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七年正月十五,元宵的灯笼照亮了双时空的师徒路。宣德枫山村的村口,张奶奶、李爷爷带着十位师徒拎着老布针线、竹篾工具,正通过时空共鸣镜与天启的队伍挥手;天启蓝海村的码头,渔民长老领着八位师徒扛着渔网针、海水染布,脚下的渔船已备好赶海装备 —— 今天是 “双时师徒互访首行” 的日子,也是 “枫海联名文创” 发布的日子,隔镜相望的师徒要第一次线下相见,用手把手的教学融聚情谊,用跨时联名的文创,把双时空的老艺血脉牢牢系在一起。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绣着 “枫海纹” 的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村口的 “互访迎宾台” 前核对物资。他的礼服腰间系着明黄色绶带,上面绣着 “双时传承” 四字,手里捧着的《互访行程手册》上,详细标注着首日安排:“上午:宣德师徒抵天启,参观渔网工坊;中午:共享渔民家宴,尝海鲜粥;下午:师徒结对教‘渔网兜编织’;傍晚:发布联名文创”。“见面要讲‘礼’,更要讲‘心’,” 阿海对着身边的徒弟们说,“宣德带的老布香囊要亲手送给天启师傅,天启拿的渔网针要当面教宣德用法,这不是普通礼物,是手艺与心意的双向托付。”
阿蕊这时正帮张奶奶整理老布礼盒,里面装着十枚手工刺绣的 “枫海纹” 香囊 —— 囊身用宣德老布,绣着一半枫叶一半海浪,是阿雅跟着张奶奶练了半个月的成果。“这香囊要送给天启的每位师傅,” 张奶奶摸着囊身的针脚,笑着说,“里面的艾草是从传承试验田采的,冬天揣着暖,也让他们记住宣德的味道。” 阿蕊还在礼盒里放了 “手艺交流卡”,上面写着香囊的刺绣步骤,背面留着空白,方便天启师傅写下渔网技法的要点,真正做到 “礼到技也到”。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跟着李爷爷,正调试带往天启的竹编工具。小辰手里的细竹篾经过 “温水浸盐” 处理,既柔韧又防裂:“李爷爷,我们带的竹篾够教二十个人编渔网兜了,” 他指着工具袋,“还按您说的,带了半成品竹圈,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李爷爷点点头,拿起一根竹篾演示:“到了天启,要先教他们编底,再教收边,渔网兜要编得密,才能装住小鱼小虾,这既是手艺,也是帮他们解决实际用度。”
辰时三刻,宣德师徒队伍通过时空共鸣镜抵达天启蓝海村。刚踏上码头,渔民长老就带着天启师徒迎上来,手里捧着用海水染布包裹的渔网针礼盒。“可算把你们盼来了!” 长老握着张奶奶的手,递过礼盒,“这渔网针是我们渔村老匠人打的,针柄刻着海浪纹,用它补网不容易断线。” 张奶奶立刻回赠香囊,两位老人一个教刺绣针法,一个讲渔网修补技巧,没一会儿就熟络得像老朋友。
上午的渔网工坊参观,成了手艺交流的 “现场课堂”。天启的阿波指着一台改良的渔网编织机,对小辰说:“这是我们结合宣德竹编的‘十字编法’改的,编网速度快了三成,还能织出‘枫海纹’,” 他边说边操作机器,丝线在指尖穿梭,很快就织出一小片带花纹的渔网。小辰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还追问机器的调试细节,准备回去后教给宣德的农具修复组,让竹编机也能有新改进。
午后的 “师徒结对教学” 更是热闹。张奶奶和天启的渔娘阿秀一组,在工坊外的空地上教村民编渔网兜 —— 张奶奶教大家用竹篾起底,阿秀教如何穿插渔网线加固,两人一竹一线配合默契,村民们学得认真,不到一小时,就有十几人编出了能装东西的渔网兜。“以前觉得竹编和渔网不搭边,” 阿秀拿着编好的兜子,笑着说,“现在才知道,老手艺的道理是相通的,能互相学的地方多着呢!”
傍晚时分,“枫海联名文创” 发布会在天启的渔市广场举行。当阿海和渔民长老一起揭开红绸,台上的联名文创瞬间吸引全场目光 ——“枫海纹” 竹编渔网包,包身用宣德竹篾编出 “枫海纹”,内衬用天启海水染布;“双时染纹” 围巾,一面是宣德草木染的枫叶绿,一面是天启海水染的深海蓝,两种颜色在中间自然过渡,完美融合双时特色。“这文创是双时师徒一起设计的,” 阿海举着围巾,声音响亮,“竹篾的编法来自宣德,染布的技法源于天启,它不只是一件商品,是双时空老艺共生的证明!”
发布会后的元宵家宴,成了师徒情谊的 “升温剂”。宣德师徒尝着天启的海鲜粥,天启师徒品着宣德的艾草糕,饭桌上讨论的不是客套话,而是下个月要一起研发的 “渔网纹竹编篮”。张奶奶和阿秀约定,要一起教双时空的孩子做 “枫海纹” 手作,让老手艺的融合从师傅传到徒弟,再传到更年轻的一代。
离开天启时,元宵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了师徒们挥手告别的身影。阿海望着时空共鸣镜里天启师徒的笑脸,心里满是感慨:“这次互访不是结束,是双时老艺深度融合的开始。”
“明年我们要把互访变成‘双时老艺节’,”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邀请双时空的老匠人、新徒弟一起参与,既办手艺大赛,又搞文创展销;还要把联名文创的研发模式固定下来,每季度推出一款,让双时老艺真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阿秀送的渔网针,针柄的海浪纹触感清晰。“我们还要在传世阁设‘双时传承展区’,” 她说,“把这次互访的工具、联名文创、师徒合影都放进去,让后来人知道,双时空的老艺传承,是走出来的情谊,是融出来的血脉,永远不会断。”
晚风拂过天启的码头,带来海水的咸味与艾草的清香。阿海知道,这场师徒互访与联名文创发布,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共生 —— 当线上的联动变成线下的相融,当单一的手艺变成联名的创新,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师徒的情谊与老艺的融合中,成为一条跨越山海、连接古今的文化长河,让枫山的枫叶、蓝海的海浪,永远在元宵的灯火里、师徒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