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九年九月廿二 辰时
双时共享田
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共享田的稻浪已泛着沉甸甸的金黄。三十名 “小小守护者” 穿着浅蓝色研学服,胸前的银质徽章在晨光中闪着微光,整齐地站在田垄旁,手里握着特制的小镰刀 ,今天是双时空 “童守实践日”,他们要在新守者的指导下,参与共享田秋收,还要将新收的粮食送给双时空的困难家庭,用行动践行 “守护” 的承诺。
青珩穿着浅灰色守护服,蹲在孩童们面前,手里拿着一把小镰刀示范:“大家看,割稻子的时候要握住稻秆中部,镰刀贴着地面斜着下刀,这样既不会伤到手,也能留三寸稻茬方便明年耕种。每个人都有护具,一定要戴好手套,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或阿明哥哥、阿珠姐姐。”
天启的阿海立刻举起手,手里的小镰刀握得紧紧的:“青珩姐姐,我们割下来的稻子要运到哪里呀?我和阿蕊约定好了,要一起把新米送给张奶奶!” 青珩笑着点头,指了指田边的小推车:“割好的稻子先放在推车上,运到脱粒区,等脱粒晒干后,我们就装成‘童守爱心包’,送给张奶奶和其他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
辰时三刻,秋收实践正式开始。新守者们将小小守护者分成五组,每组搭配一名新守者指导。阿明带着阿海所在的组负责旱稻收割,他手把手教阿海握镰刀的姿势:“手腕放松,不要用蛮力,顺着稻秆的长势下刀,你试试,慢慢就找到感觉了。”
阿海试着割了几株,一开始总把稻穗割掉,后来在阿明的指导下渐渐熟练,不一会儿就割出了一小片空地。他擦了擦额角的汗,兴奋地对身边的阿蕊说:“你看!我会割稻子了!这比在研学营种蔬菜难多了,守护者们每年都要这么辛苦吗?” 阿蕊点点头,手里的动作也没停:“青珩姐姐说,守护就是要付出努力,这样才能有丰收,才能帮助别人。”
青珩带着另一组孩童在脱粒区帮忙。她教孩子们将稻穗放进小型脱粒机,看着金黄的稻粒从机器里流出来,宣德的私塾男孩小墨忍不住伸手接了一把:“稻粒好饱满啊!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饭吗?” 青珩笑着说:“对呀,这些稻粒晒干后,就能磨成米,煮出香喷喷的米饭。我们今天要把最好的米装进‘童守爱心包’,让爷爷奶奶们也尝尝共享田的丰收味道。”
午后,秋收基本完成,新守者们和小小守护者们一起将晒干的稻粒装袋。每个 “童守爱心包” 里都装着五斤新米、一包艾草驱蚊包,还有一张孩子们亲手画的 “守护卡片”, 有的画着共享田的稻浪,有的画着笑脸,背面写着 “爷爷奶奶,我们是小小守护者,祝您身体健康”。
配送环节开始了。阿海和阿蕊推着小推车,第一个来到张奶奶家。张奶奶看到孩子们,立刻笑着迎出来:“我的小守护者们来啦!快进屋坐,奶奶给你们准备了糖水。” 阿海递过爱心包:“奶奶,这是我们今天割的新米,还有我和阿蕊做的驱蚊包,以后有需要,您就通过共鸣镜找我们!” 张奶奶接过爱心包,眼眶有些湿润:“好孩子,谢谢你们,奶奶这就去煮新米饭,晚上给你们送一碗过来。”
与此同时,天启的小小守护者们也在阿珠的带领下,为海边的困难渔民配送爱心包。通过时空共鸣镜,青珩看到天启的孩童们正帮李爷爷搬爱心包,李爷爷摸着孩童的头,笑得合不拢嘴,画面温暖而亲切。
傍晚时分,实践日接近尾声。小小守护者们围坐在共享田旁的树荫下,一起制作 “秋收守护手账”。阿海在本子上画了自己割稻子的样子,旁边写着 “今天很累,但很开心,因为我用自己的劳动帮助了别人,这就是守护”;阿蕊则贴了一张新米的照片,写下 “共享田的米很香,我要告诉私塾的同学,劳动能带来快乐,守护能带来温暖”。
青珩看着孩子们的手账,心里满是欣慰。她对孩子们说:“今天大家都很棒,不仅学会了秋收技能,还帮助了需要的人。记住,守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次种下的幼苗、每次送出的帮助、每次付出的努力。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参与更多实践,让双时空因为我们的守护,变得更美好。”
离开共享田时,夕阳的余晖将稻茬染成金色,晚风拂过,带来新米的清香。小小守护者们拉着新守者的手,脚步轻快地往回走,虽然脸上沾着泥土,却没人在意 ,他们的心里,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守护的满足。
阿明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对青珩说:“以后每个季节,我们都可以办‘童守实践日’,春天种蔬菜,夏天护苗,秋天秋收,冬天送暖,让小小守护者们在实践中成长,让守护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青珩点点头,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 ,镜中天启的孩童们也在挥手告别,徽章在夕阳下闪着光。她知道,这场 “童守实践日”,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秋收互助,更是守护精神的 “接力跑”当这些孩子带着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继续践行守护的承诺时,双时空的守护之路,必将在代代相传中,走向更温暖、更长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