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脚下,渭水奔流如带,陆家庄便蜷缩在这山水相交的细腰处。
村庄寻常,毫无起眼之处,若非村中十户倒有九户姓陆,连这名字都显得多余。
祖辈无甚光耀门楣的人物,举人秀才亦属奢望,世代守着几亩薄田,日子如村前渭水般,缓慢流淌,波澜不惊。
陆家庄唯一可称“特殊”的建筑,便是村西孤零零的土地庙。
庙不大,香火稀疏,却还算宽敞。
它特殊并非供奉的神只灵验,只因庙里住着一个名叫陆猴儿的小小“庙祝”。
陆猴儿,虚岁才七。
五岁那年,命运便向他亮出獠牙。
他那村中数得着的好猎手父亲消失在莽莽山林,只余一张断弦猎弓。
尸骨无存。
眉眼清秀却性子柔弱的娘亲,被丧夫之痛与清贫磋磨,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抛下哭哑嗓子的小猴儿,跟着走乡串户的货郎,远走他乡,杳无音讯。
五岁的陆猴儿,一夜之间成了陆家庄最碍眼的孤儿。
村里民风,表面倒也淳朴。
但这层淳朴在冰冷现实前脆弱如纸。
陆猴儿父母遗留的祖宅虽破旧却齐整,很快便被几位素无往来的“族老”寻了个陈年旧契的由头——大约是陆猴儿某位高祖曾欠了族里某位老祖宗几斗麦子——硬生生“收归宗族”。
无处可去的陆猴儿,只能抱着父亲留下的断弓,蜷缩进村西那座阴冷空旷的土地庙。
斑驳褪色的土地公塑像沉默俯视着这无家可归的孩子。
这里,成了他仅能蜷缩活下去的方寸之地。
晨曦如几根冰冷的手指,艰难戳透土地庙顶的破洞,戳在陆猴儿盖着的厚厚稻草堆上。
他猛地睁开眼,如同被惊醒的幼兽。
那双属于孩童、却过早沉淀了警惕与饥饿的眼眸在昏暗中亮得惊人。
他习惯性地侧耳倾听片刻,确认庙外只有风声鸟鸣,才小心翼翼拨开散发霉味的稻草。
深秋寒气立刻钻进破袄缝隙,瘦小的身体不由自主打了个哆嗦。
“嘶……真冷。”他小声吸着气,牙齿微微打颤。
胃里仿佛有只小手在不停抓挠,空得前胸贴后背。
他熟练地将腰间那根磨得油亮的粗麻绳死死勒紧一圈,仿佛这样便能扼住汹涌的饥饿。
擤了擤鼻子,带着浓重鼻音自言自语:“今儿是换粮的日子……不知陆二叔能给多少?”
声音里藏着一丝期待,更多的却是认命般的忐忑。
那栋祖宅,总归换来了点东西。
当初村老们在烟雾缭绕的祠堂里议定:“谁得了宅子,谁便负责拉扯小猴儿长大!”
话说得冠冕堂皇,掷地有声。
然而规矩落了地,终究变了形。
那份“负责”,简化成了一条心照不宣的规矩:每逢村里进城换山货的日子,如今住着陆猴儿祖宅的陆老二,便需给陆猴儿一袋粮食。
只是这“一袋”如同陆老二的良心,是活的,是会缩水的。
从最初半斗米的粗麻袋,缩成小布袋,再缩至如今……
陆猴儿低头看看自己枯瘦手掌,比划了一下,不过巴掌大小。
他拖着步子朝村头挪去。
并非不想快,饥饿像是抽干了筋骨,每一步都踩在棉花上。
村头那株不知活了多少岁月的老柳树下,歪歪斜斜的青石垫着一张缺腿太师椅。
上头端坐着陆家庄的活化石——陆老太爷。
据说他年轻时曾在镖局当趟子手,走南闯北见过世面。
如今年逾古稀,落叶归根,凭此资历与年岁,成了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物。
此刻,陆老太爷身边围着一圈村中孩童,大的八九岁,小的才刚会跑,个个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
他捻着几颗花生米,唾沫横飞地讲着年轻时“行侠仗义”的“壮举”——无非是识破剪径毛贼,靠口舌化解绿林刁难之事。
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哇!”“真的吗?”之声不绝于耳。
