业重点培育,一方面请农科院的专家来教新技术、推广优质蚕种,另一方面建个蚕茧收购站,统一收购、统一议价,再对接市里的丝绸厂,让农户能稳赚;长远看,还能搞点蚕丝手工艺品,跟后面要谈的旅游结合起来,多赚一道钱。”
他顿了顿,又补充:“除了桑蚕,水稻和高山茶也不能丢。可以搞个‘阳山三宝’的品牌,统一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设计套特色包装,对接超市和电商平台,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陈卫国指尖在茶杯沿划了圈:“桑蚕业确实是咱们的老底子,能盘活是好事。就是技术指导、收购站建设,都需要人盯着。”
“我打算让农业农村局牵头,先在沿江村搞试点,找几个养蚕大户带头,专家驻点指导,收购站就用村里闲置的老厂房改造,花不了多少钱。”李泽岚接话,“资金方面,先申请农业扶持资金,不够再跟银行谈农户小额贷款,不麻烦县里额外掏钱。”
“行,这个方向可行。”陈卫国点头,“那第二个呢?”
“第二个是旅游。”李泽岚拿出张简易地图,铺在茶几上,“小江镇那片老村落,青石板路、老祠堂都还在,旁边就是水库,山清水秀的。现在周末已经有零星游客去,但没规划、没配套,留不住人。我想先修几条步道,把村落和水库连起来,再引导村民搞几家有特色的农家乐,卖些自家种的菜、酿的酒,要是桑蚕试点成了,还能让游客体验摘桑叶、缫丝的过程,做成‘田园+非遗’的短途休闲游线路,投入不大,见效也快。”
陈卫国看着地图,手指点了点小江镇的位置:“那片确实有潜力,加上桑蚕体验,内容就更丰富了。就是基础设施得跟上,路、厕所、停车场都得修。”
“我打算分两期来,第一期先修步道、整治村落环境,花不了多少钱;第二期再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有了客流量,再吸引社会资本进来。”李泽岚补充道。
“第三个方向,是新能源。”李泽岚收起地图,“西北那片风蚀坡地,常年有风,地势也平坦,不适合种庄稼,却适合建小型风力发电站。我咨询过能源局的专家,说咱们这的风力资源够建个5万千瓦的电站,建成后不仅能给县里带来税收,还能解决几十号村民的就业,正好盘活闲置土地。”
陈卫国沉默了几秒,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新能源是大趋势,这个方向有前瞻性。就是审批流程、资金投入都是大事,得慢慢来。”
“我明白。”李泽岚点头,“我没打算一步到位,先让发改委做个可行性报告,跟省能源局对接下政策,等摸清路子了再推进,不冒进。”
陈卫国看着李泽岚,脸上露出笑容:“你这些想法,把桑蚕业跟农业、旅游串起来,考虑得很周全。行,我支持你!绿色农业这块,你牵头,需要协调哪个部门,直接跟我说,我来打招呼。旅游和新能源,先做前期准备,咱们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
“有您的支持,我心里就有底了。”李泽岚端起茶杯,跟陈卫国碰了一下,“我尽快把方案细化,下周咱们开个协调会,把这事定下来。”
离开县委办公室时,夕阳正斜照在办公楼的玻璃幕墙上,映出一片暖金色。李泽岚走在台阶上,脚步很稳——他知道,这些想法要落地肯定有阻力,但至少,他已经把“发展”的种子播了下去。
回到县政府,陈默立刻迎上来,手里捧着一叠整理好的数据:“李县长,您要的农业、旅游数据都整理好了,按年份分了类,重点数据标了红,桑蚕业的历史产量和农户分布我也单独列了表。”
李泽岚接过看了一眼,数据表格清晰整齐,桑蚕业那页还贴了便签,写着“沿江村养蚕户占全县60%,但平均亩产比十年前降了15%”。他拍了拍陈默的肩膀:“辛苦你了。明天把这些数据跟绿色农业的方案结合起来,咱们再细化下桑蚕试点的具体计划。”
“好!我今晚就加班弄!”陈默眼里闪着光,他能感觉到,阳山的好日子,好像离得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