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北方县城,年味还裹着料峭寒意在胡同里打转。红灯笼挂在老槐树的枝桠上,被风刮得轻轻晃,门框上的春联沾了雪沫,红底黑字反倒更显鲜亮。沈家土坯房的窗台上,除夕剩下的半串糖葫芦冻得硬挺,像串裹着糖霜的红宝石,映着窗内暖黄的光。
李秀莲盘腿坐在炕沿,手里捧着张硬纸板 —— 是年前特意找供销社文书要的厚纸,用红墨水工工整整写了 1 到 10 的数字。她指尖摩挲着纸板边缘,把沈浩往跟前挪了挪,轻声道:“小浩,咱今天认认数,妈教你看哪个是 1,哪个是 10。”
沈浩穿着件新缝的碎花小棉袄,浅粉色棉布是用布票换的,衬得他脸蛋红扑扑的。他没像别的孩子那样抓着炕边的布偶啃,也没闹着要摸窗台上的糖葫芦,只是乖乖坐着,黑亮的眼睛盯着硬纸板上的数字,小脑袋时不时歪一下,像是在琢磨那些弯弯曲曲的笔画。
“你看啊,这是 1,” 李秀莲拿起沈浩的小手,轻轻按在 “1” 上,声音软得像棉花,“就像你爸给你做的小木棍子,直直的一根。” 沈浩的手指蹭过硬纸板,没出声,只是眨了眨眼,长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影子。李秀莲又指着 “2”:“这是 2,像不像后院老李家那只小鸭子,脖子弯弯的游水呢?” 她边说边用手指画着圈,想让孩子看得更明白。
其实她也没指望孩子真能学会,不过是正月里空闲,逗孩子玩罢了。可教到 “10” 的时候,意外突然来了 —— 她的手指刚落在 “10” 上,刚念完 “这是 10,1 后面跟着个 0”,沈浩突然伸出小手,稳稳地指在了 “10” 的位置,还 “咿呀” 叫了一声,声音脆生生的,眼神里带着点小得意,像是在说 “我找着了”。
李秀莲愣了一下,以为是巧合。她赶紧把硬纸板转了个方向,把数字顺序打乱,又指着旁边的 “7” 问:“小浩,哪个是 10 呀?再给妈指指。” 沈浩的小脑袋转了转,目光在纸板上扫了一圈,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再次按在了 “10” 上,还用力点了点,小指头把纸板戳得轻轻响。
“哎哟!我的乖宝!” 李秀莲这下真惊着了,赶紧把沈浩抱起来,贴在脸上亲了亲,“你真认识 10 呀?这可太能了!” 沈浩被亲得咯咯笑,小手还抓着硬纸板,一个劲往 “10” 的方向递。李秀莲心里又惊又喜,抱着孩子就往院外跑 —— 这么大的事,得跟邻居们说说才好。
胡同里,张婶正坐在门口晒萝卜干,看见李秀莲抱着孩子跑出来,笑着打趣:“秀莲,这是咋了?抱着孩子跟阵风似的,是家里糖不够了?”
“不是不是!张婶你快看!” 李秀莲把硬纸板塞到张婶手里,又把沈浩放在腿上,“你考考他,哪个是 10,他能指出来!” 张婶半信半疑地接过纸板,指着 “4” 问:“小浩,10 在哪儿呀?给婶指指,指对了有糖吃。”
沈浩眨了眨眼,小手一伸,准确无误地落在了 “10” 上。张婶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哎哟!还真指对了!这孩子才多大啊,就认识数了?这不是神童是啥!” 她嗓门一高,引得旁边几家邻居都探出头来。王婶抱着刚满周岁的孙子走过来,凑着热闹问:“真这么神?我也来考考。”
王婶故意把 “10” 藏在 “5” 和 “8” 中间,指着 “6” 问:“小浩,哪个是 10 呀?找着给你块水果糖。” 沈浩一点不慌,小脑袋歪了歪,伸手就把 “10” 指了出来。王婶赶紧从口袋里掏出块糖,剥了纸递给他:“哎哟!真是神童!这糖给你,咱小浩真聪明!”
