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生命的研究稳步推进,各项基础逐渐夯实。然而,云凌(“导师”)并未完全沉浸在教导与建设的满足感中。
他始终记得自己穿越的终极目标,以及系统发布任务的潜在深意——不仅要播撒科技与思想的种子,更要深刻理解这片大地上“人性”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韧性与可能。
一个傍晚,在结束了关于高能粒子防护屏障的讨论后,云凌并未像往常一样布置新的研究任务或进行理论延伸。他示意克里斯滕和塞雷娅来到主控室,调出了一份他早已准备好的、代号为“方舟”的绝密计划书。
“克里斯滕,塞雷娅,”
他的声音透过面具,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冷酷的审慎,
“莱茵生命的技术储备,已经初步具备了模拟极端封闭环境的能力。现在,我需要进行一项……超越纯粹技术验证的实验。”
全息屏幕上,浮现出一个庞大、复杂、内部结构犹如精密蜂巢的巨型封闭生态舱概念图。它被设计成可以模拟长期太空旅行中可能遇到的多种极端条件:资源周期性匮乏、感官剥夺、社交空间极限压缩、以及模拟系统故障带来的生存压力。
“这是‘方舟’原型,”
云凌指向屏幕,
“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测试生命维持系统的极限,更是要观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
“……观察置身其中的人。”
“观察……人?”
克里斯滕微微蹙眉,她更习惯于与冰冷的公式和物理定律打交道。
“是的。”
云凌的语气不容置疑,
“观察在资源稀缺、与世隔绝、压力倍增的极端环境下,人性将如何展现。合作是否会瓦解?利他精神能否持续?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将如何平衡?在生存的底线面前,道德与规则的约束力还剩多少?”
他看向克里斯滕,目光锐利:
“你的梦想是星辰大海,但星辰大海并非只有壮丽,更有无尽的孤独与险恶。未来的宇航员,不仅要面对物理环境的挑战,更要面对内心的幽暗与光辉。不了解这些,任何宏伟的航行计划都是建立在流沙之上。”
他又看向塞雷娅:
“而你的职责是守护。但守护的不仅仅是物理安全,更是秩序的底线与人性的光辉。这项实验,将为你提供最极端情境下的‘威胁’样本——不是来自外敌,而是来自内部,来自压力下扭曲的人心。”
实验计划极其严苛。他提议招募一批经过严格心理和生理评估的志愿者(来源被他含糊地解释为“通过特定渠道筛选”),将他们送入“方舟”原型,进行为期数月的封闭测试。实验期间,将人为制造各种资源危机和模拟故障,观察志愿者们的反应、决策和互动。
克里斯滕的嘴唇动了动,她想说这似乎偏离了纯粹的科学探索,有些……冷酷。但“导师”的话又让她无法反驳。确实,如果连地面模拟都无法承受,又如何面对真实的深空?
塞雷娅的眉头紧锁,她本能地排斥这种将人置于潜在危险和道德困境中的实验。但“导师”关于“内部威胁”和“守护内涵”的阐述,又切中了她作为防卫者最核心的关切。
“这项实验,风险极高,伦理争议巨大。”
云凌坦然承认,
“但它至关重要。数据将直接用于优化未来的宇航员选拔标准、心理支持体系、团队协作模式乃至紧急情况下的决策流程。这不仅仅是为了莱茵生命,更是为了所有未来可能踏上这条征途的人。”
他最后说道,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我将亲自监督实验设计,确保底线安全。但实验必须进行。我们需要知道,当人类被推向边缘时,究竟是坠落,还是飞翔。”
主控室内陷入长久的沉默。克里斯滕看着屏幕上那冰冷的“方舟”结构图,仿佛看到了未来深空航行中可能出现的、比真空和辐射更可怕的阴影。塞雷娅则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她守护的对象,似乎从具体的人,扩展到了某种更抽象、也更脆弱的东西——人性本身。
云凌(“导师”)知道,这个决定看似冷酷,甚至有些违背他之前教导克里斯滕的“人性”寓言。但这正是他必须做的——不仅要让她看到星空的美好,更要让她看清追逐星空道路上,必须直面的、来自人类自身的深渊与光芒。
这,或许是系统任务“关键干涉”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他不仅要拯救一个可能偏执的天才,更要为这个天才未来可能影响的无数命运,提前铺设一道人性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