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计划”的推进,远比方明预想的还要艰难和昂贵。这并非建造一艘船,而是在人类科技的边缘,试图凭空创造一种全新的、能够支撑星际远航与生存的体系。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和惊人的资源消耗。
“资源黑洞”与内部压力
集团首席财务官(cFo)面色凝重地向方明提交了一份绝密报告:“方总,过去十八个月,有总额相当于集团年净利润35%的巨额资金,通过十七层交叉控股的离岸公司,流向了数十个无法追踪最终用途的研发项目和物资采购。审计委员会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微词。长此以往,恐怕会影响到主业的现金流和投资者信心。”
方明看着报告上触目惊心的数字,沉默了片刻。他知道cFo的担忧是合理的,这些消耗确实巨大,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商业回报。
“这些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投资,关乎集团的终极安全。”方明只能给出一个模糊但坚定的解释,“信任我,继续做好资金屏蔽和流转。主业的盈利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我们需要更多的‘燃料’。”
压力不仅来自内部。一些敏锐的国际竞争对手和金融猎手,似乎嗅到了明珠集团资金流的异常,开始小规模地进行试探性的做空和舆论试探。虽然暂时无法撼动明珠的根基,但如同苍蝇般嗡嗡作响,分散着管理层的精力。
技术壁垒与“幽灵实验室”
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如同天堑。
【小型模块化生态维持系统】的理论看似可行,但在地球环境下进行的模拟实验屡屡失败。要么是物质循环无法长期稳定,要么是引入的动植物在封闭环境中产生不可预测的突变。
【高效质量驱动引擎(初级)】更是需要理论上才存在的、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超导材料,其制备工艺完全空白,地球上已知的实验室连合成样品都极其困难。
【星际隐蔽通讯协议(基础)】则涉及到对量子纠缠和时空曲率的深层应用,负责此项目的顶尖物理学家团队多次表示,这超出了当前人类物理学的认知框架,像是在“解读天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明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以各种隐蔽的名义,建立了多个“幽灵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彼此孤立,研究方向被刻意拆解和伪装,研究人员大多只知道自己在进行某项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不知晓其最终目的。沟通和协调的成本极高,进度缓慢得令人窒息。
“创世纪”的微光
在计划启动的第三年,一个位于格陵兰岛冰原之下的“幽灵实验室”,终于传来了一丝微弱的曙光。
他们负责的是生态维持系统中最基础的“水与空气循环”子模块。在一次近乎绝望的尝试中,他们偶然将一种从深海极端微生物中提取的酶,与一种经过【文明商业融合引擎】理论优化过的人工合成纳米材料结合,发现其对于分解有机废物、释放可用养分和调节水体酸碱度有着近乎神奇的高效和稳定性。
这个被命名为 “创世纪-I型”催化核心 的发现,虽然只是解决了庞大生态系统中一个微小环节的问题,却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一根火柴。
它证明了【文明商业融合引擎】提供的方向并非空中楼阁,只要沿着正确的路径坚持不懈地探索,人类是能够触摸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技术的。
消息传到方明这里时,他正在主持一个关于智慧城市升级的常规会议。他表面上平静地听取了汇报,做出了指示,但内心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三年了!投入了无数资源,承受着内外压力,终于看到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当晚,他独自一人待在密室里,看着全息投影上“创世纪-I型”那简陋却无比珍贵的数据模型,久久不语。那微小的光芒,照亮了他因漫长等待而有些疲惫的心,也坚定了他的信念。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面还有无数座科技大山需要翻越。能源问题、推进力问题、材料问题……每一个都可能需要另一个三年,甚至三十年。
但他也明白,人类迈向星海的征程,本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第一步”累积而成。
他接通了“未来小组”的绝密频道,只说了简短的一句话:
“‘创世纪’已现微光。诸君,继续前进。”
星海之路,依旧漫长而黑暗。
但方明知道,既然已经看到了第一缕光,那么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都会带领着这支隐藏在历史阴影下的队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这不仅是为了他自己或明珠集团的存续。
这关乎着人类文明,是否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拥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守夜人”观察下的一个温顺样本。
帝国的根基在地球,但帝国的灵魂,已系于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