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正是陈述的大姐陈芳,还有大姐夫马忠。
陈芳悻笑着上前几步,走到了母亲马兰花的身边。
至于大姐夫马忠,则是将手中的礼品放下,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包好烟,取出几根恭敬的递给了陈有财。
然后又散给了陈述。
“爸,妈,小述,学民!”
马忠挨个打起了招呼,“年前的时候,陈芳就说来看一下您二老,但是您二老来京州市了。”
“所以年后,我们就寻思来京州市给您二老拜年。”
紧跟着,大姐陈芳也附和了起来,“过来的车太难坐了,我们大年初一下午就出发了,先赶到了县城,然后坐大巴车去了市里。在市里休息了一晚,今早就急忙从市里坐火车来京州市这边了。”
“倒也没那么难坐!”意识到陈芳的话说的有些不好听,马忠连忙接过话茬,“听说咱们县的火车站明年就开通了,到时候来京州市可以直达。”
“坐五个多小时就到了。”
火车的速度并不快,但是直达的话就能方便很多。
等到97年全国铁路火车大提速,从48.1公里每小时的时速提到了54.9公里每小时。
此后一直到新世纪后的07年,列车一共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六次提速。
通行时间大大缩短。
同时,铁路、火车站修建的越来越多。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没错的,大量的铁路开通,外出打工方便多了。
在老家种地的话,一年真挣不到多少钱。
“在楼下站着干啥?上楼坐吧!”
陈述开口道。
尽管之前闹出了一些不愉快,但无论怎么说,陈芳都是她的大姐。
而且今天是大年初二,人家上门拜年。
伸手不打笑脸人。
“走走走,去看看小述的新家。”马忠笑了笑,“小述,你也真是的,搬新家了也不和我们说一声。我好歹是你大姐夫呢,不说别的,肯定要给你买几挂鞭炮放,好好的热闹热闹。”
这事儿也是马忠在老家的时候听说的。
陈述不仅搬了新家,还去了省委工作。
最早跟着陈述混的二狗他们,都赚了不少钱,现在成了大老板了。
就连妹夫王有林跟在陈述的身后,都捞了不少的好处。
这一件件事儿看的马忠嫉妒啊。
本来早就想和父亲陈有财、母亲马兰花她们和好的。
之前说的都是气话。
总不能真不认老丈人和丈母娘了吧?
在得知陈述出息后,他们更想着尽快弥补关系了。
来到了楼上的家,大姐夫马忠打量着屋子,嘴里啧啧称叹,“这房子不错啊,比咱们那穷乡僻壤的小县城好多了。”
“咱们县长的家,恐怕都没你这儿豪华吧。”
马忠是越看越喜欢。
“小述现在有本事了!”大姐陈娟夸道。
以前她和马忠都喜欢称呼陈述的小名,叫陈述三娃子。
现在不能随便叫了!
陈述现在出息了。
农村里有句话说得好,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当爹的有本事,儿子小的时候,就会被许多人尊敬。
而当儿子大了,父亲老的时候,儿子越有出息,别人越会尊敬你的父亲。
现在还没到三十年呢,许多人就已经看子敬父了。
陈有财在老家,名气可大得很。
以前的时候,还为菜地、田地的界石和别人吵过。
菜地的话,有邻居的鸡跑进他家菜地被打了农药的菜毒死了。
邻居直接上门找事儿,要求赔鸡。
马兰花当然不同意了,和邻居吵了好几次。
他家的地和别人家的地中间,有一块界石。
这块界石老被别人移动,导致老陈家的地少了,他们家的地多了。
为这事儿,也和别人吵过。
但是现在,邻居家把自家的鸡关好了,根本不会让鸡去陈家的菜地里。
甚至杀鸡了,还要给老陈家端来一碗鸡肉汤。
地界的话,也没人敢侵占了。
有时候村里红白喜事儿,还要邀请陈有财过去一趟,当个总管或者内管。
帮忙招待贵客。
现在整个芥子村,谁提了老陈家,不得竖起了大拇指,夸陈有财厉害,培养了个好孩子。
夸陈述有出息,现在都成了当官的了!
农村里的老人对城里的情况不懂,以为陈述进了省委宣传部,就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实际上,现在的陈述还是科员呢。
只不过陈述的人脉和资源太广了。
真要把他当科员看待,那还是小瞧了他陈述。
“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们做饭。”
马兰花起身,朝着厨房走去,“孩他爸,你去取酒,一会儿陪马忠喝点。”
“三娃子,你也招待好你大姐夫。”
马兰花吩咐了一句,朝着厨房走去。
“妈,我来帮你!”
大姐陈芳连忙跟着朝厨房走去。
客厅里,就剩下四个老爷们。
“小述啊,之前的事儿是当姐夫的不对,姐夫给你道歉了。”马忠态度放低了一些,歉意道。
“没事儿,都是一家人嘛。”
陈有财摆了摆手,“大姑爷啊,你坐了这么久的车,要是累的话,去床上休息一会儿?”
“不累,没事儿,爸。”
马忠摇了摇头,可不能放弃这么好修复关系的机会。
“小述啊,你说句实心话,记恨你姐夫没有?”马忠继续问道。
“都是一家人,什么记恨不记恨的,大姐夫,这事儿传出去,不是让别人笑话我嘛?”陈述笑了笑,倒是没有过多在意。
说句难听点的,他和大姐陈娟血浓于水。
真要不待见马忠了,估计大姐陈娟在马家的日子就难过了。
何况马忠也算是最亲的亲戚之一了,还能真的断亲了?往后不联系了?
就算真的要断,哪怕陈述同意,父亲陈有财和母亲马兰花也不会同意。
“不提这些了,大过年的,说这些不开心的事儿干啥?”
父亲陈有财把这事儿揭过,询问起了马忠的近况,“粮站那边,工作咋样?”
“就那样呗,每年收粮的时候忙的很,收完粮了,倒是清闲了下来。”马忠说道,“就是啊,老待在县城里,工资低啊,家里的老大马上就要上初中了。”
“小的马上要上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