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一年正月初一,从清晨起,双时空的空气里就飘着年味。宣德的枫山脚下,家家户户贴起红春联,孩童们提着纸灯笼在巷口追逐;天启的海边渔村,渔民们将晒干的海带串成串挂在屋檐下,海螺哨声伴着海浪声,成了最特别的年谣。而这一天的重头戏,要数亥时在双时守护阁前广场举行的守岁大典 —— 今年,这场延续了三十余年的仪式,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承愿传薪” 环节将全程由小小守护者们主导,这是双时空守护史上,第一次把核心仪式的主动权,交到一群平均年龄不足十二岁的孩童手中。
夕阳刚落下,广场上已热闹起来。三十余名新守者们忙着做最后的布置:有人将数百盏 “童守传承灯” 沿青石板阶依次排开,灯架在暮色中泛着浅黄与深褐交织的光;有人调试时空共鸣镜,确保双时空的画面能实时同步,连声音的延迟都要控制在三息之内;还有人给广场边缘的炭火盆添柴,橘红的火苗舔着木炭,将周围的空气烘得暖融融的,驱散了冬夜的寒气。
青珩穿着一身浅灰色守护服,腰间系着嵌有银质勋章的玉带,正蹲在广场中央的灯串旁,手把手教阿海检查承愿灯的烛芯。“你看,烛芯顶端要留半寸长,太长容易冒黑烟,太短又点不着,” 她用指尖轻轻拨了拨烛芯,又拿起一旁的蜂蜡罐,“要是发现烛芯松动,就用融化的蜂蜡固定一下,去年我们在暖冬行动时教过的,还记得吗?”
阿海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他穿着一身崭新的浅红色 “童守礼服”,领口绣着迷你版的枫海图案,胸前的 “传承徽章” 是上周刚领到的,银亮的表面还没留下一点划痕。“记得!蜂蜡要隔水加热,不能直接放火上煮,不然会糊,” 他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几根细棉线,“我还带了备用烛芯,万一有烛芯断了,就能马上换,保证不耽误仪式。”
青珩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忍不住笑了。去年秋收时,这个天启来的渔家男孩还会因为割错稻穗而着急得红眼眶,如今却能把仪式细节考虑得如此周全。她转头望向不远处,阿蕊正带着几名小小守护者,给 “童守信物盒” 系红绳。那盒子是用枫木做的,表面刻着 “双时童守?薪火永传” 八个字,里面装着孩子们这一年的实践成果:有阿海记录详细的《夏耘日志》,纸页边缘还沾着几点稻叶的绿汁;有阿蕊手绘的暖冬贺卡原稿,上面的笑脸画得歪歪扭扭,却透着最真挚的暖意;还有一把小镰刀,是秋收时阿溪用过的,刀刃上还留着收割稻穗时的细小豁口,那是她第一次独立割完半亩稻的纪念。
“青珩姐姐!信物盒的红绳系好了,你要不要看看?” 阿蕊举起盒子,朝着青珩的方向喊。她的礼服袖口沾了点红绳的线头,头发用一根枫木簪子挽着,那是王阿婆上周送给她的,说 “女孩子挽着木簪,做事更利落”。
青珩走过去,仔细打量着信物盒。红绳绕着盒子系了八圈,在顶部打成一个漂亮的枫柳结,这是孩子们跟着王阿婆学了三天才学会的结法,每一个绳圈都绷得紧紧的,没有一点松散。“系得很好,” 青珩伸手摸了摸绳结,“等会儿送给老守护者们时,要记得双手递过去,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信物的珍视。”
“知道啦!” 阿蕊用力点头,又转身对身边的小宇说,“天启那边的信物盒,你也要提醒小伙伴们系好枫柳结,不能出一点差错。” 小宇是天启渔村的孩子,说话带着淡淡的海风气息:“放心!我早上已经和他们通过共鸣镜确认过了,红绳都系好了,还在盒子里放了一小袋海盐,是我们渔村的特产,代表天启的心意。”
夜幕渐渐沉了下来,广场上的灯笼一盏盏被点亮。亥时将至,双时空的居民们陆续赶来 —— 宣德的老人们穿着厚棉袄,坐在广场边缘的长椅上,手里捧着温热的姜茶;天启的渔民们则通过时空共鸣镜,出现在广场东侧的巨大镜面上,他们身后是漆黑的海面,远处的渔火像星星一样闪着光;还有许多孩童,挤在大人身边,好奇地盯着那些 “童守传承灯”,小声讨论着灯面上的图案。
老林叔和王阿婆也来了。老林叔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长袍,手里拄着一根枫木拐杖,那是初代守护者传下来的,杖头刻着枫海图案;王阿婆则戴着一顶绒线帽,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给孩子们准备的糖果,见了阿海,就从包里掏出一颗橘子糖递过去:“好孩子,今晚要好好表现,别紧张,就像平时在共享田做事一样就好。”
阿海接过糖果,小心地放进礼服口袋里,又对着王阿婆鞠了一躬:“谢谢王阿婆!我不紧张,我们排练了三次,每个步骤都记熟了,肯定不会出错。”
亥时三刻,钟鸣三声,悠长的钟声在广场上空回荡,也透过共鸣镜传到天启的海边。守岁大典正式开始。墨青芜穿着一身绣有银线的黑色长袍,走上高台。她手里拿着一个青铜钟杖,轻轻敲了敲身前的铜钟,广场瞬间安静下来。
“各位双时空的同胞们,晚上好,” 墨青芜的声音透过扩音器,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三十年前,初代守护者们点亮了第一盏传承灯,从此,双时空的守护之路有了方向;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把点亮传承灯的荣耀,交给一群特殊的守护者 —— 他们或许年幼,却用一年的实践证明,守护的初心不分年龄,传承的薪火,已在稚嫩的手中点亮。现在,我宣布,‘承愿传薪’环节,正式开始!有请小小守护者们登场!”
