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协议”的执行,如同在浩瀚的秩序网络中播撒下无数看不见的种子。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没有法则对撞的轰鸣,只有无数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异常,在网络的末梢与边缘悄然滋生、蔓延。
织梦低语的效果最先显现。
某个负责监控偏远星域能量辐射的区域传感器集群,其内部逻辑单元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判断迟疑”。对背景辐射中自然波动的过滤阈值,被潜意识地调高了百万分之一,导致其将大量无害的自然现象误判为“低优先级异常波动”,源源不断地向上层节点发送着冗余的警报信息。虽然每一份警报都微不足道,但成千上万个传感器同时产生的海量垃圾信息,开始缓慢堵塞区域信息枢纽的处理通道。
另一个负责协调低级清道夫巡逻路线的调度节点,其核心算法被植入了难以察觉的“偏好偏差”。它开始无意识地倾向于派遣清道夫前往那些相对安全、但巡逻价值较低的区域,而 subtly 规避了一些风险稍高、但可能藏匿“变量”的潜在威胁区。这种偏差极其隐蔽,甚至无法在节点自检中被发现,却实实在在地降低了监察者对外围区域的掌控效率。
逻辑陷阱的纳米虫豸,则如同信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随着数据流悄然扩散。它们不攻击、不破坏,只是贪婪地复制着自己,并依附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据包上——例如某个资源星球的日常维护报告、某个废弃前哨站的定期环境扫描数据等。这些数据被虫豸们悄无声息地拷贝、压缩,然后通过概念网络那无形的通道,碎片化地传回“逻辑体”进行处理分析。海量的、看似无用的底层数据汇聚在一起,经过“逻辑体”的超级算力提炼,竟逐渐勾勒出监察者资源调配的潜在规律、后勤链条的薄弱环节,甚至某些低级清道夫单位的行动偏好与能量消耗模式!
磐石印记的投放,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恶作剧”。
一枚信标被守墓人悄然送至某个已被监察者标记为“已净化”的荒芜星系。信标激活的瞬间,一股强烈而纯粹的不屈战意如同灯塔般爆发,虽然只持续了短短一瞬便彻底消散,却成功触发了该星系的沉寂警报系统。一支标准编制的清道夫小队被立刻派遣前往调查,耗费了数日时间,将星系翻了个底朝天,最终却一无所获,只能将其归结为“历史抗争残念的偶然回响”。类似的戏码,在监察者控制区域的数个边缘地带接连上演,虽然未能造成实质损害,却成功地牵制了部分巡逻力量,并在其内部日志中留下了数条难以解释的“误报”记录。
这些行动单个来看,都微不足道,如同蚊蚋叮咬。但当它们以“幽灵协议”为纲领,在概念网络的协调下,于广袤的网络中同时、持续地进行时,其累积效应开始逐渐显现。
监察者网络那原本完美无瑕、高效运转的图景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统计的“毛刺”和“延迟”。区域信息处理效率下降了0.0001%,低级清道夫的巡逻覆盖率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微小波动,资源调配的响应时间增加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几纳秒……
这些变化是如此微小,以至于任何单一节点的自检程序都无法发现问题,甚至无法在庞大的系统数据中形成有效的异常报告。但它们确实存在,如同精密钟表内部悄然积累的微尘,虽然暂时不影响报时,却在缓慢侵蚀着其长久的精准。
而执行“混沌窥视”的叶凡,则在这片由联盟共同制造的、极其细微的“背景噪音”掩护下,将自己的感知如同最轻柔的薄纱,覆盖向监察者网络的公共信息层。
他“听”到了网络中流淌的、关于资源调度的指令,关于区域状态的报告,关于低级异常的处理日志……在这些海量的、相对公开的信息深处,他捕捉到了一些不寻常的、被加密等级极高的协议所包裹的指令碎片。
这些碎片指向一个共同的、令人不安的核心词汇——“收割序列”。
指令碎片支离破碎,难以拼凑出全貌,但叶凡结合“逻辑体”从底层数据中分析出的资源异常集结迹象,以及织梦者从某些中阶逻辑单元潜意识中捕捉到的、一丝若有若无的“肃清准备”的意念,得出了一个令人心悸的推论:
监察者,似乎正在某个(或某几个)庞大的星域,秘密筹备着一次远超“净化序列”的、旨在彻底抹除所有“变量”的大规模清理行动!“收割者”,很可能就是执行这场行动的力量!
“幽灵协议”的骚扰,或许延缓了某些进程,但显然未能阻止,甚至可能……加速了这场风暴的酝酿!
就在叶凡试图深入解析那些关于“收割序列”的碎片信息时——
一股冰冷、庞大、带着绝对“终结”意蕴的意志,如同无形的冰山,缓缓从网络深处的某个不可知之地“浮”起,扫过广?的疆域!
这意志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目标,更像是一次战前的全局扫描与权限确认!
叶凡的混沌感知在接触到这意志的瞬间,竟感到一阵刺骨的冰寒!若非他及时将感知彻底融入混沌背景,几乎要被其察觉!
“检测到超高优先级权限波动……特征匹配……‘收割者’唤醒程序启动信号……”“逻辑体”的意念通过网络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风暴……要来了……”织梦者的意念带着恐惧的颤栗。
“磐石……已做好准备!”战碑之灵怒吼,战意昂扬,却也无法掩盖那丝凝重。
无形的硝烟已然升起,真正的考验,即将降临。联盟这柄初生的“幽灵”利刃,能否在即将到来的“收割”风暴中生存下来,并给予敌人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