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丞相府外,晨光斜照在朱红门扉上,却难掩庭院中的肃穆。诸葛瑾身着东吴官袍,手持节杖,立于阶前,神色凝重。方才守卫的话语犹在耳畔——“丞相不在汉中,若为家事可入府等候,若为公事,丞相已前往陈仓,与庞军师共商北伐要事”。
他此番出使蜀汉,身负孙权的重托,既要祝贺北伐大捷,又要试探蜀汉对联盟的态度,商议夹击曹魏之策,绝非私事可比。略一沉吟,诸葛瑾对着守卫拱手道:“劳烦通禀,老夫此番前来,乃奉吴侯之命,有军国大事与诸葛丞相、庞军师商议,烦请指引前往陈仓之路。”
守卫见他态度坚决,且事关军国,不敢怠慢,当即指派两名亲兵引路。诸葛瑾谢过之后,便带着随从,快马加鞭,向着陈仓方向疾驰而去。一路之上,只见蜀汉境内军民同心,粮草运输络绎不绝,沿途关卡戒备森严却秩序井然,心中不禁暗叹:蜀汉经诸葛亮、庞统治理,如今已是兵精粮足,势头正盛,难怪能在北伐中连获大胜。
三日后,诸葛瑾抵达陈仓大营。营外旌旗招展,将士们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通报之后,很快便有参军马谡亲自出迎,将他引入中军帐。
帐内,庞统与诸葛亮正围在舆图前议事,见诸葛瑾到来,二人皆是起身相迎。“子瑜先生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诸葛亮走上前,与诸葛瑾拱手相见,神色温和。
庞统也抚掌笑道:“子瑜先生此来,想必是为吴蜀联盟之事吧?快请坐。”
诸葛瑾谢过落座,开门见山道:“二位军师,老夫此番前来,一是奉吴侯之命,祝贺蜀汉北伐大捷,尤其是汝南一战,大破魏军,实在令人振奋;二是为商议吴蜀联盟后续事宜,如今曹魏势弱,正是我二国共讨曹魏,平分中原的良机。”
诸葛亮闻言,颔首道:“子瑜先生所言极是,吴蜀联盟本就是为共拒曹魏。如今我军连克要地,若东吴能出兵淮南,牵制曹魏东线兵力,我军便可趁机直取许都、洛阳,届时定当与东吴平分中原,共享太平。”
庞统却话锋一转,目光落在诸葛瑾身上,沉声道:“平分中原固然可行,但有一事,我等需先说清楚。荆州之地,本是我主刘备借居之地,当年虽有波折,但荆州民心始终向着蜀汉。如今东吴占据荆州一部,却始终未能收服民心,反倒徒增损耗。若要巩固联盟,东吴是否应考虑归还荆州,以表诚意?”
此言一出,帐内气氛瞬间凝固。诸葛瑾脸色微变,连忙道:“庞军师此言差矣!荆州之地,早已在赤壁之战后划定归属,当年我东吴出兵出力,才助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我东吴收回荆州,乃是名正言顺。如今若要我东吴归还荆州,不仅于理不合,更难向吴侯与江东百姓交代。”
“名正言顺?”庞统冷笑一声,“荆州百姓至今仍感念关将军恩德,对东吴政权心存抵触,这难道不是事实?东吴占据荆州,却无法安定民心,反而让荆州成为吴蜀之间的隐患,不如归还蜀汉,由我等安抚民心,共同抵御曹魏,岂不是更好?”
诸葛亮见状,连忙打圆场:“庞军师息怒,子瑜先生远道而来,心意至诚。荆州之事,乃是陈年旧怨,可暂缓商议。当务之急,是如何联手夹击曹魏,待大业有成,再论荆州归属,如何?”
诸葛瑾心中松了口气,连忙附和道:“孔明军师所言极是!荆州之事可暂放一旁,如今共讨曹魏才是重中之重。吴侯之意,若蜀汉愿与东吴签订盟约,明确平分中原的疆域,我东吴即刻出兵淮南,牵制魏军。”
庞统见诸葛亮示意,便不再紧逼,沉声道:“盟约之事,我等可草拟一份,待双方商议妥当后签订。但我丑话说在前头,若东吴只是虚与委蛇,不愿真心出兵,反而趁机谋取私利,蜀汉定不会善罢甘休。”
诸葛瑾正色道:“庞军师放心,我东吴一向重信守诺,既然结盟,定当同心协力,共讨曹魏。”
双方随后便围绕夹击曹魏的具体部署展开商议,草拟盟约条款,但关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成为了此次会面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诸葛瑾心中清楚,荆州之事若不解决,吴蜀联盟始终难以稳固,此次出使,虽未能彻底敲定联盟细节,却也摸清了蜀汉的态度,只能先将情况回报孙权,再做打算。
与此同时,洛阳太和殿内,曹叡正召集贾诩、司马懿紧急议事。殿内气氛压抑,曹叡面色铁青,望着下方两位重臣,沉声道:“蜀汉连胜,占据汝南、陈仓等要地,如今更是与东吴暗通款曲,似有联手夹击之意。二位爱卿,可有良策应对?”
