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倌带着群来到父亲昨天定好的地段,这里地势低,水分多,草长得茂密,但是路有些泥泞。之前高殿广说要到这里,小牛倌不放心父亲:“爹,我有办法让牛吃饱,你就放心吧!”
昨天高殿广说:“草厚的地方,牛吃得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小牛倌答应了。可是今天怎么还没有看到父亲呢?
滚子的突然到来让小牛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滚子,爹呢?”
滚子扯着小牛倌的裤脚往山下拽,小牛倌跟着滚子往山下疾走。不远处,父亲佝偻的身子蜷成一团,小牛倌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父亲身边:“爹,你怎么了?”
高殿广吃力地抬起头:“爹没事,摔了一跤,不碍事的!”
小牛倌猛然间看到地上一滩血,父亲的身上并没有硬伤:“爹,你撒谎,你是不是又吐血了?”
说着小牛倌哭了,高殿广强装镇定:“我们的小英雄咋还哭了呢?都说了,爹没事,心里有火,吐点血撤火,轻松多了!”
说着高殿广一瘸一拐地往山上走去:“没事,走吧!我好了!你快去看看牛群,别有啥闪失!”
小牛倌无奈地叹口气,高殿广吐血越来越频繁了,郎中说是脊柱压迫内脏导致的,没有啥好办法,除非吃西洋参补补。家里吃的口粮都供不上,哪还有钱买补品?小牛倌想起昨天父亲说过让牛早点吃饱,可以多休息一下,“也许爹昨天就不舒服了?”
这天上午,父女俩聊了很多。牛群吃饱了都趴在地上回嚼,高殿广好像没事人一样,强颜欢笑,小牛倌发现父亲的手在发抖,以至于拿石板时几次滑落。小牛倌心疼父亲:“爹,我今天不想学了,我们休息一下。”
高殿广心想也好,就讲了几个故事,小牛倌很快就忘记了不快。但是吃过午饭后,她坚持让父亲早点回家,高殿广没有反对,带着滚子早早回家了。
小牛倌接受了现实,疾病、贫穷、受冻、挨饿,她麻木了,哭有啥用?
眼下,她只有好好放牛,有空学习识字,不然还能怎样?
第二天,小牛倌早早来到王殿友家里吃饭,没等她进屋,一个声音飘出院子:“金双,金庚,快起来吧,小牛倌都来了!”
小牛倌这时候已经走到屋里了。“娘,人家小牛倌是活在童话里的人,我们凡人不能跟她比。”
王金庚说着又往被窝里面钻。
小牛倌打趣说:“童话里的人不用早起。”
王金庚说:“童话里的牛也不用你喂!”
王金双倒是听话,爬起来穿衣服。小牛倌听了哭笑不得:“金庚,你可别打趣我啦。我哪是什么活在童话里的人呀,童话里的人才不会饿肚子呢。”
王婶赶忙摆了摆手,“孩子,你以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了,快吃饭吧!你吃过的苦不能白吃,把你喂成小英雄,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呢。”
小牛倌挠挠头,眼睛亮晶晶的,“可别呀。我一个文盲能当啥榜样。”
王金双这时候已经穿好衣服,王金庚趴在被窝里笑着说:“我娘总说让我们向你学习!”
小牛倌点点头说:“嗯嗯,不过我的开朗乐观是跟父母学的,我娘常跟我说:‘只要心里向着阳光,生活处处都是美好’。”
王金庚坐起来穿衣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小牛倌,感觉你总是充满干劲儿,在你面前都不好意思偷懒了。”
小牛倌笑着说,“如果你的家人饿着肚子,你也会有干不完的劲儿。”
王婶在一旁听着,心疼小牛倌:“你这孩子,真是孝顺。不过啊,这日子啊,还得一步步来。”
“我知道,一步步来!”,小牛倌重重地点头,开始吃饭,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王殿友从院子里进来:“今天天气不错,适合放牛。小牛倌,你今天不用遭受风雨的洗礼了。”
小牛倌满嘴塞着食物:“洗礼?”
王金双笑着说道;“就是洗澡。”
小牛倌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含糊不清地回应:“下雨也没事,我和牛一起洗礼。”
王殿友鼓励说;“真好!就没见到你苦恼的时候。”
小牛倌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落寞,“有啊,我自己会偷偷苦恼。”
王婶关心地问:“啥苦恼呀?”
