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冬,荆益之地呈现出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景象。
官营纺织工坊生产的棉布和棉絮,以其价格亲民且保暖性远超麻絮的优势,如一阵春风般迅速席卷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这些原本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的织物,如今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在成都的济贫院里,那些孤寡老人和孩子们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温暖。他们穿上了厚实的棉衣,盖上了温暖的棉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心灵上的慰藉。“让百姓穿暖”这个曾经的口号,如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心。
与此同时,“蜀学”格物院下属的“师范学堂”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第一批学员终于毕业,他们怀揣着知识和梦想,被派往各个郡县,成为了普及基础识字和算学教育的使者。
这些学员们不仅教授孩子们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还将一些浅显的物理、化学常识融入到教材中。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股开启民智的春风,虽然悄然无声,但却如春雨润物般,渐渐滋润着这片土地。它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对,曹魏统治下的中原北部,则经历了一个格外艰难的冬天。去年战事失利的影响开始显现,赋税加重,加之荆益的经济封锁导致许多物资短缺,民间已现饥荒苗头。虽然与辽东的贸易带来了一些战马和兵器,但对于广大的民生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
幽州,曹仁大营内,三千名装备了乌兹钢刀的精锐骑兵正在紧张地进行操练。这些骑兵来自辽东,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骑术精湛,手中的乌兹钢刀更是锋利无比,闪烁着寒光。
在宽阔的校场上,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纵马疾驰,手中的钢刀在空中挥舞,刀光闪烁,犹如一道道闪电划过天际。每一次挥刀,都带起一股凌厉的杀气,令人不寒而栗。
“将军,此等精锐,必可破蜀军炮阵!”副将站在曹仁身旁,看着眼前气势如虹的骑兵,兴奋地说道。
然而,曹仁的面色却异常凝重,他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他深知,虽然这些骑兵确实精锐无比,但要想突破蜀军的炮阵,并非易事。
“骑兵虽利,然荆益之火炮射程远超弓箭。”曹仁沉声道,“如何冲过其火力覆盖范围,才是关键。”
他的目光投向南方,仿佛能透过那遥远的距离,看到荆州北部的蜀军炮阵。那里,蜀军的火炮严阵以待,一旦开战,必将给曹军带来巨大的威胁。
“大王已令我等开春后,伺机而动,目标——荆州北部。”曹仁缓缓说道,“我们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能确保此次进攻的成功。”
他要寻找一个火炮难以发挥的地形,用这支精锐骑兵,撕开荆益的防线。
江东 秣陵 <<<
孙权凝视着周瑜带回来的吕宋铜矿样本和香料,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这些珍贵的物品无疑证明了海上之路的潜力和财富,同时也展示了周瑜舰队的实力和成就。
然而,当他听完合肥之战的详细汇报后,心中的忧虑逐渐浮现。尽管周瑜的舰队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但荆益地区的技术优势似乎正日益凸显,这让孙权感到一丝不安。
更令他担忧的是周瑜与荆益之间的“默契”。这种默契虽然在某些方面对东吴有利,但也让孙权开始怀疑周瑜的忠诚度和立场。
孙权深吸一口气,决定试探一下周瑜的态度。他缓缓说道:“公瑾,辽东与曹操结盟,其骑兵已至幽州。若曹魏从北,我等从东,共击荆益,是否时机已到?”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周瑜的期望。孙权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周瑜对于与曹魏合作的看法,同时也想看看周瑜是否会坚定地站在东吴一方。
周瑜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缓缓地摇了摇头,沉声道:“主公啊,现在如果我们选择合击,那么毫无疑问,我江东必然会成为这场战役的主力,直接面对荆益联军的猛烈炮火。就算最后我们侥幸获胜,恐怕也会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啊!到那个时候,北方的曹操恐怕就会趁机坐大,这对我们江东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啊!”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所以依我之见,我们不如暂且按兵不动,观察局势的变化。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全力以赴地去发展海上贸易,积累更多的实力和财富。等到曹魏和荆益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两败俱伤的时候,那才是我们江东大举进攻、夺取天下的最佳时机啊!”
孙权沉吟不语,他知道周瑜说得有理,但一统天下的诱惑,让他难以完全按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