司马懿出列,躬身道:“陛下,如今蜀汉三线出击,兵力分散,虽一时势盛,却也面临粮草补给困难的问题。臣以为,可调遣北方公孙渊所部及并州、冀州兵力,驰援中原,集中力量先击溃汝南的赵云、赵统所部,夺回腹地重镇,再回师对付西线的庞统、诸葛亮。”
贾诩点头附和,随即补充道:“仲达所言极是。除此之外,臣听闻东吴已派遣使者前往蜀汉,想必是见蜀汉北伐势大,担心自身处境,想要与蜀汉巩固联盟,却又心存疑虑。陛下可趁机派人过江,拉拢孙权,许以重利,劝说其背弃吴蜀联盟,与我大魏联手对付蜀汉。”
曹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拉拢孙权?可东吴与我大魏素有嫌隙,如何才能让他心动?”
“陛下可归还之前攻破东吴的庐江、皖城、寻阳三座城池。”贾诩缓缓道,“这三座城池乃是淮南要地,当年被我军攻占,东吴一直耿耿于怀。若陛下愿意归还,再许以平分蜀汉疆土的承诺,孙权必定会心动。一旦吴蜀联盟破裂,蜀汉便成独木难支之势,我军可先集中力量消灭蜀汉,再回头对付东吴;即便情况有变,也可先灭东吴,让蜀汉失去强力援军,届时蜀汉孤立无援,覆灭也是早晚之事。”
司马懿沉吟片刻,附议道:“文和兄此计甚妙!孙权素有野心,见利忘义,若能以三座城池和平分疆土为诱饵,定能说动他。届时我军内外夹击,蜀汉必败无疑。”
曹叡闻言,心中大喜,当即拍案道:“好!就依二位爱卿之计!即刻调遣北方兵力驰援中原,同时选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朕的诏书,过江前往建业,面见孙权,务必说动他与我大魏联手!”
“臣遵旨!”贾诩与司马懿齐声领命。
曹叡随即下令,命镇北将军程昱率领北方三万兵力,星夜驰援中原,归司马懿节制;又任命光禄大夫王朗为使者,携带诏书与礼品,前往江东。王朗素有辩才,曾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此次出使江东,正是要凭借其口才,说服孙权背弃联盟,投靠曹魏。
王朗接到任命后,不敢耽搁,当即收拾行装,带着随从与诏书、礼品,乘船过江,前往建业。船行江上,王朗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暗想:此次出使,关乎曹魏存亡,若能说动孙权,便是大功一件;若失败,曹魏恐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他定了定神,心中已有了一套说辞,只待见到孙权,便展开游说。
此时的江东建业,吴王府内,孙权正焦急地等待诸葛瑾的消息。他深知,诸葛瑾在陈仓的谈判结果,将直接决定东吴的未来走向。若蜀汉愿意归还部分荆州之地,并明确平分中原的疆土,巩固联盟便是上策;若蜀汉态度傲慢,不愿让步,便只能考虑与曹魏合作,以求自保。
就在孙权犹豫不决之际,内侍匆匆来报:“启禀主公,曹魏派遣使者王朗,乘船过江,已抵达建业城外,求见主公。”
孙权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疑虑:“曹魏使者?王朗?他来做什么?”
一旁的张昭上前道:“主公,想必是曹魏见蜀汉势大,又听闻诸葛瑾出使蜀汉,担心吴蜀联盟巩固,故而派使者前来拉拢。主公可召见他,听听他的来意,再做打算。”
孙权点头道:“也好。传朕旨意,宣王朗入府相见。”
很快,王朗便身着曹魏官袍,手持诏书,昂首阔步地走进吴王府大殿。他对着孙权躬身行礼,朗声道:“曹魏光禄大夫王朗,奉魏帝陛下之命,特来拜见吴侯。”
孙权端坐于主位,神色冷淡:“王大夫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王朗微微一笑,展开诏书,朗声道:“魏帝陛下有旨,吴侯乃江东雄主,素有贤名。如今蜀汉野心勃勃,北伐势大,若任由其发展,一统中原后,必转头攻打东吴,届时东吴危在旦夕。陛下念及吴魏两国唇齿相依,愿归还庐江、皖城、寻阳三座城池,与东吴结盟,共讨蜀汉。待灭了蜀汉,两国平分其疆土,永结盟好,共享太平。还请吴侯三思。”
孙权闻言,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归还三座城池,平分蜀汉疆土,这诱惑不可谓不大。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道:“王大夫此言当真?魏帝陛下真愿归还三座城池?”
“自然当真!”王朗斩钉截铁地说,“陛下已下诏书,只要吴侯愿意与曹魏结盟,即刻便可归还三座城池,派遣使者前往交割。若吴侯不信,可查看诏书。”
孙权接过诏书,仔细阅读,只见上面果然写着归还城池、结盟共讨蜀汉的内容。他心中犹豫不已:一边是蜀汉的联盟,虽有荆州之争,却能共拒曹魏;一边是曹魏的利诱,归还城池,平分疆土,却要背负背弃盟约的骂名。
张昭见状,连忙上前道:“主公,曹魏此番诚意满满,归还三座城池,对我东吴有利无害。蜀汉如今势大,若不早做打算,日后必成大患。不如答应曹魏,与之结盟,共讨蜀汉,待事成之后,再图后续。”
孙权沉默不语,他知道,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江东的命运。诸葛瑾尚未归来,蜀汉的态度未知,而曹魏的诱惑就在眼前。他该如何抉择?
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孙权身上。而远在陈仓的诸葛瑾,也已带着与蜀汉商议的盟约草案,快马加鞭地赶回江东。一场关乎吴蜀魏三国命运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而孙权的最终决定,将成为打破这盘棋局的关键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