小牛倌缓缓开口:“我看到村里那些上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能识字念书,懂好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就眼馋,我也想去读书。”
王殿友说:“这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的孩子也想当学生。”
王金庚一听,连忙说:“小牛倌,你想学现在也不晚啊。”
小牛倌摇了摇头,“我白天要放牛,哪有时间呢。再说了,家里也供不起我读书的花费。”
王婶拉着小牛倌的手,心疼地说:“好孩子,这确实是难事。不过你这么聪明,要是能读书肯定学得很好。”
小牛倌勉强笑了笑,“我可以自己学识字,一点点学习进步。现在的任务是把牛看好,赚粮食供一家人吃饱肚子,这我就很满足了。”
说完,小牛倌又恢复了乐观,只是那笑容背后藏着淡淡的不甘。王殿友鼓励说:“小牛倌啊,你可不能这么轻易放弃。你知道吗,知识改变命运这话可不是白说的。”
小牛倌疑惑地问:“啥叫改变命运?”
王殿友告诉她:“也就是换个活法。”
王金双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小牛倌。你可以一边放牛,一边识字,至于时间,总能挤出来的。”
小牛倌眼里闪烁起希望的光,“真的可以吗?可是我怕学不好。”
王婶拍拍她的手,“傻孩子,一点点来,哪怕一天学会一个字,一点点来嘛,有空就学,不会的让金双他们教你。”
小牛倌激动得眼眶泛红:“太好了,我一定好好学。之前在家的时候,我娘教过我一些,现在我可以继续学了,真好。”
山里的路再难走,也难不过不识字的新路。
山路没有挡住小牛倌,文字却横在小牛倌面前。那天,小牛倌放牛归来,就匆匆跑到王殿友家。王金双兄弟二人早已准备好了青石板和化石笔,正等着小牛倌呢。“小牛倌,咱们先从简单的字开始认。”
王金双指着石板上写的“日”“月”“山”“水”几个字耐心讲解。小牛倌听得十分认真,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王金双的石头笔尖。但毕竟基础太差,有些字怎么也记不住。王金双看出了小牛倌的沮丧,鼓励道:“刚开始学都这样,你看,你今天认识了‘日’和‘山’,这就很棒了。”
小牛倌开始学习识字的消息很快传开,孩子们都争抢着给小牛倌当小老师,大勇和虎子当然不甘下风,这下小牛倌可开心了,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围在小牛倌身边。大勇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一边写一边大声念:“这个字念‘田’,田地的田。”虎子也争着说:“我也教你一个,这个字念‘木’,树木的木。”小牛倌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这天,当小牛倌带着牛群走到村口时,远远看见几个人头上顶着麻袋,站在雨里。小牛倌走近一看,原来是孩子们在等她。大勇喊道:“小牛倌,我们担心你和牛儿们回不来呢。”
这时,王金凯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新书。“代弟,这是从城里带来的,送给你。”
小牛倌惊喜地接过书。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关于养殖畜牧的知识。小牛倌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字的书,看不懂。就推辞说:“姐夫,我现在识字太少,看不懂这书啊!”
王金凯说:“没事的,你慢慢看,反正也没人给你留学堂功课。”
“学堂功课?学生每天都得交功课吗?”小牛倌不解地问。
“哈哈!你连功课都不知道吗?”
