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还没散,长安城西市方向就传来一阵嘈杂。
我刚穿好外衣,府里的人就慌慌张张跑进来:“先生!不好了!西市外聚了好多流民,吵着要见您,说…… 说新政害了他们!”
我心里 “咯噔” 一下。
前几日才收到江南送来的新粮,长安街头百姓都在夸青莲稻好,怎么突然就有流民闹事?
我起身快步往外走:“走,去看看!”
穿过晨雾往城西赶,越靠近西市,喧闹声越清晰。
到了街口,我停下脚步,只见数百个流民聚在空地上,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抱着孩子,脸上满是焦急与愤怒。
人群中间,几个穿着绸缎衣裳的人正高声喊着:“大家看啊!李白搞的新政,看着让江南丰收,其实是把咱们的粮都运去边关了!再这样下去,咱们都要饿死了!”
“就是!我家娃昨天还喊饿,这日子没法过了!”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哭起来,周围的流民瞬间躁动起来,有人开始往旁边的粮铺冲。
“住手!” 我大步上前,声音透过晨雾传出去。
流民们回头看我,躁动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我目光扫过那些穿绸缎的人,他们眼神闪烁,悄悄往人群后缩。
不用想,这些又是世家派来挑事的。
赵小乙不知从哪儿钻出来,握着长枪站到我身边:“李大哥,俺刚打听了,这些流民大多是从周边县来的,说是有人给他们饭吃,让他们来长安闹。”
他声音不小,刚好让周围的流民都听见。
有个老农往前站了一步,皲裂的手攥着衣角,迟疑着问:“李大人?他们说您把粮运去边关,不管咱们死活,是真的吗?”
他身后的流民都盯着我,眼里满是期待与不安。
我心里一酸。
这些流民,是因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本就过得艰难,才会被世家钻了空子。
我往前走了两步,声音放柔:“老丈,您家的稻子,是不是收成不好?”
老农点头:“是啊,淹了大半,就收了点陈粮,勉强够吃到开春。”
“那您有没有收到了官府发的青莲稻种?” 我又问。
老农愣了愣,随即点头:“收到了!官府说这稻子长得快、收得多。”
我转向众人,提高声音:“大家想想!江南水患后,是谁给江南的灾民发的粮种?”
“是谁让江南的青莲稻亩产多了三成?”
“是谁让禁军练得更壮,护着边关不让异族进来抢你们的粮食?”
人群安静下来,有人低头嘀咕:“是李大人……”
“可他们说……” 之前哭喊的妇人还想说什么,却被身边的汉子拉了拉。
那汉子皱着眉:“你傻啊?咱们这几天吃的馒头,不就是官府发的救济粮?”
就在这时,人群后被派来挑拨离间的人见势不对,又喊起来:“别听他胡说!他就是想骗你们!等他把粮运完,咱们还是要饿死!”
我眼神一冷,抬手按在胸口的青莲文胆上。
文气在体内涌动,那些流民的不安、怂恿闹事的嚣张、大唐的安稳,全都涌进心里。
我张口吟道:
“今岁江南熟,青莲满田畴。
官府发新种,百姓免饥愁。
谁料奸人语,挑动流民忧。
只为私怨起,不顾家国忧!”
这是《秦中吟》的开篇,刚念完,文气就从胸口溢出来,化作淡淡的青光笼罩人群。
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原本紧绷的脸渐渐放松,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又看了看手里的馒头。
忽然哭了:“俺错了…… 俺不该听别人的话来闹事。俺家娃昨天还吃了青莲米做的粥……”
“俺也错了!” 之前的老农也站出来,指着人群后的一个人道:“俺认得他!前几天在县里,就是他给俺塞了两个馒头,让俺来长安闹,说闹了就能给俺更多粮!”
越来越多的流民反应过来,纷纷指着教唆他们的人:“是他们!是他们骗我们来的!”“把他们抓起来!不能让他们害了李大人,害了大唐!”
那些被派来挑事的人慌了,转身想跑,却被赵小乙带着几个禁军拦住。
“想跑?没那么容易!” 赵小乙一脚踹倒一个,长枪指着他们,“敢挑拨流民闹事,你们等着受审吧!”
我走到被按在地上的人面前,蹲下身,声音冷得像冰,“你为了自家私欲,挑动流民害百姓,就不怕遭天谴吗?”
有个被按在地上的人梗着脖子说道:“李白,你推行的新政断了我们世家的路,就算我今天栽了,还有人会跟你斗!”
“你错了。” 我看着围过来的流民,“新政不是断了谁的路,是给了百姓活路,给了大唐活路。”
“你以为靠挑拨离间就能毁了这一切?你太小看大唐的百姓了,太小看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了!”
流民们纷纷点头,有个年轻的流民大声说:“李大人,我们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听别人的瞎话了,我们以后好好种青莲稻,好好过日子!”
