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的成功让伏羲声望大增,也让他更加坚信,观察自然、模仿自然,是解决部落生存难题的钥匙。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周围的世界,寻找着下一个可以借鉴的智慧。
一日,伏羲又在部落附近的山林中漫步,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巩固部落的防御,抵御野兽侵袭和恶劣天气。正当他眉头紧锁时,一簇小小的黑影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群蚂蚁,正忙碌地穿梭在一片落叶之下,它们有的搬运着比自身还大的食物颗粒,有的则衔着细小的土粒和植物纤维,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伏羲蹲下身,仔细观察。
他看到,蚂蚁们并非随意奔走,而是沿着固定的路径,将收集到的材料运往一处。它们用细小的土粒和纤维,在落叶下方的土壤表面,精心地堆砌、夯实,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土丘和通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程,却构成了蚂蚁们赖以生存的巢穴,提供了遮风避雨、抵御天敌的坚固堡垒。它们小小的身躯,凝聚着惊人的秩序感和集体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日复一日地劳作,构筑着属于它们的“城池”。
伏羲看得入了迷。他看到蚂蚁们如何利用最简单的材料,如何通过集体的协作,如何利用地形,最终筑起了一个既安全又实用的家园。这不正是部落所需要的吗?蚂蚁尚且懂得筑巢以自保,人类为何不能?
他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新的光芒。回到部落,他没有立刻召集族人,而是先在族人集聚的广场上,开始自己动手尝试。他捡拾起地上的石块,又砍来一些坚韧的树枝,模仿着蚂蚁堆砌土丘的方式,将这些材料一层一层地叠加、固定。他尝试用泥土将石块间的缝隙填满,尝试用树枝编织成篱笆状的结构,尝试让整个围墙能够尽可能地阻挡风沙,又不会完全隔绝与外界的联系。
起初,他的举动引来了族人们好奇的目光,有人不解,有人觉得这只是小孩子把戏。但伏羲毫不在意,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他不断地调整材料的选择,改进堆砌的方法,思考围墙的高度、厚度和形状。他甚至想起了蜘蛛织网的经验——结构的重要性,稳固与柔韧的平衡。
渐渐地,伏羲的尝试开始显露出成果。他用石头和泥土堆砌的小小围障,虽然简陋,却确实比之前的茅草和栅栏更能挡风御寒。他用树枝编织的篱笆,虽然缝隙较大,却也有效地阻止了一些小型野兽的靠近。
看到伏羲的成果,族人们开始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开始尝试着模仿他的方法,用自己找到的材料,在自家的茅屋周围搭建起小小的防护。伏羲看到了希望,他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引导大家思考如何让围墙更高、更坚固、更实用。
于是,在伏羲的带领下,整个部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建设。男人们负责搬运石块,砍伐树木;女人们则收集泥土,编织藤条。大家分工协作,就像那群筑巢的蚂蚁一样,充满了秩序和力量。他们围绕着部落的核心区域,开始建造更大规模的围墙。虽然这还只是原始的城池雏形,充满了粗糙和简陋,但它代表着部落走向文明、走向团结、走向更稳固生活的第一步。
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刚刚筑起的土石堆砌的围墙上,伏羲站在高处,看着忙碌的族人,看着这片因他的启发而开始改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这堵墙,不仅是防御的屏障,更是部落凝聚力的象征,是智慧传承的开始。
伏羲带领风衮部落大兴土木,筑起围墙,不仅让本部落的生活更加安定,也使得整个部落在周边部落中脱颖而出。风衮部落的秩序井然、物资相对富足(尤其是有了渔网之后)、以及那道象征着防御和智慧的围墙,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邻近那些尚处于动荡和匮乏中的部落。
消息渐渐传开,一些原本与风衮部落相邻、甚至有些交情的部落开始动摇。他们看到风衮部落的族人不再为饥饿所苦,看到孩子们在相对安全的围墙内嬉戏,看到伏羲这位年轻首领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能力。于是,一个又一个部落开始派出使者,表达归附的意愿。起初是个别家庭,后来甚至有整个氏族,他们带着简单的行囊,举族迁徙,来到风衮部落附近,希望能加入这个看起来更有希望的新家园。
伏羲面对络绎不绝的来客,展现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治理的智慧。他没有强迫所有人改变,而是宣布了一条重要的原则:欢迎所有愿意加入的部落,但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图腾信仰,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只要不危害部落的整体利益,大家可以和谐共处。这条政策极大地安抚了前来投靠的族人,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而不是被同化。一时间,风衮部落的人口激增,变得空前繁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初具规模的聚落联盟了。
然而,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伏羲发现,在部族内部,尤其是那些血缘关系较近的家族之间通婚所生的孩子,出现夭折、体弱甚至残疾的比例,似乎比与其他部落通婚所生的孩子要高得多。起初这只是一个模糊的观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引起了伏羲的警觉。
他开始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他对比了不同婚姻组合后代的健康状况,走访了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甚至亲自请教了玄龟老师。玄龟虽然主要教导的是道法与仙术,但对于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尤其是生命繁衍的奥秘,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长期观察下,伏羲逐渐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血缘过于接近,会导致生命潜力的削弱,就像同一片土地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一样。
于是,伏羲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甚至可能引起争议的决定:他下令禁止部族内部血亲之间的婚姻,尤其是近亲结婚。同时,他大力倡导并鼓励风衮部落(此时已包含了许多投靠的部落)与其他周边部落进行通婚。
这条禁令和倡导,在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中,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甚至抵触。伏羲耐心地解释,用他观察到的实例,用他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更强壮,让我们的部落更有活力,就要像播种一样,把我们的根,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去,吸收不同的养分。我们要与其他部落联姻,让我们的血脉融合,让我们的部落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不是一株孱弱的幼苗。
虽然推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伏羲以他的威望、智慧以及后续更加强壮、健康的后代作为事实依据,逐渐说服了大多数人。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部族的基因健康,更在客观上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融合,为后来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乃至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人口基础和思想基础。伏羲,这位年轻的领袖,再次以其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引领着风衮部落走向了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