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驿站”的构想经过几晚的深入探讨和初步细化,在王龙飞和李静心中已然从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成长为脉络清晰的幼苗。他们深知,这样一个带有一定社会实验性质、且需要占用土地资源的创新项目,绝不能仅凭一腔热情私下推进,必须得到上级政府,尤其是县一级主管部门的理解、认可与支持。这不仅关乎政策合规性,更关乎项目能否获得合法身份、潜在的政策资源以及长远发展的保障。
选择一个周一的上午,王龙飞和李静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驱车前往县政府。他们预约了主管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以及自然资源和规划的几个关键部门的联合汇报。此行目的明确:正式汇报“本味农庄”的发展近况,并重点阐述“庞庄村田园共创驿站”(他们为项目起的正式名称)的构想,寻求政策指导和立项支持。
汇报安排在县政府一间简洁的会议室。面对几位神情严肃的部门负责人,王龙飞作为主汇报人,沉稳地打开了ppt。他没有急于抛出驿站计划,而是先从“本味农庄”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开始。
“各位领导,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对‘本味农庄’和庞庄村发展的大力支持。”王龙飞的开场白诚恳而有力。他通过数据和图片,简要回顾了农庄在沙棘、高粱规模化种植、菌菇技术突破、鱼塘生态养殖等方面的进展,重点突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带动村民增收、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提升效率、乡村旅游规范化管理初见成效等亮点。他用具体数字说话:村民年均收入增长、农庄产值、带动就业人数、游客接待量等,清晰地展示了“本味”模式的生命力和社会效益。
这部分的汇报,奠定了扎实可信的基础,让在座的领导们频频点头,对“本味”的务实作风和取得的实际成效表示认可。
见时机成熟,王龙飞话锋一转,引出了本次汇报的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和需求。随着城乡融合加速,很多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年轻人,乃至一些中年专业人士,开始厌倦城市的‘内卷’,向往乡村的宁静与真实,渴望寻找新的事业和生活可能性。他们是我们‘本味’线上平台的忠实粉丝,也是乡村振兴潜在的宝贵人才资源。但他们的‘下乡’之路面临现实障碍:居住成本高、缺乏稳定收入渠道、难以融入当地社群。”
李静适时接过话茬,她打开“田园共创驿站”的方案效果图和规划草图,开始了更具感染力的阐述:
“基于以上观察和‘本味’自身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我们构思了‘庞庄村田园共创驿站’项目。核心思路是:利用村内闲置建设用地,建设一个小型、低成本、配套完善的长租公寓社区,以近乎象征性的租金(暂定月租200元),为这些认同乡村价值、愿意尝试乡村生活的‘新村民’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起点和平台。”
她详细解释了项目的四大核心价值:
1. 人才引力场: “驿站以极低的门槛,为县域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可能是设计师、程序员、教师、艺术家、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到来,将直接提升庞庄村乃至我县的人口素质和文化活力。”
2. 产业助推器: “入驻者可以通过‘本味’及合作社提供的灵活岗位获得基本收入,更可以发挥其专业技能,参与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推广、电商运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儿童自然教育等,为乡村产业注入‘最强大脑’,实现‘智力下乡’。”
3. 乡村振兴新范式探索: “这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构建一个‘共享、共创、互助’的新乡村社群。我们规划了充足的公共空间,用于办公、学习、交流、举办活动,促进新老村民融合,探索一条可持续、有温度的乡村人口结构优化和社区治理新路径。”
4. 社会效益显着: “项目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重在社会效益。它能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带动本地消费,展示我县开放、包容、支持创新的良好形象,成为我县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张新名片。”
王龙飞接着补充了具体的实施构想:一期试点建设20-30套50平米标准化公寓,配套公共厨房、共享办公区、图书馆、活动室;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引入入住审核和社群公约机制,确保有序管理;资金由“本味”主体投入,可探索申请相关专项补贴。
汇报过程中,几位部门负责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时提问。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领导问:“土地性质和使用权问题,你们有初步想法吗?”
王龙飞回答:“我们初步看中了村边缘一块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符合规划用途。希望能以村集体入股、合作社运营的模式,办理相关手续。”
农业农村局的领导问:“如何确保入驻人员的质量和项目的可持续性?”
李静回答:“我们会设置简单的申请和审核流程,侧重考察申请者的动机、技能和与乡村的契合度。可持续性一方面靠‘本味’产业的支撑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靠社群自身创造价值形成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局的领导最关心的是示范效应:“这个项目如果成功,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王龙飞肯定地说:“绝对有!它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吸引人才、激发乡村内生活力的标准化模板,对全县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空心村、人才短缺村都有借鉴意义。”
汇报结束,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几位领导低声交换着意见。随后,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做了总结发言,他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
“龙飞同志,李静同志,你们这个‘驿站’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也很有魄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农业企业行为了,是在探索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触及了核心!项目思路清晰,社会效益预期显着,与中央、省、市关于鼓励人才下乡、创新创业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他顿了顿,环视一下其他部门负责人,继续说:“县政府原则上支持你们进行探索!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要牵头成立一个工作专班,主动服务,指导庞庄村和‘本味’农庄,依法依规解决好项目落地涉及的土地、规划、建设等关键问题。要把它做成一个试点,一个样板!过程中遇到政策瓶颈,我们一起研究,争取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找到解决方案。关键是,要规范运作,确保公平公正,真正产生好效果!”
得到县里的明确支持,王龙飞和李静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知道,这声“原则上支持”和即将成立的工作专班,意味着项目拿到了至关重要的“准生证”。
返回庞庄村的路上,夕阳如火。王龙飞握着方向盘,对李静说:“静,县里的支持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积极!接下来,真正的硬仗就要开始了。”
李静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嗯!有了方向,就不怕路远。回去我们就立刻启动详细规划设计、资金测算和与村集体的具体谈判。要让‘田园共创驿站’,尽快从蓝图变为现实!”
县里的认可,如同为“驿站”计划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王龙飞和李静更加坚定了沿着这条创新之路走下去的决心。庞庄村的乡村振兴故事,即将翻开探索“引人、育人、留人”新机制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