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之内,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带着一种尘封已久的、古老的气息。玉案上那几卷帛书,材质非丝非麻,触手微凉,透着岁月的厚重。展开的那一卷,《斗转星移》四个古篆如同龙蛇盘踞,隐隐透着一股引而不发的玄妙意味。
凌霄静立案前,并未急于触碰。他双眸微阖,神识如最细腻的指尖,轻轻拂过那古老的文字与图谱。并非偷学,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视角,去解析、去感受这其中蕴含的“理”。
帛书中的理念,果然与外间那些追求杀伤极致的武学秘籍截然不同。它开篇明义,不讲招式繁复,不求内力刚猛,而是直指一种“力”的运用本质。
“劲似流水,无隙不入;意如漩涡,纳彼之力……”
“察其虚实,辨其强弱,导其疏漏,反其道而行……”
“非以拙力相抗,乃以巧劲周转,彼力十分,还施十二……”
字里行间,阐述的是一种极其精妙的能量转移与反弹之道。讲究的是极致敏锐的感知,洞察对手力量最细微的流向与破绽,然后以自身为轴,如同一个无形的漩涡,将来力牵引、偏转、叠加,最后以更强的力道奉还回去。其中甚至隐约涉及到了对空间力场的粗浅理解和运用,试图在一定范围内“扭曲”力量作用的轨迹。
凌霄越看,眼中越是流露出一种饶有兴味的光芒。这《斗转星移》,已然超脱了寻常“以招破招”的范畴,触摸到了一丝“法则”应用的边缘。它不像外功,更像是一种运用能量的独特“术法”,只是其驱动并非天地元气或神识真元,而是修炼者自身的内力与意念,其效果也局限于“转移”和“反弹”物理层面的力量。
“有趣。”凌霄轻声自语。这理念,与他所悟的道法神通,竟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路径截然不同。
地煞七十二术中,有“搬运”之术,可隔空取物,移形换位,涉及空间与物质的转移;有“招来迩去”之术,能凭空摄物,隔空驱物,涉及力量的隔空传递与应用。而这《斗转星移》,更像是将这两种术法的某些粗浅原理,极度专精化、技巧化后,应用于武者之间的内力比拼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效果。
甚至,那天罡三十六法中的“移星换斗”,乃无上大神通,能操控星辰轨迹,转换时空方位。这《斗转星移》之名,或许正是慕容家先祖惊才绝艳,窥得天道一鳞半爪后,心生向往,试图以人力模仿那星辰运转、力场转换的无上伟力,从而创出的奇功。虽只得其亿万分之一皮毛,且局限于方寸之间的内力搏杀,却已是凡俗武功能达到的极致巧思。
“可惜,可惜。”凌霄微微摇头。
这功法理念虽妙,但终究是舍本逐末。过于追求技巧与应用,却忽略了最根本的能量层级与修行者的自身境界。它需要施展者拥有极高的武学见识以“看破”万法,需要极其精微的内力操控以“引导”外力,更需要超强的计算能力以“反弹”回击。对修习者的要求苛刻至极,且极易遭到力量反噬。一旦遇到内力远胜自己、或力量属性诡异、或速度快到超越反应极限的对手,这“斗转星移”便如同纸糊的堤坝,一冲即溃。
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却局限于材料的脆弱器皿,而非自身强大的力量。
反观道家术法,无论是“搬运”还是“招来迩去”,乃至更强大的神通,其根基在于对天地法则的感悟,在于自身神魂的强大与真元的雄厚。乃是先修己身,契合天道,而后神通自成,举手投足间引动天地之力,沛然莫御。是“道”为本,“术”为用。
而《斗转星移》,则是“术”到了极致,却无“道”为根基,终是空中楼阁。
然而,这番探查,对凌霄而言,却并非毫无意义。它像是一面奇特的镜子,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映照出了“术”的另一种可能性和发展路径。慕容氏先祖那试图以人力模仿天道的巧思与魄力,给了他不少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凌霄缓缓收回神识,眼中若有所思。他所修《先天一炁诀》中正平和,包罗万象,但于具体的攻防术法上,多以借用天地之力、符箓法器为主,像“斗转星移”这般精妙运用自身真元、于方寸间化解万千攻击的巧术,却是不多。
或许……可以借鉴其“牵引”、“偏转”、“反弹”的核心理念,以自身精纯的先天一炁为基础,融合对空间、力场的细微感知,创出一门属于他自己的、更侧重于化解与防御的护身神通?
不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求“万法不侵,诸邪莫近”。
心思电转间,无数灵感与构思在他识海中碰撞、衍生。这趟夜探还施水阁,虽未得到什么惊天动地的修仙秘法,但这番触类旁通的感悟,其价值,或许远胜于十部《斗转星移》。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古老的帛书,身形微动,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融出密室,穿过机关重重的还施水阁,消失在太湖沉沉的夜色之中。
唯有玉案上的卷轴,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从未有人来过。
但某些种子,已然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