邻居们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都夸沈浩机灵。“沈家这娃,怕是文曲星下凡了!”“你看这眼神,亮堂堂的,就跟小大人似的。”“往后肯定能考上大学,有大出息!” 李秀莲听着这些夸赞,脸上笑开了花,抱着沈浩的胳膊都紧了几分 —— 之前沈浩闹着要粮票、布票,她只觉得孩子 “有灵性”,可现在孩子能认数,这是实实在在的本事,比啥都让人踏实。
傍晚沈建国下班回来,刚进胡同就听见邻居们在议论 “沈家娃是神童”,心里还纳闷:“咱儿就是个普通孩子,咋成神童了?” 等进了家门,李秀莲就拉着他,把沈浩认数的事添油加醋说了一遍,还拿出硬纸板让沈浩表演。
沈浩像是知道要给爸爸露一手,不等沈建国问,就主动指着 “10” 咿呀叫,小身子还晃了晃。沈建国哈哈大笑,把沈浩抱起来举得高高的:“咱儿真有出息!不过啊,也就是碰巧了,小孩子瞎指罢了。” 嘴上这么说,眼睛里的笑意却藏不住,连眉毛都扬了起来,转身就去厨房翻出了年前舍不得吃的奶糖,剥了一块喂给沈浩。
吃饭的时候,沈建国特意给李秀莲夹了块炖肉:“你平时教孩子辛苦了,多吃点。” 李秀莲白了他一眼:“啥碰巧啊?邻居们都看见了,连着考了五六次,次次都对!这就是有灵性,往后我得好好教他,争取明年教他认百位数!” 从那天起,李秀莲教沈浩认数更上心了,每天吃完晚饭,都要拿着硬纸板教上半个时辰,沈浩也 “配合”,偶尔还会指着 “5”“8” 叫,每次都能引来沈建国的夸赞,还会被抱着在屋里转两圈。
没过几天,又出了件让整个胡同都咋舌的事。那天沈建国不用上班,坐在炕沿上看报纸 —— 他识字不少,每天都要翻几页《经济日报》,看看外面的新鲜事。那天的报纸头版,有个大标题写着 “经济特区发展势头强劲”,下面还配了张深圳蛇口工业区的照片,机器轰隆隆的,烟囱里冒着白烟,看着就热闹。
沈浩坐在旁边的小推车里,原本在玩沈建国给他做的小木车,看见爸爸看报纸,突然不玩了,伸出小手,指着报纸上 “经济特区” 四个字,咿咿呀呀叫个不停,声音还挺响亮,引得沈建国抬头看他。
“小浩乖,别闹,爸爸看会儿报。” 沈建国以为孩子是想抓报纸玩,把报纸往旁边挪了挪。可沈浩不依,身子往前探着,小手还是直直地指着 “经济特区” 的方向,急得小脸都红了,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时候李秀莲正好从外面买元宵回来,看见这一幕,心里突然一动 —— 上次孩子指认 “10” 是巧合,这次总不能也是巧合吧?她赶紧走过去,放下手里的元宵,指着报纸上 “农业生产” 的标题问:“小浩,你指的是这个吗?” 沈浩摇摇头,小脑袋扭向 “经济特区”。李秀莲又指着 “天气预告” 问,沈浩还是摇头,直到她指着 “经济特区”,沈浩才用力点头,还拍了拍手,像是在说 “对啦对啦,就是这个”。
“他爹!你快看!孩子好像能看懂报纸上的字!” 李秀莲的声音都有点发颤,她赶紧跑到院外喊张婶和王婶,“张婶、王婶,快来看啊!小浩能指报纸上的字了!”