这些崇拜的眼神与惊呼,让陆老太爷沟壑纵横的老脸笑成一朵怒放的老菊花,褶子堆叠,几乎溢了出来。
陆老太爷眼神锐利,老远瞥见陆猴儿瘦小枯干的身影晃晃悠悠挪来。
他正讲到精彩处,声音洪亮:“……说时迟那时快,老夫一个‘鹞子翻身’,嘿!那贼人的鬼头刀就贴着老夫的脊梁骨削了过去……”
话音未落,那只布满老年斑、骨节粗大的手却极其自然地一拂衣襟,顺势将小几上吃剩的半碟盐水花生,稳稳推入了太师椅靠背的阴影里。
这细微流畅的动作,几个全神贯注的孩子浑然不觉。
但陆猴儿看见了。
那双过早学会察言观色的眼睛里,瞬间掠过一丝了然与感激。
他脚步未停,却灵巧地绕开那群孩童,身子一矮,如真正的山猴般无声溜到老柳树虬结粗壮的树干后。
一只冻得通红的小手闪电般探出,抓住那碟花生,手腕一翻,十几颗花生米哗啦倒进破棉袄口袋。
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而后又将空碟小心摆回原处,分毫不差。
陆老太爷余光扫过空碟,嘴角向上牵动一丝微风般的笑意,旋即消失。
他继续对着孩子,声音洪亮依旧,仿佛无事发生:“……那贼人见老夫身手不凡,吓得屁滚尿流,跪地求饶!老夫念他初犯,便……”
陆猴儿得了“宝贝”,立刻如受惊的兔子窜上老柳树。
每一根枝丫都熟悉如手足。
他钻进一处枝叶最繁茂的树杈,小心掏出一颗花生米。
黑乎乎的手指捻掉红衣,露出饱满微黄的果仁,放入口中。
仅剩的几颗乳牙极缓慢、极轻柔地碾磨着,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每一丝咸香油脂在干渴饥饿的口腔里无限放大,化作微弱热流,勉强熨帖着空荡的肠胃。
他知道陆老太爷是村里唯一真心可怜他的人。
村里规矩大,讲究“一碗水端平”。
若让人知道老太爷常偷偷接济自己这野孩子,唾沫星子能淹死人!
定会传出“老糊涂”、“偏心眼”、“收好处”之类的腌臜话。
七岁的陆猴儿,已在冷眼饥饿中懵懂明白这些弯绕。
他只能偷偷摸摸地“顺”,如卑微的老鼠在角落捡拾残羹冷炙。
即便被撞破,顶多换来几句呵斥白眼,比起烧心的饥饿,算不得什么。
他小口咀嚼着珍贵的花生米,透过枝叶缝隙听树下陆老太爷早已烂熟于心却依然让他心潮澎湃的故事。
“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江湖路远”的字眼,如同滚烫火星溅落在他冰冷灰暗的心湖。
小小的眼眸里,那份对食物温暖的渴望之外,第一次清晰地映照出另一种光芒——一种对老太爷口中那波澜壮阔、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世界深沉的向往。
叮铃铃——铃——铃——
清脆悠远的马铃声,伴随车轮碾过土路的辘辘声,由远及近,撕裂了陆家庄午后的慵懒宁静。
铃声如同无形号令。
围在陆老太爷身边的孩子们瞬间炸窝,尖叫沸腾:“回来啦!回来啦!”
刚才还沉浸故事的小脸,此刻只剩下奔向亲人收获的纯粹喜悦。
他们再顾不上江湖传奇,一哄而散,争先恐后朝村口大路狂奔。
村口,几辆吱呀作响的牛车和一辆骡车出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
为首一人骑着匹瘦骨嶙峋的驽马,趾高气扬,正是占据陆猴儿祖宅的陆老二。
他红光满面,腆着微凸肚子,仿佛赴宴凯旋。
马颈铜铃叮当作响。
撒欢的“娃娃兵”迅速与归人大军“会师”。
村口瞬间沸腾!
孩子们如归巢雏鸟扑向自家父亲叔伯,抱着大腿仰脸吵嚷:“爹!糖人带了吗?”“二伯!拨浪鼓呢?”“三叔!城里有啥好吃的?”
