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在中医科的小厨房忙了一上午,把薏米磨成粉,和薄荷粉、白糖按比例混好 —— 这是要教青山村村民做薄荷薏米糕的材料,上一章答应了孩子们,得说到做到。苏晓冉则在一旁整理桐油和刷子,这些是从中药房找的老桐油,能防潮,村里有桐树,以后村民自己也能榨,成本低还实用。
“器材受潮主要是金属部分容易锈,刷上桐油就能防住。” 苏晓冉把桐油装进小桶,“我还打印了‘器材防潮手册’,画着刷桐油的步骤,老人也能看懂。”
林辰刚把糕点材料装袋,手机就响了,是赵村长。
“林医生,你们快到了不?” 赵村长的声音透着高兴,“我把村里的桐油都收好了,还让年轻人把器材搬到晒场,等着刷油呢。孩子们也都盼着,问啥时候做甜糕。”
“我们这就出发,材料都带齐了,您别着急。” 林辰挂了电话,和苏晓冉拎着东西往车站赶。
大巴车驶进山区时,天放了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斑,路边的桐树结着青果,风里带着淡淡的桐油香。快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带着几个年轻人站在晒场边,手里拿着刷子,旁边堆着康复器材,孩子们则围着石桌,眼睛盯着路口。
“林医生!苏医生!” 孩子们先喊了起来,围着两人转,“甜糕材料带了吗?我们能帮忙揉面团不?”
林辰笑着举起袋子:“带了,等会儿教你们做,谁学得快,给谁尝第一块。”
赵村长迎上来,接过桐油桶:“器材都擦干净了,就是金属件有点发乌,您看看咋刷油合适。”
林辰走到器材旁,拿起膝关节训练器:“先把器材擦干净,桐油要刷薄点,刷匀,重点刷金属接头的地方,刷完放晒场晾半天,等油干了再用。”
年轻人赶紧拿起刷子,蘸着桐油开始刷。赵村长也跟着学,虽然刷得慢,却很仔细,还时不时帮大家纠正姿势:“别刷太厚,油多了容易粘灰,反而不好。”
苏晓冉则在一旁给村民分防潮手册,遇到看不懂的老人,就蹲下来指着图讲解:“您看,这个步骤是擦器材,这个是刷油,照着做就行,有啥不懂的问年轻人。”
孩子们没耐心看刷器材,围着林辰要学做糕点。林辰把石桌擦干净,拿出薏米粉、薄荷粉和白糖,还有从村里借的面粉、鸡蛋。
“咱们做的薄荷薏米糕,不用烤箱,蒸着就行,家里的蒸锅都能用。” 林辰先把薏米粉、面粉和白糖混在一起,加了点温水揉成团,“大家看,面团要揉到不粘手,再揪成小剂子,擀成薄饼,撒上薄荷粉。”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手,有的揉面团,有的撒薄荷粉,小手沾满了粉,却笑得很开心。一位大妈也凑过来帮忙:“我家丫头就爱吃甜的,以前总买外面的糖块,不健康,学会这个,以后能给她做了。”
林辰把擀好的糕饼放进蒸锅,盖上盖子:“蒸十五分钟就行,蒸的时候别掀盖子,不然熟得慢。”
趁蒸糕的功夫,林辰去检查器材刷油的情况。大部分器材已经刷好,晾在晒场上,阳光晒着桐油,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一位年轻人指着器材说:“刷完油看着亮堂多了,以后再也不怕受潮生锈了。”
赵村长拿着个小本子,把刷油的器材都记下来:“我会每天来看看,要是有没刷到位的,再补刷一遍,保证器材都好好的。”
蒸锅冒起热气时,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伸长脖子等着。林辰掀开盖子,一股薄荷混着薏米的清香飘出来,糕饼透着淡淡的绿色,看着就好吃。
“慢点拿,别烫着。” 林辰给孩子们分糕饼,每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块,小口咬着,脸上满是满足。
“好吃!比糖块甜,还不腻!” 一个小男孩边吃边说,还把自己的糕饼掰了一块给赵村长,“村长爷爷,你也吃。”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摆着刚蒸的薄荷薏米糕,还有炒野菜、鸡蛋羹,都是村里常见的食材。赵村长端起一碗粥:“这是用新存的薏米煮的,加了点南瓜,你们尝尝,比上次的更甜。”
林辰喝了一口,南瓜的甜混着薏米的软糯,很舒服。他看着桌上的糕饼,笑着说:“以后大家可以多做些,给孩子当零食,比买的健康,还便宜。”
饭后,林辰和苏晓冉去看之前皮肤痒的村民。王奶奶正坐在院子里吃糕饼,看到他们来,笑着说:“泡了新配方的澡,身上不痒了,这糕饼也好吃,我孙女天天吵着要我做。”
两人又去检查康复器材,油已经干了,摸着手感光滑,没有之前的潮湿感。轮值员说:“下午有人用了训练器,比之前顺畅多了,没再出现卡壳的情况。”
准备回城时,村民们都来送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刚蒸的糕饼,有的抱着装桐油的小罐,孩子们则把自己画的 “糕点图” 送给林辰:“林医生,下次还来教我们做好吃的呗?”
赵村长把一个布包递过来,里面装着村民们凑的土产 —— 有晒干的薄荷、新磨的薏米粉,还有一本器材维护记录:“这是刷油的记录,谁刷的、哪天刷的,都记着,以后好查。”
林辰接过布包,点头说:“您做得真好,以后有问题随时打电话。我们下次来,给大家带点新的养生方子,再教大家做南瓜薏米粥,更适合老人吃。”
车子开动时,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孩子们追在车后,手里举着没吃完的糕饼,大声喊着 “林医生再见”。林辰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青山、晒场上的器材,还有村民们的笑脸,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温意顺着指尖漫开。
回到城里,林辰把村民们送的糕饼分给科室同事,又跟张教授说了青山村的情况。张教授尝着糕饼,笑着说:“你们能把健康和生活结合起来,教村民做养生零食、护器材,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大家愿意学,这才是真正的‘温暖义诊’。”
林辰点了点头,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想起白天在村里的场景:年轻人围着器材刷桐油,孩子们揉着面团笑,老人们坐在院子里吃糕饼,赵村长忙着记录 —— 这些画面像夏日的阳光,暖烘烘的。
晚上,林辰躺在床上,想起赵村长说的 “现在村里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知道咋护关节、咋吃健康了”,心里暖暖的。他知道,青山村的 “温暖奇遇” 还在继续,而他也会带着这份温暖,在从医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 用村里能找到的材料,做有用的事;用真心的陪伴,给大家带去健康,让每个山村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