“小牛倌没上学当然没有功课了。”
“功课是老师每天给我们布置的,我们每天必须完成,不然就打手板或者罚站。”
孩子们七嘴八舌,小牛倌好像懂了:“那我的功课是每天好好放牛,让牛吃饱喝足再安全回家。”
“那我爸的功课是每天出去挣钱,供我们一家人生活。”
“对,对。我们每个人的功课都不一样。”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很开心,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流逝。小牛倌看着手中的书,跟着姐夫回家了。随着她识字增多,她可以通过学到的字,翻看王金凯给她的那本书,猜测里面的图片和讲解,能看懂一些东西。
一天,一头牛突然开始食欲不振,走路摇摇晃晃,小牛倌很着急。她突然想到自己看书时,曾看到过一些草药能治疗牛的病症。于是,她不顾雨后山路的泥泞湿滑,跑到山上寻找草药。凭借着记忆,她找到了几种可能有用的草药,赶忙拿回来,用石头捣碎给病牛灌下。牛的情况竟逐渐好转,开始有了精神,也能正常进食了。这件事让小牛倌明白:“原来,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起码改变了这条病牛的命运。”
从那以后,小牛倌更加刻苦地学习,白天放牛时,也会在休息的间隙拿出树枝在地上练字。高殿广看到女儿刻苦学习的样子,又心疼又高兴:“代弟,从今天开始,爹教你数豆子算账。”
代弟高兴极了:“爹,我一定好好学。那样我也可以算账了。”
高殿广先教加法:“十个数以内用手指就可以了。”
没想到小牛倌都会了:“这个娘早就教会我了。”
高殿广没想到女儿如此聪明,他又开始内疚:“代弟,是爹耽误你了。”
小牛倌不以为然,她学得很认真。晚上睡觉前,小牛倌把白天学的东西背诵一遍,然后一页一页地翻看着那本关于养殖畜牧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标记下来,第二天耐心求教。随着知识的积累,小牛倌不仅能读懂书上的内容,还开始尝试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这天是礼拜天,小牛倌把牛带到大洼,安顿好牛刚要学习算账,这时候,山坡下面走上来一个人。“爹,你看那是谁呢?”
父女俩一起朝山坡望去,这时滚子“嗖”的一声跑出去,“是哥!”
“对,是吉梁。”
高吉梁听说妹妹去外屯看牛的事,立马跑回家。高殿广已经上山了:“娘,代弟那么小,能行吗?还有爹,每天走那么远的路上山,多危险啊!”
曲桂娥安慰高吉梁:“没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爹心里有数。”
高吉梁最近很少回家,他每天又要学习,又要干家务活,挺累的。玲玲看哥哥很瘦,就问哥哥:“哥,你是不是不开心呢?怎么那么瘦啊?”
高吉梁笑着应付:“没事,哥挺好的。”
高吉梁跟母亲和两个妹妹聊了一会儿,就去大洼了。高殿广和代弟好久没有看到高吉梁,非常开心,高吉梁看着父亲苍老的容颜:“爹,你天天爬山,注意安全!”
高殿广笑着说:“爹没事!”说着摸摸小吉梁的头,不舍得放下手。
小牛倌在石头上认真写字:“哥,你看我写的。”
高吉梁看着妹妹写的字,歪歪扭扭:,“我怎么感觉像牛蹄印。”
这时候大黑在旁边偷窥,并连连点头。小牛倌自尊心受挫:“爹,你看我哥!”
说着拿起鞭子就要抽大黑,大黑不服气地朝她“哞哞”叫了两声。
高殿广笑着说:“你哥在逗你呢!”
高吉梁赶紧哄妹妹:“其实,哥看出你很努力!代弟,你进步很大啊,比我小时候学得都快。”
小牛倌听了,瞬间多云转晴,得意地笑了。
高吉梁摸了摸代弟的头:“你好好学,以后肯定比哥还厉害。”
小牛倌笑着说:“哥,你才厉害呢!你有空多教教我。”
高吉梁望着一直没说话的父亲,突然说:“我可能不久后要离家去外地了。”
小牛倌吃惊地问:“去外地?去哪里啊?很远吗?”
小牛倌一连几个问号,把高吉梁问笑了。他告诉代弟:“听说要去沈阳。”
代弟问:“沈阳很远吗?是不是我们就很难见面了?”
高吉延自己也不知道,他摇了摇头说到:“应该是挺远的,听说一年可以回来一次,就过年的时候回来。”
高殿广说:“那地方机会多,去那里能好好锻炼一下,找个工厂上班,当工人挺好。”
小牛倌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件好的事情都要跟着一个不好的结果呢?”