大人们有的笑骂着掏出麦芽糖,有的摸出粗制小木偶,引来阵阵欢呼。
欢声笑语亲昵抱怨交织,村口空地化作喧嚣集市,弥漫着丰收团聚的节日气息。
村民陆续赶来,脸上带着期盼笑容等待领取自家收获。
老柳树上,陆猴儿透过枝叶缝隙默默看着。
那喧嚣的欢乐如同无形屏障将他隔绝在外。
他看着孩子被父亲举过头顶,看着他们把玩城里带来的新奇玩意儿,看着他们脸上无忧无虑的笑容……
一股巨大冰凉的酸涩猛冲鼻尖。
他狠狠用力吸鼻子,将几乎夺眶的水汽憋了回去。
小手再次伸进破棉袄口袋,摸索出仅剩的两三粒花生米,慢慢珍惜地放入口中,用力咀嚼着。
他告诉自己,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这个格格不入的孤儿此刻下去,只会像冷水滴入滚油瞬间炸锅,破坏这份不属于他的虚假热闹。
他只能等。
等到人潮散去,喧嚣落尽。
陆老二志得意满骑着他的瘦马来到村口小广场。
利落地翻身下马,将肩上沉甸甸褡裢“咚”地放在一张布满裂纹的旧方桌上。
拿起桌上落满灰尘的铜锣,“哐!哐!哐!”用力敲响三声。
刺耳锣声瞬间压过喧闹。
“都静一静!静一静!各家当家的,按老规矩,排队领东西!”陆老二扯着嗓子喊,努力让声音显得威严。
人群开始聚拢,按姓氏房头排起歪扭队伍。
趁众人排队间隙,陆老二那张嘴又闲不住了。
他站在桌后双手叉腰,唾沫横飞宣讲此行“功绩”与“见闻”。
“瞧瞧!老陆头家这次运气顶好,那两张熊皮,啧啧,成色一流,卖了足足这个数!”
他夸张伸出三根手指,引得排前的老陆头局促又得意地憨笑。
“唉,张寡妇家就差点意思了,那几篓子山菌子,城里掌柜说今年雨水多货不干,压价狠呐!亏了亏了!”
他摇头晃脑痛心疾首,引得人群里一个穿着洗白发白衣服的妇人黯然低头。
然而他说得最多、最眉飞色舞的,还是县城听来的“新鲜事”,尤其是关于华山派的。
“……哎哟喂,你们猜我在城里听到啥新鲜事了?”
陆老二故意卖关子,吊足胃口才猛地一拍大腿,声调拔高带着嘲弄,“华山派!就山上那帮舞刀弄剑的!他们那个年轻掌门,叫岳……岳啥来着?哦对,岳不群!嘿,你们说这人是不是钱多烧得慌?还是练功练坏了脑子?听说要花大把银子在华阴城里建个老大的什么……‘大明别院’!”
他故意把“别院”二字咬得极重,仿佛天大笑话,“干啥用的?嘿!说出来笑掉大牙!专门收容没爹没娘的野孩子,还有七老八十、动弹不了、等死的糟老头子!哈哈哈哈哈!你们说好笑不好笑?钱多没处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哈哈哈——”
他自顾自笑得前仰后合唾沫横飞,却未注意柳树下太师椅上的陆老太爷脸色阴沉。
尤其那句“七老八十、动弹不了、等死的糟老头子”,如针狠狠扎进老人心里。
“哎呦——!疼!老太爷!您……您打我干啥?”
陆老二笑声戛然而止,变成痛呼。
只见陆老太爷不知何时拄着拐杖站起,那根油光水滑的枣木拐杖结结实实敲在他小腿肚子上。
“混账东西!满嘴喷粪!什么糟老头子?老夫我老当益壮,一顿还能吃三碗干饭呢!”
陆老太爷气得胡子直翘,声如洪钟,哪还有半分“糟老头子”样?
他举起拐杖作势又打:“再敢胡咧咧,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
“哎哟呦~老太爷息怒啊!”
陆老二抱着头狼狈绕着桌子躲闪,刚才的得意荡然无存,“我说的不是您!绝对不是您!您老身子骨硬朗着呢!哎哟……别打了!我错了!我嘴贱!”
“哈哈哈哈哈……!”
围观村民看着平日趾高气扬的陆老二抱头鼠窜的滑稽模样,哄堂大笑。
坐在树杈上的陆猴儿正因“野孩子”三字心头刺痛,看到此景也忍不住“噗嗤”笑出声。
但随即笑意凝固。
‘大明别院’?专门收容没爹没娘的……野孩子?
华山派……钱多……会收养孤儿?
这几个词如滚烫石子猛投入他死水般的心湖,溅起巨大涟漪。
华山派,这名字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烙印在他小小脑海,带着近乎虚幻的微弱希望光芒。
陆老太爷打累了气也顺了,喘着粗气瞪了眼缩在桌后揉腿龇牙的陆老二,重新坐回太师椅。
陆老二不敢再造次,灰溜溜整理衣襟清清嗓子:“行了行了!别笑了!赶紧排队领东西!陆有田家!”
