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种植的热潮过后,庞庄村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新栽下的树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给原本略显单调的村庄披上了一层充满希望的新装。村民们茶余饭后,总爱在村里转转,看看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了多少,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王龙飞和李静更是每天早晚都要巡视一遍,像呵护孩子一样关注着每一片新叶的变化。
然而,农业的规律从来都是喜悦与挑战并存。新生命的成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种植后不到一周,问题开始悄然浮现。最先发现异常的是每天在鱼塘和村里来回穿梭的水生。一天早上,他急匆匆地跑到农庄办公室找到王龙飞和李静。
“飞哥,静姐!不好了!村口那排金银花苗,有好几株叶子打蔫了,边儿还有点发黄!跟旁边精神抖擞的苗子一比,可明显了!”水生语气焦急。
王龙飞和李静心里一紧,立刻跟着水生赶到村口。果然,在整齐的金银花苗行列中,间隔着有七八株苗状态不佳,叶片耷拉着,失去了光泽,甚至有些嫩梢出现了萎蔫的迹象。
李静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苗根部的土壤仔细查看,又轻轻捏了捏发蔫的枝条,眉头微蹙:“根系发育好像不太好,土壤有点过于板结,透气性差。可能是栽种时踩得太实了,或者这块地本身土质就偏黏重。”
“还有几株,”水生指着另外一边,“叶子背面有些小小的黄点,像是被什么虫子咬了。”
这时,负责广场周边绿化的刘婶也找了过来,脸上带着愁容:“龙飞,静丫头,边坡上那些连翘丛,有几丛靠底下的叶子开始卷边,还掉了不少。是不是水没浇透啊?还是肥料烧根了?”
问题接踵而至。王龙飞和李静意识到,大规模的种植只是第一步,后续精细化的养护管理才是确保成活率和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不能慌,”王龙飞稳住心神,对李静说,“静,你马上根据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详细的《新植苗木养护管理方案》。重点是水分管理、土壤松土、病虫害早期识别和防治。要简单易懂,让村民能照着做。”
“好!”李静立刻应下,“我马上回办公室查资料,结合现场情况写出来。关键是针对性要强。”
王龙飞又对水生和刘婶说:“水生,你辛苦一下,今天把全村所有新栽的苗木都巡查一遍,统计一下出现类似问题的有多少,具体位置和症状都记下来。刘婶,你组织几个细心的大娘,先给那些叶子打蔫的苗子轻轻松松土,注意别伤根,然后补浇一次水,水量要小,慢浇透。有虫眼的先标记出来。”
吩咐下去后,王龙飞自己则去找老庞支书和建国叔,沟通后续养护的人力安排和责任制问题。他明白,靠临时突击不行,必须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
李静回到办公室,立刻打开电脑和资料库。她结合苗木生物学特性、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现场观察到的症状,快速起草了一份方案:
1. 水分管理: 区分不同苗木的需水特性(如金银花较耐旱,连翘喜湿),制定“看天、看地、看苗”的浇水原则,明确浇水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干过湿。
2. 土壤管理: 要求雨后或浇水后适时浅锄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对土质黏重的地块,建议后续掺入沙土或有机肥改良。
3. 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列出可能出现的早期病虫害症状(如蚜虫、红蜘蛛、白粉病等)及对应的物理防治(人工捕捉、喷清水)和低毒生物农药防治方法,强调“早发现、早处理”。
4. 施肥指导: 明确新栽苗木以促根为主,暂不施浓肥,可适时少量追施稀薄有机液肥。
5. 建立管护档案: 建议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分片包干,每日巡查,记录苗木生长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方案写成后,李静又把它简化成通俗易懂的“明白纸”,配上简单的示意图。
下午,王龙飞召集了各生产小组组长和负责绿化的村民代表,开了一个简短的培训会。李静详细讲解了养护要点,并回答了大家的疑问。王龙飞宣布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管护制度,并将养护工作计入村里的公益劳务积分,给予适当激励。
措施迅速落实。村民们有了明确的指导,养护工作变得有条不紊。该松土的松土,该补水的补水,发现虫害及时按指导处理。李静和王龙飞每天巡查,现场指导。
几天后,那些打蔫的金银花苗逐渐挺立起来,黄叶现象得到控制;连翘丛的卷叶现象也缓解了。虽然个别苗木因为栽种时伤根过重未能挽回,但绝大多数新苗都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开始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场小小的“苗木危机”顺利化解,让王龙飞和李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道路,充满了类似的细节和挑战。光有宏大的规划和满腔热情远远不够,更需要科学的精神、精细的管理和持之以恒的付出。
傍晚,两人再次漫步在村中。夕阳下,新绿的苗木与村庄、远山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烦恼与希望。
“看来,咱们的‘绿色银行’,还得靠一天天的精心打理才能产生利息啊。”王龙飞感慨道。
李静微笑着点头:“是啊,不过看着它们一天天变样,再辛苦也值得。等明年这时候,金银花开了,连翘黄了,枸杞红了,咱们村就该是另一番迷人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