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三个月,我的身体开始变得虚弱。
不是因为熬夜复习——事实上,我比大多数同学睡得都早;也不是因为营养不良——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给我炖汤补身。可我就是一天天消瘦下去,脸色苍白得像浸过水的纸。
最先出现的怪事是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
“小远——”
那声音很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又像是有人凑在耳边轻唤。起初我以为是母亲叫我吃饭,应声出去却见她正在厨房忙活,说根本没叫过我。
后来这呼唤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我埋首题海时。一声“小远”,让我刚刚集中的精神顿时涣散。夜里躺在床上,半梦半醒间,那呼唤更是清晰得让人心悸。
“可能是压力太大了。”班主任拍拍我的肩膀,“放轻松点,你的模拟考成绩上重点没问题。”
父母带我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只说有点神经衰弱,开了些安神补脑的药。药吃了两周,不见任何效果,反而出现了新的怪事。
那天夜里我做完一套英语模拟卷,刚要关灯睡觉,瞥见房门角落站着个模糊的影子。我吓得一激灵,急忙开灯,那里却什么都没有。
自那以后,我几乎每晚都能瞥见那些影子。有时站在床边,有时坐在书桌旁,甚至有一次,我惊醒时看见一张模糊的脸正悬在上方注视着我。它从不伤害我,只是静静出现又消失,像是一场永不结束的恶作剧。
成绩开始下滑。不是因为不会,而是考试时总能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分散我的注意力。最后一次模拟考,我竟然在考场上睡了过去,被监考老师摇醒时,卷子还有大半没答。
“再这样下去,高考就完了。”父母急得团团转,却无计可施。
四月底的一个雨夜,我正复习古文,那些影子又出现了。这次它们不像往常那样安静,而是在房间里飘忽移动,让我心烦意乱。
“你们到底要干什么!”我忍不住喊道,将手中的《古文观止》摔在桌上。
就在这时,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书中飘起淡淡金光,一个穿着青衫、头戴方巾的老者从光中显现,袖袍一拂,那些影子顿时消散无踪。
我目瞪口呆,掐了自己一把,确信不是做梦。
“汝勿惊。”老者向我拱手,“吾乃书魂,守护典籍千年,今见汝受困于墨影,特来相助。”
“书、书魂?”我结结巴巴地问,“那些影子是什么?”
“墨影乃倦怠之气所化,专扰读书人。”老者解释道,“汝虽勤学,却心无真趣,徒以应试为的,故精气日衰,墨影乘虚而入。”
我怔住了。确实,我从没真正爱过学习,只是被高考的压力推着前进。
“然汝方才摔书泄愤,反倒显露出几分真性情。”书魂捋须微笑,“若愿寻回读书之乐,墨影自退。”
那晚,书魂教我如何欣赏文字中的美与智慧,而不是死记硬背。说来也怪,当他讲解《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那般壮美的景象。
自那以后,书魂每晚都会出现,从不同的书中飘出,教我领略读书的真谛。他说自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对知识的热爱凝聚而成的精灵,只有真心求学者才能得见。
跟着书魂,我重新发现了学习的乐趣。读杜甫不再是为了默写诗句,而是感受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学历史不再是为了记住年代事件,而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波澜壮阔。
说来也怪,自从心态改变,我的身体竟然一天天好起来,脸色红润了,精力充沛了,那些呼唤和影子也再没出现过。
高考前一天晚上,书魂最后一次现身。
“明日大考,吾不可再至,免扰汝心。”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支毛笔,“此乃翰墨,留与汝。危急时握之,可静心凝神。”
我接过毛笔,心中不舍:“高考后,我还能见到您吗?”
书魂微笑:“吾本为汝心中之爱所化,若真知读书之乐,吾自在汝心中。”
说完,他化作点点金光,消散在夜风中。
高考那天,考场异常安静。答到语文作文时,题目是“论读书的意义”。我思如泉涌,将书魂教我的点点滴滴化作文字,一笔一划写得真切动人。
就在考试即将结束时,我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呼唤:“小远——”
我心头一紧,手中的笔差点掉落。那声音又来了!慌乱中,我摸到了口袋里的毛笔,紧紧握住。
一股暖流从手心传遍全身,耳边的呼唤消失了。我定下心神,继续答题,直到终场铃响。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每当有人问我学习的秘诀,我总会讲起书魂的故事。
大多数人以为那只是压力产生的幻觉,只有我知道,那段经历多么真实。至今我仍保存着那支毛笔,虽然从未再用过,但它提醒着我: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出于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而那个曾经体弱多病、总是被幻听幻视困扰的高中生,终于在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