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怔在原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霹雳击中。
他万万没想到,老爷子最终的决定,竟是亲自挂帅远征帖木儿,而将他这个请战者,按在了后方。
“爷爷……”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干涩。
“为什么啊?您才刚从漠北凯旋,鞍马劳顿,这又要奔赴万里出征,龙体如何承受?朝野上下也会担忧!”
朱棣的目光从深沉的夜空收回,落在他脸上,那眼神平静得如同古井深潭,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
“你不也才刚出征回来吗?”
朱棣反问,语气平淡,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朱瞻基的借口。
“这不一样!”
朱瞻基下意识地反驳,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孙儿年轻,精力充沛,正当为国效力,开疆拓土!”
“一样。”
朱棣的声音不高,却重逾千斤,每一个字都带着岁月沉淀的威严。
“都是打仗,都是为大明。”
朱瞻基又弱弱说了一句。
“我们不一样!”
他还想据理力争,体内那股被压抑的炽热激流再次翻涌。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
他面带玩味的望着朱瞻基微笑道。
“哪不一样?小子,我可是你爷爷。”
“……”
朱瞻基所有准备好的慷慨陈词都被这句最简单、也最无法反驳的话堵在了喉咙里。
他张了张嘴,最终只能化为一声无声的叹息,像被戳破的气球,那股冲天的锐气瞬间泄了大半。
在老爷子面前,他终究还是个孙子。
朱棣看着孙子那副憋闷又无可奈何的模样,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柔和,随即又被更深沉的感慨取代。
他缓缓靠回宽大的御座,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鎏金扶手,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英雄暮年的苍凉与不容置疑的独占。
“瞻基,爷爷年纪大了。”
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殿宇,望向那遥远的、未知的战场。
“这仗,是打一仗,就少一仗。帖木儿……这是个好对手,百年难遇的强敌。刚好,可以当做爷爷戎马一生的……收官之战。”
他看向朱瞻基,眼神锐利而直接。
“你不能跟爷爷抢。”
朱瞻基的心猛地一沉,老爷子话说到这个份上,几乎断绝了他所有随军的可能。
他还不死心,做着最后的挣扎。
“那……孙儿当个副将,先锋官总可以了吧?孙儿熟悉新军,熟悉龙象功,必能为爷爷扫清前路!”
打仗是有瘾的,特别是打胜仗。
“不用。”
朱棣断然拒绝,语气不容商量。
“你就留在顺天,好好监国,替爷爷看好这大明的根基。”
他话锋一转,目光在朱瞻基脸上扫过,带着一丝长辈特有的、不容置疑的关切与催促。
“你太孙妃嫔都娶了六个,如今子嗣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这像什么话?延续我朱家血脉,开枝散叶,同样是江山社稷的头等大事!”
“如今国势鼎盛,你正该趁此良机,安心在顺天,为大明,也为我朱家,诞下子嗣,明白了吗?”
“……”
朱瞻基彻底无言以对。老爷子搬出了“延续血脉”这面大旗,堵死了他所有出征的可能,甚至堵死了他离开顺天的路。
他能说什么?难道说自己不想要孩子?
那简直是忤逆不孝。
一股巨大的失落和憋闷感笼罩了他,仿佛一身澎湃的力量被生生禁锢在了金丝笼中。
朱棣看着孙子那副欲言又止、最终只能化作沉默认命的模样,眼中最后一丝审视也消散了。
他知道,这个最像自己的孙子,终究还是得听爷爷的话。
朱棣挥了挥手,带着不容置疑的疲惫与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决绝。
“下去吧。此事,就这么定了。”
朱瞻基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躬身行礼,声音低沉而恭谨:“孙儿……遵旨。”
他缓缓退出武英殿,殿门在他身后沉重地合上,也仿佛隔绝了他心中那片渴望驰骋万里的沙场。
“算了算了,这仗就让给老爷子好了。他说的也没错,他打一仗就少一仗,而我……未来还有很多仗可以打。”
朱棣的意志如同无形的洪流,瞬间席卷了整个大明帝国的心脏。
皇帝要亲征万里,直捣帖木儿老巢撒马尔罕!这个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顺天府掀起了滔天巨浪。
整个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在短暂的休整后,再次以更高的效率、更疯狂的姿态轰鸣启动。
兵部、户部、工部的官员们忙得脚不沾地,调兵遣将,催征粮秣,打造军械,运输辎重。
一道道命令如同雪片般飞出顺天,飞向帝国的各个角落。
朱高炽作为太子,监国的担子陡然加重,与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等人日夜聚在文渊阁,案牍堆积如山,灯火彻夜不熄。
他们要处理的,不仅仅是战争的后勤保障,更有一个关键而微妙的任务,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四路开疆”寻找足够“体面”的理由。
“皇上亲征帖木儿,乃为雪昔日帖木儿东征之耻,复我华夏西域故土!”
“安南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当犁庭扫穴,永绝后患!”
“西域哈密、吐鲁番诸部,勾结帖木儿余孽,劫掠商旅,袭扰边关,罪在不赦!”
“南洋诸番,阳奉阴违,私通帖木儿,劫掠我朝贡船队,窥视海疆,当兴王师以正视听!”
一道道精心修饰、引经据典的檄文正在内阁的案头被反复推敲、润色。
他们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让这场规模空前的扩张战争披上“正义”外衣的“名分”。每一个字都关乎“王道”,关乎“天朝威仪”,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引发这一切风暴的核心人物之一——皇太孙朱瞻基,却仿佛被遗忘在了风暴的中心。
他名义上协助太子监国,但具体的军国重务,有朱高炽和内阁在,根本用不着他插手。
朱瞻基每日按例点卯,处理一些无关痛痒的文书,更多时候,只是坐在东宫的偏殿里,看着窗外忙碌穿梭的宫人,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属于战争准备的喧嚣。
一股前所未有的空虚感和无力感攫住了他。
大明正奔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顶点,兵锋所指,四夷震恐,而自己,这个本该是这宏大图景中最耀眼主角的人,却被按在了后方,理由竟然是……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