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塞科球馆的喧嚣被隔绝在身后,但另一场风暴却在千里之外悄然登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几个主要的篮球论坛——尤其是新生的“虎扑”和人气旺盛的“新浪竞技风暴”,关于李特NbA首秀的帖子正以爆炸般的速度刷新着。
网名“数据控”的楼主贴出了李特全场技术统计:7分7篮板8助攻2抢断1盖帽,配文:“理性讨论,李特首秀这数据在NbA历史上能排上号吗?他才17岁!”
下面立刻盖起了高楼。
“卧槽!准三双!这特么是17岁?”
“冷静得像机器人,那几个传球视野太开阔了,天生指挥官!”
“楼上的别吹了,不就是靠步行者整体实力强吗?换弱队他哪来这么多助攻?”
“就是,得分还没上双呢,身体对抗明显吃亏,也就传球还能看。”
一个Id叫“大鲨鱼奥尼尔”的网友回怼:“酸鸡跳脚了?看不见正负值+21全场最高?防守端把莫布里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叫只能传球?”
另一个资深Id“篮坛老司机”分析道:“李特的技术特点很鲜明,球商高,防守选位好,传球有灵性。但短板也明显,个人进攻不强,身体还需要挂肉。不过才第一场,未来可期。他和大姚是两条不同的路,没必要比较。”
“老司机中肯!”
“确实,大姚首秀拉了,但那是中锋,需要适应。李特是外线,打法更讨巧。”
“什么讨巧?那是聪明!打球不用脑子难道用蛮力?”
“我宣布,李特就是中国男篮未来十年外线答案!”
“别捧杀行不行?一场论不可取,看看后续表现。”
论坛里吵得不可开交,俨然分成了“狂吹派”、“冷静派”和“无脑黑派”,各种带着时代特色的网络用语满天飞,帖子刷新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在这些争论中,一个崭新的名词开始被频繁提及——“李特效应”,指的是他上场后球队进攻变得合理流畅的现象。
这些远隔重洋的喧嚣,李特暂时还感受不到。他正对着公寓里的录像屏幕,反复观看自己首秀的剪辑。画面定格在他送给阿泰斯特的那记纵贯全场的长传助攻上。
屏幕上,阿泰斯特像一头被释放的猛兽冲向前场,而他自己,在拿下篮板、转身、观察、出手的整个过程中,心跳平稳,思路清晰。那种感觉,不是作为防守尖兵完成任务的感觉,也不是被动执行战术的感觉。而是一种……掌控感。
仿佛球场是他的棋盘,队友和对手都是上面的棋子。他能看到两三步之后的局面,能预判到空位的出现,能用最合理的方式把炮弹输送到最致命的位置。当阿泰斯特把那记传球狠狠砸进篮筐,当全场为之沸腾时,他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点燃了。那比他自己投进一个三分,更让他感到一种战栗般的满足。他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用智慧和视野掌控球队命运的感觉。
几天后的队内训练课上,这种“掌控”遇到了挑战。伊赛亚·托马斯,双手抱胸看着李特在分组对抗中又一次选择了将球传给位置稍好的克罗希尔,而不是自己攻击那个明显更大的空档。
“李!”托马斯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让整个训练馆都安静了一下。
李特停下脚步,看向主教练。
托马斯走到他面前,那双锐利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他,像是要把他看穿。“你刚才那个球,为什么不出手?”
李特平静地回答:“凯文(克罗希尔)的位置更好,他的命中率在那个点是……”
“狗屁命中率!”托马斯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语气里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我让你看的是防守!是机会!那个补防你的人慢得像老太太过马路,你完全可以直接在他头上投篮,或者运一步急停跳投!你传出去的球是不错,但你自己放弃了更简单的得分机会!”
李特抿了抿嘴,没有反驳。
托马斯凑近一步,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过来人的蛊惑:“听着,小子。我知道你喜欢传球,这很好。你的篮球智商是我见过的新秀里最高的几个人之一。但是……”他顿了顿,手指用力戳了戳李特的胸口,“别他妈把你的攻击本能藏起来!我看过你的录像,你不是不会得分!你只是太‘合理’了,合理得像个六十岁的老家伙!”
“在NbA,有时候你需要一点‘不合理’!需要一点让对手意想不到的狠劲!你的实力,远不止你现在表现出来的这些。”托马斯的眼神锐利,“隐藏实力?那是常规赛末段或者季后赛才需要考虑的事情!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看到你的獠牙!让他们在防你传球的时候,还得提防你随时可能给他们来上一口!”
李特看着主教练,托马斯眼中闪烁的是他球员时代就闻名联盟的侵略性火焰。“你的传球能撕开防守,这很棒。但如果你自己有了稳定的得分威胁,你的传球会更具杀伤力!想想看,当你既能投又能传,防守人该有多头疼?那才是真正的掌控,小子!”
训练馆里,阿泰斯特在不远处咧着嘴看好戏,米勒则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托马斯的这番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李特心里漾开了圈圈涟漪。他一直在追求最合理的比赛方式,认为那是对球队最大的贡献。但“刺客”的话提醒了他,绝对的合理,有时候是否也是一种保守?是否也限制了自己和球队的上限?
他回想起首秀时那种掌控全局的快感,如果……如果在传球的基础上,再加入更具威胁的个人进攻,那画面会是什么样?防守者将彻底陷入两难,球队的进攻空间将被拉扯得更大。
一种全新的、混合着挑战和兴奋的情绪,开始在他冷静的思维中滋生。也许,“刺客”是对的。真正的引擎,不仅需要输送炮弹,有时候,也需要亲自点火,发出自己的轰鸣。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仿佛第一次认真思考,如何让它在送出美妙传球的同时,也能更频繁地、更凶狠地,将球塞进对手的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