高殿广说“孩子,这世上的事儿大多如此。去沈阳虽然和家里人见面的机会少了,但能有个好前程。就像你学识字是一样的道理。”
小牛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眶却微微泛红。高吉梁看着妹妹,安慰道:“代弟,等哥在那边站稳脚跟,就把你接过去,让你也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小牛倌眼睛亮了起来,破涕为笑:“真的吗?哥你可不许骗我。”
高吉梁笑着点头:“当然是真的。你现在就好好放牛、好好识字,等哥的好消息。”
高吉梁接着讲沈阳的情况。听大伯说:“沈阳可是个大地方嘞,那里工厂林立,到处都是机会。大街上车水马龙,工厂里机器轰鸣。许多人都在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小牛倌认真听着,高吉梁继续说:“大伯的想法是,让我去沈阳找到一份在工厂里学徒的工作,跟着老师傅学习技术。学成技术就可以在工厂里当工人了,那时候我就是工人老大哥了,不用跟泥土打交道,想想就是很荣耀的事情。”
高吉梁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是明亮的,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小牛倌听了哥哥的话,感觉太新奇了:“哥,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了。真羡慕你,能有机会出去闯闯真好,当初我那么恨巧嘴,恨大伯大娘把你过继出去,现在看来,他们能让你去当工人,倒也是个好事。”
高殿广趁机补充道:“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从不同层面分析一下,利弊兼而有之。”
小牛倌高兴了:“感觉自己可以从书本外学知识,一点点成长。”
小牛倌突然想起三叔了:“爹,我感觉三叔也应该去沈阳。之前奶奶生病,三叔走不开,现在奶奶走了,三叔没有牵挂了,应该出去闯闯。”
高殿广觉得有道理:“嗯,等我晚上回去跟他聊聊看。”
高吉梁高兴了:“如果三叔也去,那我就有伴了。”
高殿广说:“对啊,你们一起有个照应,我们也放心,挺好的。”
高殿广当天晚上回去就跟高殿强聊起此事,高殿强告诉高殿广:“二哥,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没有确定,主要是没跟家里人商量。”
高殿强得到家人的支持,主意已定,他跟二哥二嫂坐在炕上聊着自己的未来。曲桂娥率先开口:“三弟,出去闯荡确实机会多,但人生地不熟的,刚开始肯定不容易。而且沈阳地方虽大,竞争也激烈,万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别太急。”
高殿强点了点头。高殿广接着说:“不过话说回来,待在家里固然安稳,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出去的话,只要肯吃苦,总不至于受穷。”
曲桂娥又道:“还有住宿的问题,总不能露宿街头吧,这得提前安排好。可惜家里没钱,帮不到你。”
高殿强沉思片刻说:“没事,我知道这些难处,但留在村里,只能种地或者偶尔打零工,收入微薄。出去的话,哪怕进不了工厂,学点别的手艺。”
高殿广拍了下桌子:“好,三弟有这份决心就行,咱们再合计合计具体的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高殿强一边继续干活,一边开始为远行做准备,他每天都会去山上捡一些山货,拿到集市上去卖,为自己的出门远行积攒路费。
高殿广告诉高殿强:“我们家在沈阳有个亲戚,是堂哥高殿荣,听说他早些年做小买卖,倒腾些小东西卖,也就是早期的货郎哥。后来又听说做买卖被骗了,幸好遇到好人,一起合伙做生意,并娶妻生子,日子过得挺好的。”
高殿强问:“二哥是想让我投奔他吗?”
高殿广说:“算不上投奔,如果联系上了,有个照应还是挺好的。堂哥精明强干,小时候我们一起玩,从来不服输,他经常能打败我。但是自从我自己变成罗锅以后,好像没有再来往过,也难怪,我那时候意志消沉,没人愿意搭理我。现在你们要去沈阳,我还是想办法联系一下他,亲戚之间还是要常来往。”
曲桂娥也没闲着,她把自己的棉袄内衬拆下来,缝了一个包裹,又用玉米皮和麻绳纳了两双鞋底,将衣服袖子拆下来做鞋帮子,给高殿强和高吉梁每人做了一双鞋子。而她自己,穿着单衫劳作,咳嗽声被风声掩盖。
高殿强很感激:“二哥二嫂,娘去世后,我曾经万念俱灰,还好有你们关照,还有代弟这孩子,真是好孩子。我要是能有这样的女儿,这辈子就满足了。”
阳光洒在高殿强身上,仿佛预示着一段充满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旅程就此开启。
高殿玉也在找堂哥高殿荣的联系方式,他和高殿广一起商量:“看能不能找经常外出的曲万生帮忙?”
曲万生知道后,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认识不少人,一定帮你们打听到高殿荣的消息。”
高殿强和高吉梁听了,心里也有了底,对未来充满期待。
小牛倌感到哥哥和三叔为即将到来的远行很期待,心里也充满了憧憬。同时,她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伤感。
离别是成长的另一把草料,嚼着苦,却能长膘。
曲万生带来一个不确定的消息,高殿荣一家搬走了,听说生意受挫。曲万生委托他人帮忙寻找高殿荣新家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