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大同城外。
秋风已带上了凛冽寒意,朱瞻基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操练的龙骧铁骑。熊大力一身戎装,正在指挥新编练的骑兵演练阵法。
于谦手持文书,在一旁低声汇报。
“殿下,九边军务已全部整顿完毕。共查处贪腐将领一百二十七人,补发军饷三十万两。各地举报箱已设立完毕,由听风卫百户李德全统一负责。”
朱瞻基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城下整齐列队的铁骑:“暗桩都安排好了?”
“回殿下,听风卫千户杨磊已在各卫所安插眼线。”
于谦翻开另一本文册。
“这是各地新提拔的将领名单,都是经过严格考察的。”
朱瞻基笑着点点头说道。
“很好。”
他对于谦的做事能力还是挺满意的。
这么高效且务实的人才,在古代可不容易找。
随后朱瞻基接过文册,随手翻了几页。
“传令下去,明日启程回京。”
当夜,听风卫副指挥使、千户总管张昀带着田志鸿、李顺等太监门徒前来复命。
张昀单膝跪地,恭敬道。
“师尊,弟子已按照您的吩咐,在各处驿站都安排了人手。”
因为这里没有外人,所以张昀等人就没有再见外了。
朱瞻基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心腹,满意地点点头。
“你们都起来吧。田志鸿,练功可有长进?”
这个小太监是他以前的随侍太监。
他第一次练万相神功时,还是田志鸿在外面帮忙站岗的。
小太监田志鸿激动得声音发颤:“回…回师尊,弟子已能运转小周天了!”
“不错。”
朱瞻基拍了拍田志鸿的肩膀,又看向李顺。
“你呢?”
这是他以前第一次面试的小太监,如今也慢慢成长起来了。
李顺恭敬行礼:“弟子已将《忠君剑法》第一卷练到了小成。”
朱瞻基闻言,满意地笑了起来。
“回京后,为师再考校你们。”
翌日清晨,龙骧铁骑护卫着朱瞻基的车驾缓缓驶出大同城。
沿途百姓自发跪拜,高呼“太孙千岁”。
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朱瞻基帮助他们做了多少好事,他们心里都记着呢。
朱瞻基掀开车帘,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做昏君很爽,但是做明君圣君却是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才能最好的,体现、实现皇帝的个人价值。”
十日后,应天府。
乾清宫的鎏金铜炉里燃着龙涎香,袅袅青烟在殿内盘旋。
朱棣端坐在御案后,手中把玩着一枚白玉镇纸。
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老爷子抬眼望去,朱瞻基风尘仆仆地迈入殿中。
虽然连日奔波,但朱瞻基依旧精神抖擞。他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玉带微晃,眉宇间透着几分疲惫,却掩不住眼中的锐气。
老爷子看着朱瞻基,眼中满是欣慰。
“瞻基,你果然没有让爷爷失望。”
朱瞻基恭敬行礼,嘴角微微上扬:“孙儿不敢居功,都是爷爷教导有方。”
朱棣大笑,笑声在殿内回荡:“哈哈哈!来,给爷爷详细说说边关的情况。”
朱瞻基在锦墩上坐下,接过小鼻涕奉上的茶盏。
他轻抿一口,随即正色道:“爷爷,孙儿在巡视中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边关将领长期驻守一地,容易滋生野心。”
朱棣眉头一挑,手中镇纸轻轻敲击案几。
“继续说。”
其实这个问题,他也知道,但是处理起来却不好解决。
朱瞻基目光炯炯。
“孙儿建议,边军将领必须三年一调换。特别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更不能让他们在一地扎根太久。否则…”
“否则就会成为土皇帝。”
朱棣接过话头,眼中精光闪烁。
“这个提议不错。那些将领在当地经营多年,确实容易生出异心。”
朱瞻基点点头。
“正是如此。而且士兵也要定期轮换,战力不行的直接退伍,精锐则调往他处。这样既能保持军队战力,又能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朱棣捋须沉思:“具体如何实施?”
“孙儿拟了个章程。”
朱瞻基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
“将领调任要交叉进行,比如大同的去宣府,宣府的去甘肃,不能让他们形成派系。士兵则以五年为期,分批轮换。”
朱棣接过文书细细查看,不时点头:“好,这个法子周全。不过…”
他抬眼看向孙子,“那些将领怕是要闹腾。”
朱瞻基嘴角微扬:“孙儿已经想好了。可以先从几个大镇开始试行,给他们个过渡期。若是有人反对…”
他眼中闪过一丝锋芒。
“正好借机清理。”
以前朱棣害怕这样做容易动摇军心,引起军中哗变,所以才没有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但如今他却就没这么多顾忌了,反正有龙骧铁骑在,谁要是不服敢造反,那只要横推过去就行了。
这就是底气。
祖孙二人相视一笑,殿内烛火摇曳,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窗外,夕阳西沉,最后一缕金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的军事地图上。
朱棣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从大同划到宣府,又从宣府划到甘肃。
老爷子突然感慨道。
“瞻基啊,你比我当年想得还要周全。”
朱瞻基连忙起身:“爷爷过奖了。孙儿只是…”
朱棣摆摆手打断朱瞻基:“不必谦虚。这个轮换制一旦推行,我大明边军将焕然一新。”
他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明日早朝,你就把这个章程呈上来,当众议一议。”
“孙儿遵命。”
殿内渐渐暗了下来,太监们轻手轻脚地点亮宫灯。
祖孙二人的谈话声渐渐低沉,却更加深入。他们时而争论,时而会心一笑,直到殿外传来更鼓声,才惊觉天已经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