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北疆大铁路 - 沈阳通车
紫禁城的御书房内,暖意融融,与窗外阴冷的冬日形成了鲜明对比。崇祯皇帝朱由检手持一份来自工部的奏报,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奏报内容言简意赅:京沈铁路实验段,自山海关以西的绥中县,至沈阳城,共计三百二十里,已全线铺设完毕。用于牵引的“龙骧一号”蒸汽机车,已完成最后的调试,将于三日后,搭载朝廷钦差与工匠代表,进行首次试运行。
“呵呵……”一声低沉的笑意,从崇祯的喉间溢出。这笑声不大,却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豪情。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南方天际线,仿佛能看到那条钢铁巨龙,正蛰伏在燕山余脉之间,等待着一声咆哮,便要腾飞而起。
这条铁路,耗时五年,凝聚了宋应星、孙和鼎以及格物院数百名工匠的心血。从最初的图纸构想,到克服冻土难题,再到冶炼出足以承受重压的铁轨,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期间,耗资巨万,反对之声从未停歇。温体仁等人更是将其斥为“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典型,多次在朝堂上发难。
但崇祯顶住了压力。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它是帝国的血脉,是将龙兴之地与中枢神经紧紧相连的纽带;它是工业的心脏,是向天下宣告,大明不再拘泥于古法,将以雷霆万钧之势,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陛下,有何喜事,竟如此开怀?”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徐光启手持书卷,缓步走入。
崇祯回过身,将奏报递了过去,眼中闪烁着光芒:“徐爱卿,你来看。我们的铁路,成了!五年了,这条‘钢铁大道’,终于要通车了!”
徐光启接过奏报,仔细阅读,浑浊的老眼中也迸发出惊人的神采。他抚须赞叹道:“陛下圣明!臣当年在西洋,曾见过类似的‘铁道’,但如此规模,如此艰险地形下的工程,我大明当属首创!此路一通,关内外物资流转,军旅调动,将节省十倍之功!此乃百年之基业,万世之伟业!”
“是啊,”崇祯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朕要的,就是这个‘万世之基业’。朕已下旨,三日后,朕将亲赴沈阳,主持通车大典。朕要亲眼看着,第一列火车,驶入朕的沈阳!”
……
三日后,朔风凛冽的辽东平原。
一支特殊的队伍,正沿着新铺设的铁路线缓缓前行。队伍的核心,是一台造型奇特的庞然大物。它通体黝黑,由钢铁铸造,头部高昂,两侧伸展出巨大的车轮。锅炉里,煤炭熊熊燃烧,喷吐出滚滚白烟,伴随着“噗噗”的汽笛声,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是“龙骧一号”蒸汽机车。
机车之后,连接着一节节墨绿色的车厢。最前面的几节,是崇祯的御用车厢,装饰得颇为考究,但内部陈设却极为简洁,大量的空间被用来装载观测仪器和备用零件。后面则是搭载的工匠代表、地方官员以及一小队精锐的锦衣卫。
李若琏一身玄色劲装,腰佩绣春刀,站在机车旁的站台上,神情冷峻地注视着这一切。作为此次试运行的钦差大臣,他肩上的担子重若千钧。这条铁路,是皇帝的心血,更是帝国未来的象征,容不得半点差池。
“大人,一切准备就绪。”一名锦衣卫校尉前来报告。
李若琏点点头,目光投向远方。他能感受到,这片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无数双眼睛正注视着这条钢铁巨龙。这里曾是后金的龙兴之地,如今,却已是大明稳固的北疆。这条铁路,不仅是连接关内外的纽带,更是帝国权威的延伸,是对这片土地最直接的宣告。
他想起数年前,这里还是冰天雪地,人迹罕至。而现在,铁路穿行其间,将遥远的沈阳与京城紧密相连。这种时空上的压缩感,让他内心深处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就是他追随的皇帝,带给这个时代的改变。
正思索间,一名亲兵快步上前,呈上一封加急军报。
李若琏展开一看,眉头微微一蹙。是来自陕西的消息。孙传庭在平定西北叛乱时,遭遇到一部极为剽悍的土司武装,对方依托有利地形,抵抗异常顽强,战事陷入胶着。孙传庭已调集重兵,誓要一举荡平。
李若琏将军报妥善收好。西南的烽烟,与东北的汽笛,形成了奇妙的交响。帝国的版图在扩张,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但此刻,他必须专注于眼前。他转身,对身旁的工匠首领道:“再次检查锅炉压力和车轮紧固情况!”
