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案组的灯光彻夜未明。
在确凿的证据链面前,三人分别的审讯终于拼凑出完整的犯罪拼图。
陆珩亲自坐镇,苏棠和林静在观察室全程参与,通过对三人的交叉审讯和心理攻坚,一个历时二十余年、精心策划的复仇计划完整浮现。
周晓琳的供述从二十三年前开始:
“姐姐去世后,我看着襁褓中的小雨,就下定了决心。我要让李忆舟付出代价,但不是简单的杀了他,那样太便宜他了。”
她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身份替换期):
· 利用双胞胎相貌相似,伪造周晓琳的死亡证明
· 全面接手姐姐的身份和社会关系
· 将周雨作为复仇工具培养,但后期因周雨与姐姐过于相像而心软
第二阶段(能力培养期):
· 系统性地培养吴念的微雕技艺和医学知识
· 通过持续的心理暗示,将复仇信念植入吴念内心
· 刻意让周雨接触李忆舟的学术着作,培养其在该领域的素养
第三阶段(计划实施期):
· 指使周雨报考李忆舟的研究生,近距离收集信息
· 通过周雨获取李忆舟住所的详细情况和生活规律
· 指导吴念以“拾遗者”身份与李忆舟进行学术交流,获取信任
关键证据:
· 伪造的死亡证明原件(在周晓琳老家发现)
· 吴念的学习笔记和训练记录(暗格中提取)
· 周雨与李忆舟的邮件往来记录(技术科恢复)
通过交叉审讯,犯罪的具体实施过程逐渐清晰:
信息收集阶段(案发前3个月):
周雨供述:“我以整理资料为名,系统地记录了李忆舟的工作习惯、住所安保情况,特别是找出了所有的监控盲区。同时,我不断试探他对往事的反应,找出他的心理弱点。”
吴念的补充:“妈妈通过周雨提供的信息,绘制了详细的行动路线图。我先后三次在深夜潜入,熟悉环境,测试潜入路线的可行性。”
准备阶段(案发前1个月):
· 吴念通过匿名渠道购买特制雕刻工具
· 周晓琳指导吴念练习取脑手术,使用动物组织进行实验
· 周雨负责清除所有电子通讯记录,建立秘密联络渠道
关键证据:
· “金钺坊”购买记录(老王追踪获得)
· 吴念住所发现的动物骨骼练习样本(dNA检测确认)
· 加密通讯记录的恢复数据
行动实施(案发72小时):
根据三人的供述,行动时间线如下:
第一日(周五)20:00-24:00:
吴念通过通风管道潜入,使用周雨提供的备用钥匙进入书房。趁李忆舟不备,用麻醉剂将其控制。
第二日(周六)00:00-18:00:
· 吴念开始刻制“记忆宫殿”,依据周雨提供的资料和日记,还有自己妈妈描述
· 周雨在外围监视,通过预设的暗号确认安全
· 周晓琳在住处远程指挥,处理突发情况
第三日(周日)18:00-22:00:
· 完成刻字工作后,吴念进行取脑手术
· 故意在刻痕中留下自己的表皮细胞
· 将《我为何要偷走你的人生》放置在书桌
关键证据:
· 小区监控显示周雨在案发期间频繁出现在现场周边
· 吴念指纹在通风管道内部提取到
· 麻醉药物成分与吴念住所一个角落发现的残留物一致
3. 保护与反制的博弈
在审讯中,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渐浮出水面:
周晓琳的初衷:
“我原本计划让周雨完全置身事外。但随着计划推进,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她提供的信息。她太像姐姐了,我不自觉地就会听从她的建议。”
周雨的顺势而为:
“我发现小姨开始犹豫时,就主动提出更多参与。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计划不会半途而废。我利用了小姨对妈妈的愧疚感。”
吴念的觉醒与牺牲:
“最后时刻,我意识到周雨在暗中推动一切。但我不能指证她,也不能让妈妈的心血白费。所以我选择留下dNA,确保警方既能发现真相,又不会连累她们。”
关键证据:
· 周雨与周晓琳的加密通讯,显示周雨在主动推进计划
· 吴念笔记中关于保护妹妹的记载
· 周雨云盘日记显示的清醒认知
林静补充道:
“从心理学角度,三人的供述也形成了闭环。周晓琳的偏执、吴念的矛盾、周雨的冷静,共同构成了这个悲剧的心理基础。”
陆珩在结案陈词中总结:
“如果不是吴念最后的良知发现,如果不是周雨在暗中推动时留下的细微破绽,我们很可能就此结案。此案警示我们,再完美的计划也抵不过人性的复杂。”
至此,“记忆宫殿”案全面告破。
三个聪明人用二十三年时间策划的完美复仇,最终因为彼此之间错位的“保护”而露出了破绽。
在罪与罚的天平上,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