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的尘埃尚未落定,技术科的老王却已伏在电脑前,屏幕的冷光映在他高度数的镜片上,反射出一片执着的光斑。
结案报告可以归档,但一名顶尖技术人员的直觉告诉他,赵福全案中某些游离的线索,像水母的触须,看似柔软,却可能连接着更深、更黑暗的海洋。
他的目光集中在:赵福全日记中一句看似随意,却让他格外在意的话——“在‘深渊回响’中找到了共鸣,原来世间早有先行者。”
“深渊回响”?
老王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像最灵敏的探针,深入互联网的泥沙之下。
这是一个极其小众、隐匿的暗网论坛,入口需要特定的邀请码和层层验证。
利用从赵福全设备中恢复的浏览痕迹和残留的加密数据包,老王开始了艰难的逆向工程。
防火墙如同厚重的城墙,加密协议变幻莫测。
对方的反追踪手段极其老辣,数据流像狡猾的游鱼,在遍布全球的代理服务器节点间跳跃穿梭,不断变换路径,试图甩掉任何可能的尾随。
老王遭遇了多次伪装成网络故障的拦截,甚至触发了几个带有迷惑性的反向入侵程序陷阱。
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变态爱好者聚集地所能拥有的技术水准。
这种级别的防御,带着浓厚的、专业的、甚至可称为“军事级”的谨慎。
数日不眠不休的攻防,像一场无声的电子战。
老王眼眶深陷,胡茬凌乱,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终于,在一个被多重伪装的子版块深处,他发现了一些被定期清理、却仍有残留的数据碎片。
这些碎片指向一个加密的、非公开的实时交流频道,而赵福全,曾是这个频道的“访客”。
追踪这个加密频道的信号源,是另一场更为艰巨的战斗。
信号如同幽灵,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迷宫中时隐时现。
老王调动了所有可用的资源,与网安部门的同事协同,布下天罗地网,试图锁定其真实的Ip归属。
过程一波三折,几次接近,又被对方金蝉脱壳。
最终,在一次对方服务器进行短暂维护的窗口期,老王捕捉到了一段极其短暂、未能完全掩盖的原始数据流。
就是这惊鸿一瞥,让他心头巨震。
他立刻调出了内部加密档案,调取了之前几个悬而未决、均指向一个代号“烛影”的幕后黑手案件数据——尤其是最初那起《胃藏烛影》案,以及那后续几个现场有着与生日相关的标志性线索,却始终无法深入调查到幕后操手的案子。
他将新捕获的信号跳转模式、加密节点的偏好、甚至几个特定数据包的封装习惯,与“烛影”以往留下的、极少的技术痕迹进行比对。
结果令人心惊。
高度相似的技术指纹!
虽然对方刻意做了一些修饰和改变,但核心的运作逻辑、对特定类型加密算法的偏爱、以及那种独特的、如同阴影般渗透又倏忽消散的行事风格,存在着无法忽略的“同源性”。
这感觉,就像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同一个高明的“技术支持团队”,在为不同的“客户”——无论是赵福全,还是之前的“烛影”——提供着定制的、隐匿的网络服务。
赵福全在“深渊回响”受到的“启发”,恐怕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共鸣,很可能包含了更具体、更危险的“技术指导”和“资源提供”。
老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悸动,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陆珩的办公室。
“陆队,”他的声音因长时间熬夜而沙哑,却带着发现重大线索的紧绷,“有个模糊但很关键的发现。”
他言简意赅地汇报了追踪过程和对技术同源性的判断。
“……虽然还是无法锁定最终源头,他们藏得太深了,每次要触及核心,就像碰到一团冰冷的雾。但是,陆队,种种迹象表明,赵福全案的背后,可能又有‘烛影’的影子在晃动,或者说,是他们那一套‘技术支持’在作祟。我们的感觉没错,这条线,一直没断。”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只有陆珩平稳的呼吸声传来。
他能想象到陆珩此刻蹙起的眉头和锐利的眼神。
几秒后,陆珩沉稳的声音响起:
“知道了。把详细分析报告和之前案子里的生日相关线索合并归档,标记为‘生日杀手’关联序列。这条线……”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洞悉迷雾的冷静与决心,
“比我们想象的更长……远没到头……”
挂断电话,老王将那份加密的技术分析报告存入特定服务器。
屏幕上,代表数据流的光点依旧在虚幻地跳动着,仿佛在嘲笑着警方的徒劳。
但在老王和陆珩心中,一个清晰的认知已然形成: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潜藏在网络深渊之下,不断筛选、诱导、甚至“赋能”着现实世界中那些潜在犯罪者的,庞大而隐秘的黑暗网络。
“烛影”,或许可能不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组织,一个理念,一股正在悄然滋生的邪恶潮流。
而他们,只是触碰到了这股潮流泛起的几片浪花。
真正的风暴,尚在深海之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