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北京,风里已带着凛冽的寒意。苏念裹紧外套走出高铁站,望着眼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恍惚间还觉得有些不真实。
“冷吗?”陆星衍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行李箱,手机屏幕亮着李叔叔刚发来的消息:“工作人员举着‘星辰公益’的牌子在出口等。”
没走几步,就看见个穿藏青色羽绒服的年轻人朝他们挥手:“是苏老师和陆老师吧?我是基金会的小林,车就在前面。”
去酒店的路上,苏念一直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出神。陆星衍从包里掏出准备好的讲稿递给她:“别紧张,就当是给孩子们讲故事。”指尖划过“沙子暖得像棉花”那句时,苏念不禁微笑起来——那是小雨第一次踩在沙滩上时喊的话。
酒店古色古香,离会场很近。放下行李后,两人散步到会议中心,门口“全国公益教育论坛”的横幅在风中轻扬。透过玻璃门,他们看见大屏幕上正轮播各地公益项目的照片——突然,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举着海螺在沙滩欢呼的画面跃入眼帘。
“是我们的孩子!”苏念激动地拉住陆星衍的衣袖。
“看来你们已经找到这里了。”身后传来李叔叔含笑的声音。他身边站着位穿黑色大衣的中年男子,气质儒雅,眉眼间竟让陆星衍觉得莫名熟悉。
“这位是基金会的创始人陈砚先生。”李叔叔介绍道,“之前的邀请函都是陈先生特意安排的。”
陈砚与陆星衍握手时,目光在他脸上多停留了片刻:“常听李总说起你们带孩子们看海的事,做得很好。”
走进会场,陈砚细致地讲解着明天的流程,状似随意地问起:“陆老师这么年轻就来支教,是受家人影响吗?”
“我父亲是做建筑设计的,总跟我说要做有意义的事。”
“建筑设计?”陈砚眼神微动,“不知令尊是?”
这时李叔叔适时插话,提醒他们试设备。站在演讲台上,苏念看着空荡荡的座席,手心微微出汗。
“就当台下坐的是希望小学的孩子。”陆星衍轻声说。
这句话让苏念瞬间放松下来。她点开ppt,孩子们在海边的笑脸填满大屏幕:“去年夏天,我们带着二十个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从初见大海的欢呼到深夜画集体画的秘密,每个细节都讲得生动真切。
陈砚在台下静静听着,当听到小雨爸爸的付出时,他轻声问:“这位家长是做什么的?”
“在镇上工厂上过班,现在全心照顾孩子,特别热心。”
陈砚点点头,没再追问。
晚饭时,陈砚终于问出那个问题:“令尊的名字是?”
“陆振明。”
陈砚手中的筷子顿了顿,笑容深了些:“果然是他。二十年前,我们合作过山区学校的援建项目。他没收多少设计费,还亲自去山里考察,说要给孩子们最安全的教室。”
陆星衍这才明白那份熟悉感从何而来——或许在父亲的老相册里见过这张脸。
“难怪您对希望小学这么上心。”
“是你们做得很好。”陈砚温声道,“你父亲若知道你在延续他当年做的事,一定会很欣慰。”
回到酒店,陆星衍给父亲发了条信息,很快收到回复:“陈砚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你在山里好好干,别辜负孩子们的期待。”
窗外,北京的灯火如星河倾泻。苏念靠在床头翻看白天拍的照片:“真巧啊,陈先生居然认识你父亲。”
“是啊。”陆星衍望着窗外出神,“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轮回。”
第二天论坛开始前,他们在展示区看到了小雨和朵朵的《海底总动员》,画作前围了不少人。当主持人念到陈砚致辞时,他特意提到了二十年前与陆振明合作的往事:“正是那些有责任感的人,让我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
轮到他们上台时,大屏幕上孩子们的笑脸让全场安静下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真诚地讲述着那些关于大海和梦想的故事。当说到小雨许愿“让海豚游到梦里”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分享结束时,主持人宣布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希望小学的海洋研学项目获得了“优秀公益项目奖”。
陈砚将奖杯递到他们手中时,苏念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这是孩子们的荣誉……我们会把它放在科普角,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梦想被很多人看见了。”
论坛结束后,在陈砚的办公室里,一本泛黄的相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照片上的陆振明站在山区工地上,笑容和现在的陆星衍如出一辙。
“其实当年援建的学校,后来合并到了现在的希望小学。”陈砚说,“教学楼还保留着你父亲设计的采光结构。”
这个真相让两人都愣住了。
“我想邀请父亲来看看。”陆星衍突然说。
“正好,‘海洋实验室’需要设计顾问。”陈砚微笑,“明年春天动工时,想请陆先生来担任这个职务。”
离开基金会时,北京已是华灯初上。奖杯在夜色中闪着温暖的光。
“我们明天就回去吧。”陆星衍说,“早点把好消息告诉孩子们。”
“还得去买特产呢。”苏念笑着提醒,“答应要给小雨带天安门徽章的。”
他们的身影融入熙攘人流,浑然不觉陈砚正站在办公室窗前,目送着他们远去。手机屏幕亮着,是一条刚发出的消息:“他们做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是时候让振明知道了。”
而这段跨越二十年的缘分,才刚刚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