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娃方面,韩彻展现出了与他冷硬外表截然不同的细腻和智慧。相较于林潇南偶尔的催促和说教,他的方法往往更迂回,更尊重孩子的天性,效果也出奇的好。
周末的游乐场,永远是孩子们的天堂。眼看着天色渐晚,林潇南有些着急,蹲下来对玩得正嗨的阿叙说:“阿叙,我们该回家了,快五分钟了!”
果然,刚才还笑嘻嘻的阿叙小嘴一撇,抱着滑梯柱子不撒手:“不要!不回家!”
韩彻对林潇南递去一个“看我的”的眼神,然后自然地走到儿子身边,没有提回家,而是指着远处的摇摇马问:“阿叙,刚才我们坐的小马,你跟它说再见了吗?”
阿叙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眨巴着大眼睛想了想,摇摇头。
“那我们得去跟它说声拜拜,不然小马会伤心的。”韩彻语气认真,仿佛在交代一项重要任务。
阿叙立刻松开柱子,主动牵起爸爸的手,屁颠屁颠地跑到摇摇马前,奶声奶气地挥着小手:“小马,拜拜!”
“还有滑梯弟弟,海洋球哥哥,都要说拜拜哦。”韩彻继续引导。
于是,阿叙在爸爸的带领下,认真地跟游乐场里每一个他玩过的设施道别。这个“拜拜”的仪式,在他小小的认知里,等同于“游戏结束,准备离开”的信号,他接受得心甘情愿。
道别仪式完成,韩彻并没有直接抱起儿子就走,而是指了指不远处他们带来的儿童手推车:“阿叙,爸爸看你手有点脏了,我们回家洗手好不好?你来当小司机,自己推着车车走?”
“好!”阿叙响亮地应着,对于能自己掌控“方向盘”这件事充满了兴趣。他努力地推着小车,虽然方向偶尔歪歪扭扭,但回家的路却走得异常坚定。
林潇南在一旁看着,不得不佩服丈夫的手段。如果换成她,很可能又是一场“抱走-哭闹”的拉锯战。
回家的路上,韩彻绝不会让气氛冷场。他知道儿子喜欢雪球,出门时特意带上了它。
“阿叙,你看雪球是不是也累了?你牵着它,带它一起回家好不好?”
阿叙一手推车,一手紧紧攥着雪球的牵引绳(当然是韩彻暗中控制着力道),使命感爆棚。
“今天在游乐场,阿叙最喜欢玩哪个?”
“滑梯!”
“哦?是那个蓝色的弯弯滑梯吗?”
“嗯!嗖——一下!”阿叙兴奋地比划着。
韩彻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儿子聊着,内容天马行空,却始终让阿叙的注意力集中在回家的路上和有趣的对话中,完全忘记了离开游乐场的不快。
久而久之,“说拜拜”成了阿叙离开任何一个地方或结束任何一场会面的固定流程。无论是去奶奶家,还是和楼下的小朋友分开,他都会主动挥着小手说“拜拜”。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了他心理上的一个开关,平和地结束了当下的活动,坦然接受接下来的安排。
晚上,韩彻给儿子洗澡时,林潇南靠在门框上,看着丈夫耐心地给玩累了的阿叙打泡泡,忍不住感慨:“有时候我觉得,你比我更懂怎么带孩子。”
韩彻抬头,冲她笑了笑,水汽氤氲中他的眉眼格外柔和:“带兵和带娃,有时候道理是相通的。要讲策略,给足尊重和参与感,而不是一味下命令。”
他顿了顿,补充道:“最重要的是,让他感觉到,无论是玩还是回家,爸爸都陪着他。”
林潇南心里一动,看着浴盆里嘻嘻哈哈的儿子,和眼前这个细心温柔的男人,只觉得满满的幸福都快溢出来了。
韩彻的“育儿兵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儿子深沉的爱与理解。这份独特的父爱,如涓涓细流,滋养着阿叙,也温暖着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