话音落,广场两侧的鼓乐响起。阿海手持青铜点火器,率先从队列中走出。他的脚步有点快,又刻意放慢了些,小拳头紧紧攥着火器的手柄,手心微微出汗。阿蕊跟在他身后,手里捧着 “箴言册”,目光扫过广场上的人群,看到青珩在对她点头,心里的紧张顿时少了大半。二十余名小小守护者,按 “宣德、天启交替” 的顺序,排成两列,沿着灯串走向高台,礼服的下摆随着他们的脚步轻轻晃动,像一群红色的小蝴蝶。
高台上的主承愿灯,比其他灯盏大了一倍,灯架上缠绕着枫丝与海柳枝编织的花环,灯面绘着双时空的全景图:左边是枫山叠翠,右边是蓝海碧波,中间是手拉手的双时居民。阿海走到灯前,深吸一口气,将点火器对准烛芯。火星 “啪” 地一声溅起,烛芯瞬间被点燃,暖黄的光 “腾” 地亮起来,将灯面上的图案映得格外清晰。
“好!” 广场上响起一阵掌声,镜中天启的渔民们也跟着鼓掌,海螺哨声再次响起,与掌声交织在一起。
阿海点燃主灯后,转身走下高台,沿着灯串开始点亮其他传承灯。每走到一盏灯前,就有一位老守护者迎上来。第一盏灯前,站着老林叔。他摸着灯面上的稻穗图案,那是阿海画的,稻穗垂得沉甸甸,连稻粒的纹路都画得清清楚楚。“阿海啊,” 老林叔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格外温和,“守双时,就像护稻苗一样,要用心观察,用力付出,不能有一点偷懒。这是爷爷给你的守护箴言,要记在心里。”
阿海认真地点头,从阿蕊手里接过箴言册,在老林叔的名字后面,一笔一画地写下 “用心、用力、不偷懒”。写完后,他对着老林叔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林爷爷,我记住了!以后我护稻苗、送暖冬包,都会用心用力。”
第二盏灯前,是王阿婆。灯面上画的是阿蕊给她送暖冬包的场景,她的皱纹被画成了弯弯的线条,手里捧着暖包,笑得格外开心。“蕊丫头,” 王阿婆拉着阿蕊的手,她的手很暖,带着常年做针线活的薄茧,“守护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要走心。你给我送暖包时,记得我喜欢喝甜粥,还特意带了一包红糖,这就是走心了。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记得‘走心’二字。”
阿蕊的眼睛有点红,她用力点头:“谢谢王阿婆,我会的!以后给爷爷奶奶送暖冬包,我会先问清楚他们喜欢什么,再也不只是随便放东西了。”
一盏盏传承灯被点亮,一句句守护箴言被记录。天启的共鸣镜那头,仪式也在同步进行。小宇点燃一盏灯后,天启的渔民长老走过来,摸着灯面上的渔船图案,轻声说:“孩子,我们天启人守着海,就像守着家一样。守护双时空,也要像守渔船一样,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不能放弃。” 小宇把箴言记在册子上,又对着镜头,把这句话大声重复了一遍,宣德的孩子们听到,也跟着念了起来,两地的声音透过共鸣镜,交织成最动人的传承之声。
半个时辰后,最后一盏传承灯被点亮。数百盏灯沿石阶蜿蜒,从高台一直延伸到共鸣镜前,织成一条金色的光河。灯面上的图案在光里鲜活起来:阿海割稻的身影仿佛在稻浪里晃动,阿蕊送暖包的笑脸好像在对着大家微笑,小宇赶海的脚步似乎在沙滩上奔跑。风掠过广场,灯穗上的稻壳轻轻碰撞,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极了共享田的稻浪声,又像孩子们在田埂上的笑声。
接下来是 “信物传承” 环节。阿海和小宇一起,捧着 “童守信物盒”,走向传世阁。阿海走在左边,小宇走在右边,两人的脚步迈得一样大,每一步都走得稳稳的。广场上的居民们纷纷站起来,目光追随着他们的身影,有人还拿出手帕,轻轻擦了擦眼角。老林叔和天启的渔民长老早已在传世阁前等候,他们接过信物盒,仔细检查了一遍,又一起将盒子放进 “童守专区” 的展柜里。
展柜是用透明的琉璃做的,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信物。当老林叔将锁扣 “咔嗒” 一声扣上时,双时空同时燃放起烟花。宣德的烟花从枫山脚下升起,第一朵化作 “孩童持灯” 的形状,暖黄的光里,小小的身影举着灯盏,在夜空中奔跑;第二朵化作 “稻穗满仓”,金色的稻粒从空中散落,像一场丰收的雨。天启的烟花在海边绽放,第一朵是 “渔船归港”,蓝色的船身在夜空中缓缓航行;第二朵是 “海浪托穗”,白色的海浪托起金色的稻穗,象征着双时空的互助。
