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五年十二月廿四,寒冬的雪落满双时空社区的街巷,却挡不住 “老艺暖冬便民周” 的热闹。宣德枫山村的社区服务中心里,老布缝补、竹编储物、农具修复的摊位依次排开,暖炉里的炭火 “噼啪” 作响,空气中飘着艾草香囊的清香;天启蓝海村的渔市旁,渔网修补、海水染布的工具整齐摆放,时空共鸣镜旁新增了 “线上互助屏”—— 今天起,小小守护者们要开展为期七天的暖冬便民服务,更要上线老艺互助库线上平台,让双时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学老艺、解难题,让老手艺的温暖跨越山海,直达每个需要的角落。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门口核对 “便民周服务表”。他的礼服口袋里装着线上平台的操作手册,封面上印着 “老艺互助库?双时共通” 的字样。“每天上午 9 点到 11 点线下服务,下午 2 点到 4 点线上答疑,” 阿海对着身边的队员们说,“线下要重点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帮他们补旧衣、修农具;线上要教居民用平台查技法、提需求,让老手艺传承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阿蕊这时正带着小妍调试 “线上互助屏”。屏幕上,老艺互助库的界面清晰明了,分为 “技法查询”“需求发布”“双时答疑” 三个板块 —— 小妍点击 “技法查询”,输入 “竹编宠物窝修复”,页面立刻跳出文字步骤、手绘图解和李爷爷演示的视频。“张奶奶,您看,以后居民在家就能跟着视频学缝补,” 阿蕊把屏幕转向一旁的张奶奶,“要是他们有疑问,还能在‘双时答疑’板块留言,我们实时回复。” 张奶奶凑到屏幕前,指着 “老布缝补” 的视频说:“这视频拍得清楚,比我口头教方便多了,以后我不在社区,大家也能学手艺了。”
新学员小辰则跟着李爷爷,在 “竹编便民摊” 准备暖冬特供品 —— 竹编暖手宝、艾草香囊。小辰手里的暖手宝外壳是用细竹篾编的,里面缝着棉布内衬,还能装热水袋。“李爷爷,我们在暖手宝上编‘福’字吧,居民们肯定喜欢,” 小辰拿着竹篾,兴奋地说,“线上平台也可以开通‘定制预约’,居民选好样式,我们做好再送上门。” 李爷爷点点头,接过竹篾演示编 “福” 字的起手式:“先编‘田’字底,再在四个角加竹篾,慢慢转出‘福’字的轮廓,你要记清楚步骤,等会儿线上答疑时,可能会有居民问。”
辰时三刻,“老艺暖冬便民周” 正式启动。社区服务中心的摊位前很快排起了长队 ——“老布缝补摊” 上,张奶奶正给一位独居老人补棉袄。老人的棉袄领口磨破了,张奶奶用 “回针缝” 把破损处缝好,还在领口加了一圈毛绒边:“这样冬天穿更暖和,也不硌脖子。” 老人穿上棉袄,对着镜子照了照,笑着说:“比新棉袄还舒服,谢谢你们这些孩子,冬天有你们在,我们心里也暖。”
“农具修复摊” 前,学员老陈正给一位农民修锄头。锄头的木柄断了,老陈换了根新木柄,还在柄上缠了防滑布条:“你冬天种地,手容易出汗,缠上布条不打滑,也能保护手。” 农民试着挥了挥锄头,满意地说:“我这锄头用了十年,舍不得扔,现在修好了,还能再用十年!”
与此同时,线上互助平台也迎来了首批用户。天启的一位渔民在 “需求发布” 板块留言:“我家的渔网破了,想学习‘双层加固法’,但看不懂文字步骤,能不能发个视频?” 小妍看到留言,立刻联系阿海,阿海带着 “渔网修补点” 的学员,用手机拍摄了 “双层加固法” 的视频,上传到平台后,还特意给渔民留言:“视频里用的竹篾直径 0.5 厘米,渔网线 3 股,你要是没有合适的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共鸣镜给你寄。”
午后,线上平台的 “双时答疑” 板块热闹起来。一位宣德的年轻人留言:“想给女朋友染一条渐变色围巾,怎么调染液才能不褪色?” 小宇立刻回复:“用艾草染液加天启海盐,比例 10:1,染好后用温水洗,再晾干,就能固色。我们明天下午有‘渐变染体验课’,线上线下同步开课,你可以报名参加。” 年轻人很快回复:“报名!我还要带女朋友一起学,谢谢你们!”
傍晚时分,第一天的便民服务接近尾声。小守护者们开始整理服务数据:线下补了 25 件衣物、修了 18 件农具、卖出 30 个竹编暖手宝;线上平台新增用户 50 人、收到需求留言 20 条、回复答疑 15 条。阿海看着这些数据,心里满是欣慰:“线上线下结合,能帮到更多人,” 他对着身边的队员们说,“明天我们要在平台上加‘老艺故事’板块,把张奶奶、李爷爷的手艺故事写进去,让居民们不仅学手艺,还能懂手艺背后的人情。”
离开社区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摊位上,给竹篾、针线筐镀上了一层银。居民们拉着学员们的手,不停地道谢,有的还在平台上给他们点赞、留言。阿海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渔民们正对着镜头展示刚修好的渔网,嘴里说着 “线上平台太方便了,以后学手艺不用再等你们来社区了”。
“便民周结束后,我们要在每个社区设‘线上服务点’,”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安排专人教老人用线上平台,还要定期更新平台内容,把新的技法、新的需求及时上线;线下也要保留‘流动便民摊’,每月去偏远村落服务一次,让老手艺的温暖,覆盖双时空的每个角落。”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线上平台的用户反馈表,上面写满了居民的好评与建议。“我们还要在平台上加‘老艺传承者’板块,” 她说,“展示各传承点的学员和老艺人,让居民们知道是谁在传承手艺,也能让更多人愿意加入传承队伍,让老手艺的‘双脉’,在线上线下的联动中,越拓越宽,越传越远。”
晚风拂过社区街巷,带来炭火的暖意与艾草的清香。阿海知道,这场 “老艺暖冬便民周” 与线上平台上线,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拓展 —— 当老手艺从 “固定摊位” 走向 “流动服务”,从 “线下教学” 走向 “线上线下联动”,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老手艺的便民服务与平台的智慧支撑中,成为一条跨越山海、连接你我的温暖脉络,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寒冬的暖意里、平台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