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余韵彻底散去,二月下旬,新学期正式拉开帷幕。校园里的气氛焕然一新,寒假带来的松散被一种有序的忙碌所取代。教室窗明几净,黑板上方贴着“新学期,新起点”的红色标语。发下的新课本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课程表上增加了新的科目。
开学第一天的数学课,新来的数学老师——一位年轻有活力的男老师,姓赵,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标题:“认识加法(复习与拓展)”。
“同学们,寒假玩得开心吗?”赵老师笑容满面,“不过,我们的数学世界可没有放假哦!今天,我们先来和老朋友‘加法’打个招呼,看看经过一个假期,它有没有变得更厉害!”
他先带领大家快速复习了10以内的加法,孩子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接着,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新的算式:15 + 7 = ?28 + 9 = ?
“这些数字变大了,怎么算更快更准呢?”赵老师引导着,“我们可以用‘凑十法’,也可以列竖式。加法就是把两个或更多的数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数。它代表着积累,代表着增加,代表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同学们开始在本子上演算,教室里响起一片沙沙的写字声。季晨熙握着铅笔,认真地列着竖式,将个位和十位对齐,一步一步计算。他算得很快,答案准确。当他在等号后面写下“22”和“37”时,心里忽然微微一动。
加法……合起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他停下笔,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又低头看看自己本子上工整的数字,一个念头像颗小小的种子,悄无声息地破土而出:
我的成长,是不是也是一道“加法”题?
爸爸教我的勇敢,加上妈妈给我的爱,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合起来,是不是就能让我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像爸爸期望的样子?
爸爸的牺牲,是一个巨大的、沉重的数字。但妈妈的坚强、老师的关心、我每天认真学习的知识、努力锻炼的身体……这些小小的“加数”,一点一点地累加起来,是不是就能慢慢接近、甚至承载起爸爸留下的那份重量?
这个联想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和力量。他不再觉得爸爸的离开是一个无法填补的空洞,而是一道需要他用漫长时光、用无数个微小的“加数”去慢慢计算的、庄严的“人生算式”。每一天的进步,每一次的懂事,都是在为这道算式增添一个有效的数字。
下午的语文课,新课文是一首关于春天播种的小诗:“……一粒种子,加上阳光和雨露,等于一片新绿……”老师让大家仿写句子。同学们有的写“一个梦想加上努力等于成功”,有的写“友谊加上信任等于快乐”。轮到季晨熙时,他站起来,略微思考了一下,声音清晰而平稳地说:
“一份思念,加上勇敢和成长,等于永远的守护。”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语文老师是一位温和的女老师,她看着季晨熙,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赞许,轻轻点了点头:“说得真好,季晨熙同学。有些加法,不在纸上,而在心里。”
放学回家路上,季晨熙帮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把不小心撒落在地上的彩色铅笔捡起来。小同学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大哥哥!”季晨熙摸摸他的头:“不客气,下次小心点。”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心里的“加法算式”,好像又悄悄加上了一个小小的、温暖的数字。
晚上写作业,他遇到一道有点难的应用题,没有立刻问妈妈,而是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画图、列式,反复尝试了三种方法,终于解了出来。他高兴地拿给楚颜看,楚颜夸他:“宝贝真棒!越来越会动脑筋了!”季晨熙心里美滋滋的,他想:看,我又给“成长的加法”加了一分!
临睡前,他在成长记录本新的一页,没有画具体的场景。他只画了一个大大的、工整的“+”号,像数学书上的那样。在“+”号的左边,他画了一颗心,心里面画了一个小小的军帽;在“+”号的右边,他画了许多小小的、发着光的东西:一本书、一个跳绳、一个笑脸、一株小苗、一个帮助别人的手势……在“=”号的后面,他画了一个更大、更结实的心形轮廓,里面用铅笔淡淡地写了一个“强”字。在画的旁边,他写道:
**【开学了,数学课学了加法。】_
**【老师说,加法是把东西合起来,越加越多,越加强大。】
**【我想,我每天都在做“成长的加法”。】
**【爸爸的爱 + 妈妈的坚强 + 我的努力 + 老师的教导 + 很多很多小事……】
**【一天一天加下去,我就会慢慢长大,慢慢变强。】
**【强到可以照顾好妈妈,强到可以面对任何困难,强到可以让爸爸放心。】
【爸爸,你留下的“数”很大,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好好加下去。】
通过“加法”这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季晨熙为自己的成长找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动力的隐喻。他将对父亲的思念和生活中的点滴努力,都视为积极的“加数”,坚信通过日积月累,终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这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也化作了这道特殊算式中的一个恒定系数,见证着孩子如何将生命的馈赠与挑战,逐一相加,运算出一个愈加坚韧、愈加明亮的未来。春夜静谧,孩子心中的算式,正在悄无声息地、坚定地累加着通向明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