“对!好好过日子!” 众人齐声喊着,之前的躁动变成了坚定。
我看着他们的脸,文气在胸口暖暖的。
这就是我守护的百姓,他们善良、明事理,只要给他们真相,他们就会站在正义这边。
处理完流民和奸细的事,已是午后。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把长安的青石板路照得发亮。
我刚回到府门口,就见张生带着几个穿青布长衫的少年匆匆赶来。
张生手里紧紧攥着一卷纸,跑得满头大汗,见了我,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李…… 李大人!我们…… 我们写了篇文章,想请您看看!”
我笑着接过纸卷,打开一看,《大唐少年说》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人的热血:
“少年强则大唐强,少年智则大唐智!
今有新政护民,有强军守边,吾辈少年当以文报国,以武卫疆!”
我越看越激动,拍着张生的肩:“写得好!写得太好了!这才是大唐少年该有的样子!不卑不亢,敢担重任!”
张生和身边的少年们都红了脸,有个矮个子少年小声说:“大人,我们想让这篇文章传遍天下,让更多少年跟我们一起,为大唐出力。”
“只是…… 我们人微言轻,怕没人肯看……”
“怕什么?”
我把纸卷递回去,语气坚定,“我来给你们作序!有我的序,这篇文章,定能传遍长安,传遍大唐!”
少年们眼睛一下子亮了,张生激动得差点把纸卷掉在地上:“真…… 真的吗?多谢李大人!我们…… 我们这就去准备笔墨!”
看着他们蹦蹦跳跳跑去书房的背影,我心里满是欣慰。
大唐的未来,就在这些少年身上。
书房里,笔墨早已备好。
我接过张生递来的笔,蘸满墨汁,看着纸上的《大唐少年说》,文气在体内翻涌。
我挥笔写下序言:
“大唐百年,历经风雨,今有新政启民智,有强军固边疆。
少年者,国之希望也。
观此《大唐少年说》,字字皆热血,句句皆赤诚。
吾辈当勉之,以文铸魂,以武护土,让大唐之光,照遍四方!”
刚写完最后一个字,文气就从笔尖溢出来,裹着纸卷发出淡淡的金光。
金光顺着窗户飘出去,像一群蝴蝶,飞过长安的街道,落在每个少年的书桌上。
有个在书院读书的少年,看到飘来的文章,激动得站起来:“快看!是李大人作序的《大唐少年说》!写得太好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短短半天,整个长安都知道了这篇文章。
我站在街头,看着一群少年围在一起读文章,有个穿粗布衣裳的少年,攥着拳头说:“我要去考科举!考格物科!造最厉害的火药,杀尽异族,护着大唐!”
“我要去参军!跟着李大人去前线!” 另一个少年大声说。
周围的少年们纷纷附和,脸上满是坚定。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起自己穿越过来的初心,不就是想让处于这个世界大唐的李白,能施展自身才学,少些遗憾,多些希望吗?
几天后,吏部的人来报,说今年报名科举的人数,比去年多了三成,其中大半是十八岁以下的少年;
兵部那边,参军的少年也多了不少,个个都拿着《大唐少年说》,说要 “以武卫疆”。
我去兵部办事时,正好看到一个老父亲送儿子参军。
老父亲拍着儿子的肩:“娃,到了军营好好练,跟着李大人好好干,别给家里丢脸,别给大唐丢脸!”
少年用力点头,手里紧紧攥着那篇《大唐少年说》,眼里闪着光:“爹,您放心!我一定杀尽异族,让大唐安稳!”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暖暖的。
之前被世家挑拨的阴霾,早已烟消云散。
有这样的百姓,这样的少年,就算世家再怎么折腾,就算异族再怎么来犯,大唐也不会倒。
傍晚,我坐在府里的葡萄架下,杨玉凰派人送来一碟刚做好的青莲米糕。
她在信里说:“听闻近日少年们争相报国,长安一片热闹,想来你定是高兴的。米糕是用新收的青莲米做的,你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我拿起一块米糕,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
抬头看向天空,夕阳把云朵染成了金色,远处传来少年们读书的声音。
是《大唐少年说》的句子,朗朗上口,充满力量。
赵小乙不知什么时候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笑着说:“李大哥,你看!这是俺弟写的,他说也要考科举,还让俺把这篇《少年志》给你看看,求你指点指点!”
我接过纸,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却满是真诚:“我要学格物,造大炮,打跑浊族,让爹娘过上好日子,让大唐越来越好!”
我忍不住笑了,拍了拍赵小乙的肩:“告诉你弟,写得好!我等着看他考上科举,造出厉害的武器!”
赵小乙乐呵呵地跑了,葡萄架下只剩下我一人。
风一吹,藤蔓上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跟着少年们的读书声伴奏。
我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信念:大唐的希望,从来都不在那些只顾私欲的世家手里,而在这些善良的百姓、热血的少年身上。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来。
远处的书院里,少年们的读书声还没停;
街头的粮铺前,还有人在买新磨的青莲米;
边关的方向,禁军的操练声隐约传来。
这就是大唐,这就是我要守护的家国。
我站起身,望着满天的星星,轻声说:“不管以后有多少风雨,只要有这些百姓,这些少年,我们就一定能守住大唐,守住这好日子。”
风带着葡萄的甜香,拂过我的脸颊。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人心齐,少年强,大唐就永远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