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最后一周,像一首交响乐的尾声,激昂渐歇,余韵悠长。阳光依旧明亮,但褪去了盛夏的毒辣,变得醇厚温和。早晚的风里带着明显的凉意,拂过皮肤,提醒着季节的更迭。蝉鸣声稀疏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草丛里蟋蟀清脆的鸣叫。天空显得更高远,云朵像撕开的棉絮,悠悠地飘着。一种混合着收获与新征程气息的氛围,在空气里悄然弥漫。
暑假进入了真正的倒计时。季晨熙的“暑假战略地图”上,大部分“据点”都已插上了代表“任务完成”的小红旗。乐高航母舰队威武地陈列在客厅,水彩画作品贴满了书桌旁的墙面,暑假作业工整地码放在书包里,阳台的“绿色补给基地”经历了盛夏的繁荣,开始结出晚熟的果实。生活有种饱满而宁静的质感。
楚颜开始有条不紊地帮助儿子进行“开学备战”。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仿佛在为一段重要的新航程检修船只、补充给养。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纱窗,在客厅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楚颜拿出季晨熙的书包,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倒出来,进行彻底的“清舱作业”。旧课本、用了一半的练习本、断了的铅笔头、揉皱的草稿纸……被分门别类,该留的留,该扔的扔。季晨熙坐在旁边,像个小参谋,负责“鉴定”每一样物品的“去留价值”。
“妈妈,这个生字本还有几页空白,可以当草稿纸。”
“这支自动铅笔只是按动有点不灵,修一下还能用。”
“这本《植物图鉴》下学期自然课可能还用得着。”
他的判断清晰而节俭,带着一种珍惜物资的自觉。楚颜惊讶地发现,儿子对物品的态度,比上学期更加审慎和有条理,仿佛无形中受到了某种“后勤管理”理念的影响。
清空旧物后,是“装备更新”环节。母子俩一起去文具店采购新学期的“补给”。季晨熙没有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挑选印着卡通英雄的浮夸文具,而是更注重实用和耐用性。他选了一款设计简洁、隔层合理的笔袋;挑了hb和2b两种硬度的中华铅笔,理由是“适合书写和绘画”;本子要了线圈本和缝线本各几本,仔细检查了纸张是否透墨;甚至还主动要求买一盒替换橡皮和一卷透明胶带,说是“以备不时之需”。
“总指挥同志现在考虑得很周全嘛。”楚颜笑着打趣他。
季晨熙有点不好意思地抿嘴一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爸爸说过的。准备好用的‘装备’,学习起来效率更高。”
回到家,是更具仪式感的“装备整合”阶段。楚颜帮儿子把新课本一本一本用漂亮的彩纸包上书皮,季晨熙则负责在书脊上工整地写上科目、班级和姓名。他写得极其认真,一笔一划,仿佛在给每一本“知识宝典”进行庄严的命名仪式。然后,他将包好书皮的课本、新文具、以及暑假完成的作业和作品,分门别类、整齐有序地放入书包的各个隔层。整个过程中,他神情专注,动作轻缓,像是在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战前准备。
最后,他拉上书包拉链,将鼓鼓囊囊的书包端端正正地放在书桌旁的椅子上,像一位将军在检阅即将出征的部队。他退后两步,看着那个承载着新学期希望的书包,小脸上流露出一种混合着期待、责任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庄重神情。
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像完成普通家务那样跑开,而是走到书房的荣誉墙前,仰头静静地看着爸爸的照片。看了好一会儿,他伸出小手,不是去摸胸前的木牌,而是轻轻抚过照片上爸爸坚毅的脸庞,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自言自语般地说:
“爸爸,我要上二年级了。我会更努力学习的。你放心吧。”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军事术语”的包装,只有一句最简单、最朴素的承诺。但这句承诺里,却蕴含着整个暑假沉淀下来的所有成长:对思念的理解,对等待的坚守,对责任的认知,以及向前奔跑的勇气。
楚颜站在书房门口,看着儿子小小的、却仿佛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背影,眼眶微微发热。她看到,那枚“平安方向牌”所象征的一切,已经不再需要挂在嘴边,而是化作了具体的行为:认真的准备,有序的规划,沉静的期待,以及对远方亲人最深沉的告慰。
晚饭后,季晨熙进行了暑假里最后一次充满“假期特色”的“每日汇报”,语气平静而充满展望:
“报告爸爸!‘暑假战役’已进入最后清扫阶段,主要作战目标均已完成。‘新学期航程’备战工作就绪:所有‘单兵装备’(文具)检修补充完毕,‘给养’(课本)整合入库,‘作战计划’(心态)调整到位。现已完成‘启航’前最后定位,确认‘核心导航系统’(内心)运行稳定。预计按计划于下周一向‘二年级战区’转场。请放心,‘后方基地’运转良好,士气高昂,已做好迎接新挑战之全面准备!over!”
汇报完毕,他像往常一样安然入睡。夏末的夜晚,月朗星稀,秋风送爽。第二天,就是报道日,崭新的学期即将拉开帷幕。那枚贴肉戴着的“平安方向牌”, silent yet powerful, 将继续指引着这个男孩,在人生的新航程上,勇敢前行。而家的港湾,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