张婶和王婶赶紧跑过来,围着报纸看。王婶指着 “市场供应” 的标题问:“小浩,哪个是‘经济特区’呀?” 沈浩眨了眨眼,伸手就指对了。张婶又把报纸折起来,只露一小部分标题,沈浩还是准确地找到了 “经济特区”,甚至还伸手拍了拍报纸上的照片,像是在说 “这上面的东西好看”。
“我的老天爷!这哪是神童啊,这是神仙下凡吧?” 张婶拍着大腿感叹,“这么小的孩子,能认数还能指报纸上的字,我活这么大岁数都没见过!” 王婶也连连点头:“沈家这是要走大运了!有这么个聪明孩子,往后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沈建国嘴上依旧谦虚:“别瞎说,孩子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碰巧了。” 可心里早就乐开了花,晚上吃元宵的时候,还特意喝了两盅二锅头,看着沈浩的眼神满是骄傲 —— 他这辈子没啥大志向,就想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现在孩子这么聪明,说不定将来真能有大出息,到时候全家都能跟着沾光。
从那以后,李秀莲对沈浩的 “异常” 愈发在意,也更加坚信 “孩子有灵性”。她不再把沈浩的哭闹当成普通的撒娇,而是会仔细琢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生怕错过孩子传递的 “信号”。
有一次,沈浩指着墙角的粮票柜哭闹,李秀莲赶紧打开柜子,发现粮票有点受潮,赶紧拿出来铺在炕上晾干;还有一次,沈浩指着沈建国的工服咿呀叫,李秀莲检查了半天,发现工服的肘部磨破了个小洞,赶紧找了块补丁缝上 —— 她总觉得,孩子的每一个 “信号” 都有意义,要么是提醒家里有啥问题,要么是暗示有啥机会。
她还特意找了个小本子,把沈浩的 “异常” 都记下来:“小浩能准确指认‘10’”“小浩指着报纸‘经济特区’叫”“小浩指粮票柜,发现粮票受潮”…… 本子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每一页都透着她对孩子的重视和期待。
邻居们也常来沈家串门,有的是想看看 “神童” 的日常,有的是特意带着自家孩子来,希望能沾点 “灵气”。张婶就常说:“秀莲,你可得好好培养小浩,将来考上大学,给咱胡同争光!” 李秀莲每次都笑着答应,心里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不让孩子的 “灵性” 被埋没。
沈浩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心里也踏实 —— 他知道,“神童” 的标签虽然有点扎眼,但能让父母更重视他的 “信号”,也能为家里接下来的计划铺路。前世他没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这一世,他要借着 “神童” 的身份,一点点引导父母抓住机遇,先从布票红利开始,再到后来的价格双轨制,一步步改变家里的命运。
这天晚上,李秀莲给沈浩喂完元宵,坐在炕边,借着煤油灯的光,翻看着小本子上的记录,又轻轻摸了摸沈浩熟睡的脸蛋,轻声说:“小浩啊,妈不知道你为啥这么聪明,可妈知道,你是来帮咱家的。往后妈一定好好听你的话,不让你受委屈,也不让你的本事白费。”
沈浩在睡梦里,仿佛听见了母亲的话,嘴角微微上扬。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炕上,也落在李秀莲的身上,整个屋子都暖融融的。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要借着 “神童” 的名声,让父母更关注经济新闻,为即将到来的布票涨价做准备 ——1986 年的纺织品供应只会越来越紧张,布票的价值还会涨,这是家里积累财富的好机会。
第二天一早,李秀莲就去供销社买了几张新的硬纸板,还让文书帮忙写了更多的数字和简单的汉字,像 “粮”“布”“钱” 这些,准备教沈浩认更多东西。沈建国上班的时候,也忍不住跟同事们炫耀:“我家小子能认数,还能指着报纸上的‘经济特区’叫呢!” 同事们一开始都不信,直到沈建国把硬纸板带到厂里,让沈浩周末来 “表演”,大家才啧啧称奇,都说沈建国好福气,生了个神童。
“沈家娃是神童” 的说法,渐渐从胡同传到了县城里,甚至有邻县的人特意来打听。李秀莲虽然觉得有点麻烦,要应付各路来看孩子的人,但更多的是骄傲 —— 她知道,孩子的聪明是实实在在的,而这份聪明,会给这个家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沈浩看着这一切,心里也有了新的规划 —— 接下来,他要在母亲教他认 “布” 字的时候,多表现出兴趣,引导母亲关注布票行情;在父亲看报纸的时候,多指着跟纺织品相关的新闻叫,让父亲也意识到布票的重要性。他知道,仅凭 “神童” 的标签还不够,还需要让父母真正理解时代的机遇,才能彻底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