“是!大人!”工匠们齐声应道,脸上洋溢着自豪与紧张。
……
沈阳城,北疆都护府。
数万军民自发地聚集在城外的官道两旁,翘首以盼。这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穿着兽皮的部落首领,更多的是面带期盼的普通百姓。他们不懂什么叫蒸汽机,也不明白这条铁路意味着什么,但他们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来自帝国中枢的力量,正呼啸而来。
当“龙骧一号”牵引着长长的车队,缓缓驶入视野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那黑色的钢铁巨兽,喷着浓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速度,在平整的铁轨上飞驰。这景象,比任何神仙传说都更加震撼人心。
崇祯身着常服,在李若琏、当地官员以及宋应星的陪同下,走下列车。他望着眼前沸腾的人群,心中豪情万丈。
他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环视四周,朗声道:“朕今日站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一条铁路的通车。朕看到的是,一条贯穿帝国南北的血脉,正在畅通!朕看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在开启!”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的号角,清晰地传遍全场。
“朕曾说过,要让帝国的光辉,照耀到每一寸山河。这条铁路,便是朕兑现诺言的第一步!它将把京城的粮草、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里;也将把这里的特产、矿产、忠诚,快速地汇集到中枢!它连接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人心!”
“朕希望,百年之后,我大明的子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在这张由道路、运河、铁路构成的网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帝国的强盛!朕更希望,我大明的铁骑,能乘坐着这钢铁巨兽,迅速奔赴任何一处需要守护的疆土!”
“这条路,通往沈阳,通往未来!朕命名此路,为‘京沈御道’!”
“京沈御道”四个字,掷地有声。人群中的欢呼声更加高涨,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对于他们而言,皇帝的话语,就是最神圣的谕旨。这条铁路,是皇帝带给他们的福祉与希望。
宋应星站在一旁,看着激动的人群和意气风发的皇帝,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自己毕生的所学,终于在此刻,化作了推动帝国前行的磅礴力量。
……
仪式结束后,崇祯亲自登上了“龙骧一号”。当机车再次发出怒吼,缓缓开动时,他凭栏而立,风吹动着他的衣袍。
李若琏来到他身边,低声道:“陛下,此行试运行,最高时速可达三十里,平稳迅捷,远超臣之想象。沿线守卫严密,一切顺利。”
“嗯,”崇祯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飞速倒退的雪原,“顺利,只是开始。朕交给你的任务,不止于此。朕要你以此为基础,勘察沈阳至吉林,乃至黑龙江的线路。朕要知道,冰天雪地,能否再修一条‘天路’!”
李若琏眼中闪过一丝震撼,随即化为决然:“臣,遵旨!”
崇祯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重新看向窗外。那条刚刚诞生的钢铁巨龙,正拖着长长的烟尾,坚定地向前驶去,如同这个崭新帝国的脚步,不可阻挡。
他知道,西南的叛乱终将被平定,北疆的罗刹终将被驱逐。因为在他身后,不仅有百万雄师,更有这纵横交错的钢铁脉络,将整个帝国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凝聚在一起。
这条铁路,不仅改变了地理的距离,更将重塑整个帝国的未来。一个属于大明,属于朱由检的,波澜壮阔的工业时代,已然拉开了序幕。而他,这位来自数百年后的“物理皇帝”,正稳稳地站在这场时代洪流的最前端,引领着他的帝国,奔向一个无人能够预知的、辉煌而壮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