最惊艳的是 “双时合璧” 烟花。宣德的红色烟花与天启的蓝色烟花,在时空共鸣镜的中央相遇,慢慢重叠在一起,拼成 “童守薪传” 四个大字。红色的 “童” 与 “薪”,蓝色的 “守” 与 “传”,在夜空中格外醒目,照亮了广场上每个人的笑脸,也照亮了镜中天启渔民们激动的神情。
子时将至,《双时和鸣曲》的旋律响起。这次,领唱的不是新守者,也不是老守护者,而是二十余名小小守护者。阿蕊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歌词 sheet,她的声音清澈,像春日里的溪流:“枫山青,蓝海蓝,双时孩童手拉手……” 其他孩子跟着合唱,有的孩子还不太会唱,就跟着哼旋律,有的孩子激动得声音发颤,却依旧唱得格外用力。
新守者们站在孩子们身后,跟着一起唱。青珩看着身边的阿明和阿珠,三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慰。老守护者们坐在长椅上,也跟着轻轻哼唱,老林叔还打着拍子,拐杖在地上轻轻点着,节奏与歌声完美契合。时空共鸣镜那头的天启居民们,也跟着合唱,海螺哨声伴着歌声,成了最特别的伴奏。
歌声落,子时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来了。
守岁大典接近尾声时,阿蕊代表所有小小守护者,向双时空的长辈们献上了一幅 “三代守护长卷”。那卷长卷有三丈长,是孩子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起绘制的。左边画着老守护者们:老林叔在共享田教孩子们辨苗,王阿婆在灯下教孩子们缝暖包,渔民长老在海边教孩子们识潮汐。中间画着新守者们:青珩在传世阁整理信物,阿明在共享田调试测土仪,阿珠在共鸣镜前与天启沟通。右边画着小小守护者们:阿海在割稻,阿蕊在送暖包,小宇在赶海,还有许多孩子在共享田种蔬菜、在传世阁讲解展品。长卷的中央,是缠绕在一起的枫枝与海浪,托着一盏永不熄灭的 “传承灯”,灯面上写着 “双时同心?岁岁相守”。
老林叔接过长卷,双手轻轻抚摸着画面,眼眶慢慢红了。他转身对着双时空的居民们,声音有些哽咽,却格外有力:“三十年前,我们守着双时空,最怕的就是‘传承’二字 —— 怕没人接过我们的担子,怕双时空的情谊断了。现在看到这卷画,看到这些孩子,我放心了。守护的薪火,已经稳稳地传到了他们手里,以后,双时空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响亮。孩子们看着老林叔,脸上满是自豪。阿海悄悄拉了拉阿蕊的衣角,小声说:“明年,我们要把长卷的空白处填满,再画更多小伙伴的守护故事。” 阿蕊点点头,小声回应:“还要教新加入的小伙伴画,让长卷越来越长,一直传到我们的后代。”
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广场上的人们陆续散去,孩子们却还不愿离开。阿海带着几名小伙伴,跑到灯串旁,仔细检查每一盏灯的烛火,生怕有哪盏灯灭了;阿蕊则和阿溪一起,将箴言册小心翼翼地放进传世阁,还特意在册子上贴了一张小纸条,写着 “明年守岁,我们还要来记录新的箴言”。
青珩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心里满是暖意。她知道,这场由小小守护者主导的守岁大典,不是结束,而是双时空守护的 “新开端”。当 “童守” 不再只是一个队伍的名字,而变成一种传承的信念;当 “守护” 不再只是一代人的责任,而变成代代相传的行动,双时空的枫山与蓝海,终将永远安宁,永远温暖,永远相依。
阿海突然跑过来,拉着青珩的手,兴奋地说:“青珩姐姐!明年我们要办‘童守技能大赛’,让双时空的小伙伴们比一比谁的夏耘技术好、谁的暖冬包做得好;还要在共享田开辟‘童守试验田’,种新的蔬菜品种,让双时空的居民们都能吃到我们种的新菜!”
青珩笑着点头,摸了摸他的头:“好啊,我们一起准备。不过,你们也要记得,守护不仅是比赛和种庄稼,还要用心关心身边的人,就像你们今晚做的一样。”
“我们记得!” 阿海用力点头,又转身跑向其他小伙伴,开始兴奋地讨论明年的计划。
晨光洒在广场上,金色的光落在 “童守传承灯” 上,让灯盏泛着温暖的光晕。青珩望向远处的枫山与蓝海,心里清楚 —— 只要这些小小的守护者们还在,只要传承的薪火还在,双时空的故事,就会一直讲下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