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是陈锋同志?我们是《临江日报》的记者!”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脖子上挂着海鸥牌相机的年轻男人,带着一个拿着笔记本的女同事,出现在婉锋食品厂门口,神情中带着几分记者的职业性审慎,也带着几分对这家声名鹊起的新厂的好奇。
接受权威媒体采访,塑造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提升“婉锋食品”的品牌声誉和社会认可度。
刚子正指挥工人搬运原料,闻声一愣,随即扯开嗓子朝办公室里喊:“锋哥!有记者找你!报社的!”
陈锋和林婉秋从办公室里快步走出。陈锋心头一动,知道这是之前收购红星厂和百货公司入驻带来的连锁效应,机会来了!他立刻换上热情而稳重的笑容迎上前:“我就是陈锋!欢迎二位记者同志!这位是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林婉秋同志。快请进!”
接待记者,带领参观,接受采访,阐述创业理念、社会贡献与未来规划。
将两位记者请进虽然简朴但整洁的办公室,林婉秋麻利地倒上茶水。负责文字的女记者姓何,她开门见山:“陈锋同志,林婉秋同志,你们好!我们报社最近注意到,‘婉锋食品’和你们二位的名字,在咱们市里引起了很大关注。无论是之前的‘有奖销售’,还是作为个体户成功收购国营厂、解决工人就业,都很有代表性。我们想做个专访,深入了解下你们的创业故事和经营理念,不知道是否方便?”
“方便,当然方便!这是对我们‘婉锋食品’的肯定和鼓励!”陈锋笑着答应,态度不卑不亢。他深知媒体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一篇正面报道能带来的声誉加成是巨大的。
在何记者提问的间隙,那位姓王的摄影记者已经举起相机,对着办公室环境和墙上的生产规章“咔嚓”按下了快门。刺眼的镁光灯闪过,留下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陈锋同志,能谈谈您当初是怎么想到创业做辣条的吗?”何记者翻开笔记本,开始了正式采访。
陈锋早有准备,他将自己“发现市场空白”、“注重食品卫生与口味创新”的思路娓娓道来,刻意淡化了重生的先知,强调了政策支持和市场洞察。他语气诚恳,条理清晰,让人信服。
“听说您收购红星食品厂后,原厂工人全部留用,还提高了待遇?您是怎么考虑的?”何记者的问题逐渐深入。
“工人老师傅们有技术、有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陈锋正色道,“我们‘婉锋食品’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生活有奔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这番话既实在,又拔高了格局。
这时,陈锋主动提出:“何记者,王记者,光在办公室里说可能不够直观,不如我带二位去生产车间实地看看?我们对于生产环境和质量把控,还是很有信心的。”
这正是记者求之不得的。一行人走进窗明几净、工人穿着统一白色工装(陈锋新订的)的车间,只见生产线有序运转,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区明确,地面干净整洁。这与人们印象中脏乱的小作坊天差地别。
王记者的相机快门声再次密集响起,捕捉着工人专注操作、设备高效运转的画面。林婉秋在一旁适时地补充介绍一些质量控制的细节和财务上的规范管理,声音柔和但数据准确,展现了女主内(财务)的细致与专业。
成功完成采访,通过媒体渠道系统性地输出了企业正面形象,获得官方舆论的认可。
采访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结束时,何记者合上笔记本,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陈锋同志,林婉秋同志,非常感谢你们的配合!你们的经历和理念,非常有代表性,也很有启发性。我相信这篇报道刊发后,一定会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
“是我们该感谢二位记者同志的辛苦工作才对!”陈锋与林婉秋将记者送到厂门口,热情道别。
几天后,《临江日报》在第二版的重要位置,刊发了这篇题为《小辣条闯出大市场——记个体青年陈锋的创业路》的报道。文章详细记述了陈锋的创业历程,重点突出了他敏锐的市场嗅觉、敢于创新的魄力(有奖销售),以及收购红星厂后妥善安置工人、注重质量管理的责任感。旁边还配发了两张照片:一张是陈锋和林婉秋在车间里与工人交流的场景,另一张是“婉锋食品”整洁的生产线。
这篇报道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看看人家陈锋!个体户干得多红火!”
“上了报纸了!真给咱们个体户长脸!”
“这‘婉锋辣条’看来是真不错,连报社都夸!”
报道发行的当天,陈锋和林婉秋就感受到了变化。不仅厂里的工人干活更加挺直了腰板,与有荣焉,之前一些在合作条件上还有些犹豫的供应商态度也变得更为积极,甚至连街道办的干部见到他们都主动笑着打招呼。
然而,树大招风。这篇报道在带来巨大声誉和便利的同时,也将陈锋和他的‘婉锋食品’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暴露在无数或欣赏、或嫉妒、或审视的目光之下。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众多的关注者中,有一道来自本省商业圈顶层的、带着审视与算计的冰冷目光,已经悄然投向了他们这只刚刚展翅的“雏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