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一份印着“最高绝密”字样的红色文件,被紧急送到了苏联情报总局主席,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的办公桌上。
谢罗夫,这位以冷酷强硬着称的“大清洗”干将,正皱眉看着巴黎站负责人伊万发回的行动总结报告,代号“归燕”。
报告不长,但上面的内容,却让这位克格勃主席看得眼角直抽。
“用伪造的火警,调开FbI,再用一个女间谍,以‘情妇’的身份拖住对方?”
“用一场汽车爆炸,声东击西,同时救出两个目标?”
“让我们的精英特工,去给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换尿布?”
“最后,让最重要的目标,坐着一辆叮当作响的冰淇淋车,从FbI的眼皮子底下溜走?”
谢罗夫每看一条,眉头就皱得更深一分。
这都写的什么?简直是胡闹。
“伊万在报告里说,这一切,都是那个代号叫‘同志’的香港年轻人,一个人策划的?”谢罗夫放下报告,抬头看向站在他对面的远东情报局局长,代号“钟楼守门人”的男人。
“是的,主席同志。”“钟楼守门人”的表情也很复杂,“伊万在电报里,对这个‘秦公子’推崇备至,称他为‘来自东方的战略魔术师’。”
“战略魔术师?”谢罗夫冷哼一声,“我倒觉得,他这就是在赌博。这次行动,偶然和运气成分太多。
但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我们安插在美国的整个情报网络,都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话虽如此,谢罗夫又看了一眼报告上的战果,沉默了。
在美国本土,在FbI和cIA的严密布控下,一天之内,兵不血刃地救出了六名顶尖科学家。
这种战果,克格勃成立以来,从未有过。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那个‘佯攻阿拉斯加’的计划。”“钟楼守门人”的声音很沉,“用一架根本不存在的‘接应飞机’,就调动了美国整个北美防空司令部和cIA的大半力量。
这种手笔,已经不能用胆大包天来形容了,这是对敌人心理的极致洞察和玩弄。”
谢罗夫点了点头。
想到美国人发现自己在阿拉斯加扑了个空,而真正的目标早已在几千公里外消失时的表情,他嘴角忍不住翘了翘。
“那个‘秦公子’,现在在哪里?”谢罗夫问。
“根据伊万的报告,他仍然在纽约的安全屋里,负责后续的撤离指挥。”
“他提出的那个‘报酬’——一万吨橡胶,有眉目了吗?”
“钟楼守门人”摇了摇头:“目前还没有。伊万说,‘秦公子’的条件是,必须等所有科学家安全抵达中国后,才会兑现这笔交易。”
“哼,倒是很谨慎。”谢罗夫靠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个年轻人,看不透。
他拥有着我们无法理解的情报获取能力,行事风格诡谲多变,亦正亦邪。他一面高喊着共产主义口号,一面又过着最奢靡的资本主义生活;
他可以为了救人,策划出如此周密的计划,但又能毫不犹豫地牺牲我们的特工。”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来:“他很危险,用好了可以伤敌,用不好就会伤到我们。我们现在,也只是勉强抓住了他。”
“主席同志,您的意思是……”
“继续观察,继续合作。”谢罗夫下了决断,“满足他的一切合理要求,但同时,也要加强对他的监控。
我要知道,他那神乎其神的情报,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背后,是否还有别的势力。”
“最重要的是,”谢罗夫身体前倾,压低了声音,“想办法,把他那‘预知未来’的能力,变成只为苏维埃联盟服务!
如果不能……那就在他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彻底销毁!”
纽约,安全屋。
秦明轩正面临着一个新难题。
六组科学家,连同他们的家人,一共二十二人,已经全部被转移到了纽约周边的六个不同安全点。
人是到齐了。
但怎么把这二十二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出美国,成了最大的难题。
“我们原计划,是通过陆路,分批进入墨西哥,然后从墨西哥的港口,乘坐我们的货轮离开。”瓦西里指着地图,“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FbI已经反应过来了。”安德烈在一旁补充,“就在一个小时前,美国司法部下达了紧急命令,FbI联合国民警卫队,全面封锁了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的所有陆路边境口岸。现在,所有口岸都已封死。”
秦明轩看着地图上那些被红笔圈起来的封锁点,眉头也皱了起来。
【动作够快的啊。】
【看来史密斯那小子,虽然被耍了,但也不是个纯草包,总算干了件人事。】
【陆路走不通了,那就只能走海路或者空路。】
【空路风险太大,二十多个人,目标太明显,容易被一锅端。】
【那就只剩下海路了。】
“从纽约港,直接坐船离开,怎么样?”秦明轩问。
“不可能。”瓦西里立刻否定,“纽约港现在是全世界戒备最森严的港口,任何一艘离港的船只,都会受到海岸警卫队和FbI的联合检查,连船底都不会放过。我们的人根本上不了船。”
“那就麻烦了。”秦明轩摸着下巴。
陆路被封死,海路走不通。
难道,自己费了这么大劲救出来的一群国之栋梁,就要被困死在这座孤岛上?
他手指无意间划过地图,停在了纽约港旁边的一个小地名上。
新泽西,纽瓦克港。
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他一拍桌子,把瓦西里和安德烈都吓了一跳。
“有了!”
他脸上又露出了那种算计的笑容。
“谁说我们一定要从纽约港走了?”
“美国东海岸,又不是只有一个港口。”
“瓦西里,安德烈,准备一下。”
“下一站,新泽西!”
“我们要去……借一艘船来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