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沧海桑田。那座由无数忠魂铸就的沧澜江大桥,早已不再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旁边更新、更宏伟的现代化桥梁承担起了主要的交通任务。
但它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作为一座丰碑,被精心保护下来,桥头矗立起了高大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成为了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青山肃穆,江水呜咽。
省委常委、榕华市委书记祁国栋,率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成员,专程来到这座象征着牺牲与奉献的大桥边。他们统一乘坐中巴车,身着深色素服,胸前别着洁白的绢花。
车队在纪念碑广场前缓缓停下。祁国栋第一个走下车,他没有打伞,任由细密的雨丝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肩膀。
他面色凝重,抬头望向那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目光沿着桥身,望向对面云雾缭绕的、当年无数先烈曾挥洒热血乃至付出生命的峭壁。班子成员们无声地在他身后列队,每个人的表情都异常庄重。
现场早已清场,只有风雨声和大江永不停歇的咆哮。巨大的纪念碑上,“筑路英烈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雨水中显得格外沉静、耀眼。
碑座上,密密麻麻刻着数千个名字,那是在筑路工程中牺牲的、有名字可考的英烈,而更多是无名的英雄。
纪念仪式开始,没有繁复的程序。两名礼兵抬着市委市政府敬献的花篮,迈着沉重的正步,缓缓走向纪念碑。花篮的缎带上写着:“深切缅怀筑路英烈 榕华市全体人民敬挽”。
祁国栋迈步上前,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缎带,他的动作缓慢而郑重,仿佛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灵。随后,他后退三步,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向纪念碑深深三鞠躬。
一分钟的默哀。时间仿佛凝固。
只有风雨声、江涛声,以及每个人心中那奔涌的、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先烈的敬仰。祁国栋紧闭双眼,眉头紧锁,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悬在峭壁上的身影,震耳欲聋的开山炮,还有那“一公里,十条命”的惨烈代价。
默哀毕,祁国栋走到纪念碑前,用手轻轻拂去碑座上一片被雨水打湿的落叶。他转过身,面对全体班子成员,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风雨,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同志们,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这座用血肉筑成的大桥边,站在这数千名英烈长眠的土地上。我们脚下的每一寸路,我们眼前的这座桥,都浸透着先辈们的热血,凝聚着他们的忠魂!”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沉痛的面孔。
“大家都知道那个数字,‘平均一公里,十条生命’。这不是冰冷的统计,这是活生生的、一个个曾经和我们一样年轻、一样有父母家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生命!他们为了什么?为了打通天堑,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
他的语气变得愈发深沉有力:“我们今天缅怀英烈,不仅仅是追思和告慰,更是为了叩问初心,砥砺前行!看看这大桥,想想那些牺牲的先烈,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困难、那些阻力、那些所谓的‘硬骨头’,还有什么资格叫苦叫累?还有什么理由畏缩不前?!”
“英雄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道路,我们这些后来者,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把榕华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才能无愧于先烈们的牺牲,才能对得起这沉甸甸的历史!”
祁国栋的话语在风雨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许多班子成员的眼眶已经湿润,他们紧握双拳,深受触动。
仪式结束后,祁国栋并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一人,缓缓走到大桥的桥头,手扶着冰凉潮湿的栏杆,眺望着脚下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两岸的巍巍青山,久久伫立。
他的背影在雨雾中显得格外坚毅,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风雨渐渐停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在纪念碑和祁国栋的身上,仿佛是先烈们无声的期许与嘱托。
这次特殊的纪念活动,没有新闻报道,没有鲜花掌声,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
它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是一次初心的重温。返回榕华的途中,车厢内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在沉思。祁国栋知道,这股源自历史深处、由先烈鲜血凝铸的力量,必将转化为推动榕华市砥砺前行的更加强大的动力。
而那座沉默的大桥,将永远屹立在那里,注视着后来者,提醒着他们来时的路,与肩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