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天气彻底热了起来。清晨五六点钟,太阳就明晃晃地升起,空气中开始浮动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热浪。校园里的香樟树叶子被晒得油亮,投下的绿荫成了最受欢迎的“避暑胜地”。而最鲜明的夏日标志,是那突然响起、并迅速连成一片的蝉鸣。
起初只是零星几声试探性的、略带嘶哑的“知了——知了——”,像羞涩的领唱。但很快,仿佛收到了某种信号,成千上万的蝉同时加入,汇成一股高亢、绵长、不知疲倦的巨大声浪,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充斥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这声音如此密集而响亮,以至于人们很快便习惯了它的存在,像背景音一样,反而衬得蝉鸣间歇时的片刻寂静,显得格外突兀。
周二下午的自然课,因为天气炎热,改在有多媒体设备的凉爽实验室上。张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蝉的纪录片。画面中,展示了蝉从幼虫在黑暗地下生活数年(甚至十几年),到某个夏夜破土而出,爬上树干,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最终展开透明翅膀,飞上枝头高歌的生命历程。
“同学们,”张老师按了暂停键,画面上是一只刚刚蜕去浅褐色旧壳、翅膀还湿漉漉、身体柔软嫩绿的蝉,“蝉的幼虫,要在不见天日的地下生活很久很久,靠吸食树根的汁液慢慢长大。它们忍耐着黑暗和寂寞,默默积蓄力量。直到条件成熟,才在夏天的夜晚钻出地面,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蜕变,然后尽情歌唱。虽然成虫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周,但它们用歌声宣告了夏天的到来,也完成了繁衍的使命。”
季晨熙看得入了神,尤其是蝉蜕壳的那段慢镜头:幼虫背部裂开一道缝,成年蝉艰难地、一点点从旧壳中挣脱出来,过程缓慢而用力。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臂,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蜕变的艰辛与新生的渴望。
放学路上,蝉鸣震耳欲聋。季晨熙捂着耳朵跑进家门,喊道:“妈妈,吵死啦!” 楚颜笑着递给他一杯凉开水:“这是夏天的声音呀。习惯了就好。” 傍晚,楚颜带季晨熙在小区散步,特意在一棵老柳树下停住。树干上,牢牢贴着好几个淡金色的、栩栩如生的蝉蜕,背部裂开,里面空空如也。
“看,这就是蝉宝宝留下的‘旧衣服’。”楚颜指给儿子看。
季晨熙小心地用手指碰了碰,蝉蜕很脆,轻飘飘的。他想象着一只蝉曾在这里奋力挣脱束缚,获得新生,然后飞向高处,加入那场生命的合唱。这看似喧闹的蝉鸣背后,竟藏着如此漫长而安静的等待,和如此决绝的蜕变。
夜里,他躺在床上,窗外的蝉鸣依旧此起彼伏。但此刻,他不再觉得这只是噪音。他想起纪录片里黑暗地下的幼虫,想起树干上那个空壳。爸爸在远方,执行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不是也像一只在“地下”默默积蓄力量的蝉?他所经历的辛苦、孤独和危险,是外人看不到的“黑暗中的生长”。而每一次任务顺利完成,每一次平安的消息,就像是蝉终于破土而出,虽然短暂,却无比珍贵,是努力和等待的成果,是献给家人的、无声却响亮的“歌声”。
那么,自己的等待呢?他翻了个身,望着天花板上晃动的树叶影子。是不是也像蝉的幼虫期?需要耐心,需要每天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长大,吸收知识的“汁液”,积蓄力量和本领,才能在未来,完成自己的“蜕变”,成为一个让爸爸骄傲的、真正的男子汉?这聒噪的蝉鸣,此刻在他听来,竟成了对忍耐和成长的礼赞。
周末,他和李小虎在树下玩,又发现了一个蝉蜕。李小虎想用树枝把它捅下来,季晨熙赶紧拦住他:“别!这是它好不容易才脱下来的‘家’,留着吧。” 李小虎不解,季晨熙便把自己从纪录片里看到的、关于蝉在地下生活多年的故事讲给他听。李小虎听完,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再看那个空壳时,眼神里多了份敬意。
晚上,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幅画。画的下面是黑暗的土壤,里面画了一只正在吸食树根汁液的蝉的幼虫。中间,画了一只正在树干上蜕壳的蝉,一半在旧壳里,一半已经挣脱出来。画的上方,是明亮的夏日天空,一只振翅的成虫飞向枝叶,周围用波浪线表示“知了知了”的歌声。在画的旁边,他认真地写道:
**【夏天到了,蝉叫得很响。】_
**【自然课看了纪录片,蝉宝宝要在黑黑的地下住好多年,才爬出来唱歌。】
**【我想,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工作,可能也很辛苦,像蝉住在地下。】
**【爸爸的努力,我们看不见,但很重要。】
**【我在家里好好长大,学习本领,也像蝉宝宝在吸收营养。】
**【等爸爸任务完成回来,就是我们全家最开心的“夏天”!】
【我要像蝉一样,耐心等待,努力长大,将来也能唱响自己的歌!】
写完后,窗外的蝉鸣似乎也不再那么刺耳,反而像一首激昂的、关于生命力和成长的交响乐。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在夏夜的溽热中,触感温润,仿佛也见证了生命中那些必要的、安静的蛰伏与华丽蜕变。它提醒他,最喧哗的绽放,往往源于最漫长的沉默积蓄。夜色深沉,蝉声如织,孩子心中对成长的理解,如同蝉蜕下的空壳,标志着一段旧时光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未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