发放流程早已轻车熟路。
陆老二翻开皱巴巴账本扯着嗓子喊名。
被叫到者上前核对自家山货种类数量,从陆老二手中接过换来的钱或粮食盐巴等物。
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日头西沉,天边燃起瑰丽火烧云,温暖橘红浸染陆家庄。
喧嚣了一下午的村口终于安静。
人群带着收获心满意足散去,炊烟袅袅升起,饭菜香气弥漫。
老柳树上,陆猴儿感觉肚子饿得快要失去知觉,只剩麻木绞痛。
他再次用力勒紧腰间麻绳,粗糙麻绳几乎嵌进瘦削皮肉。
深吸一口气,如离群幼兽轻巧迟疑地从树上滑下。
双脚落地时身体微微晃了晃。
他低着头,肩膀瑟缩,一步一挪走到旧方桌前。
陆老二正哼着小曲清点桌上剩余的铜板和零星物品。
“二……二叔,”陆猴儿声音细如蚊蚋,鼓起全部勇气抬头,“这次的……粮食。”
陆老二闻声抬头,见他脸上立刻堆起混合虚假热情与不易察觉厌烦的笑容,夸张一拍脑门:“哎哟!瞧二叔这记性!把你小子忘了!等着等着!”
他转身随手从桌底拖出个早已备好、瘪瘪的小布袋——大小似乎比上次只可怜地大了一圈。
看也未看直接丢在陆猴儿面前地上,激起一小片尘土:“喏,拿去吧!省着点吃!”
陆猴儿看着地上那比巴掌大不了多少、顶多装半升糙米的袋子,嘴巴微张,强烈委屈酸楚涌上喉咙。
但所有话都卡在喉咙。
看着陆老二那带着敷衍催促的眼神,最终只是用力抿紧干裂嘴唇,将所有不甘咽了回去。
他弯下腰,伸出瘦骨嶙峋的小手,吃力地抓起轻飘飘的粮袋。
冰凉粗布触感透过掌心。
努力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用尽全力让声音不那么颤抖:“谢谢……谢谢二叔。”
陆老二摆摆手,语气带着施舍般的“大气”:“嘿!谢啥!一笔写不出两个陆字!你爹娘没了,二叔能看着你饿死?记住了,等你小子以后长大有出息,别忘了二叔今日帮衬就成!”
说完他转身自顾自收拾桌上东西,哼起不成调的小曲,再不看陆猴儿一眼。
陆猴儿抓着轻若无物的粮袋,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慢慢转身,不再看陆老二,一步一顿,拖着灌铅双腿朝村西孤零零的土地庙挪去。
夕阳将那瘦小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印在尘土村道上,单薄而孤独。
一个从未有过的清晰念头如破土嫩芽猛烈冲撞心扉:“此地绝不能留!必须离开!去外面……闯条活路!”
这念头一起便如野火燎原,再也无法遏制。
回到冰冷空旷的土地庙,陆猴儿生火添柴熬粥。
破庙弥漫开淡淡米香,折磨着他饥饿的肠胃。
他蹲在小小火堆旁,眼睛死死盯着瓦罐里翻滚的米粒,不停吞咽口水。
一碗稀得能映出庙顶破洞的米粥下肚,那点可怜暖意转瞬即逝。
他蜷缩回铺着厚厚稻草的角落,如同寻求最后庇护的幼兽。
透过庙顶巨大破洞,深邃夜空中几颗寒星冷冷闪烁。
白日的声音不受控制地在脑海翻腾:陆老二刺耳嘲笑——“钱多的没处花,建别院养孤儿”;陆老太爷口中神往的刀光剑影与无限可能的“江湖”;还有那句如魔咒般回响的话——“华山派……会收养孤儿”。
“华山派……大明别院……收孤儿……”他喃喃自语,干裂嘴唇无声翕动。
走!必须走!
离开这冰冷的土地庙,离开这吝啬白眼与半袋糙米的陆家庄!
去华阴城!去找那“钱多到没处花”的华山派!去找能收留孤儿的“大明别院”!
这念头一旦清晰,便如燎原之火无法扑灭。
他猛地坐起,小小的拳头在黑暗中死死攥紧,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那点微不足道的疼痛,此刻竟成了支撑他破釜沉舟的最后力量。
土地庙的破顶之外,无垠夜空里,一颗寒星正对着他调皮地、坚定地眨了一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