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喘息
徐远舟被强行“护送”回家,如同一头被拔去獠牙的困兽,只能在寓所的方寸之地内无能狂怒。他引发的短暂混乱虽然给西安城带来了新的创伤,却也像用力过猛的拳头,打散了原本严密的包围圈。保密局内部,新任代理站长急于稳定局面、清理徐远舟的“遗毒”,各级人员或忙于站队,或忙于撇清关系,追捕“掌柜”的行动在高层指令不明和内部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了短暂的迟滞和混乱。
这混乱,对于藏身于“听雨轩”的陆明远和江静云而言,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敌人内部因权力更迭和内耗而出现的这丝缝隙,成了他们绝境中宝贵的喘息之机。
他们深知,这喘息的时间不会太长。新的掌权者为了树立权威,必然会以更坚决、更系统的方式重启搜捕。他们必须利用这稍纵即逝的窗口,完成撤离前最关键的准备工作。
首要任务是确定撤离路线。全城戒严尚未解除,各出入口盘查极严,尤其是对受伤和形迹可疑者。陆明远排除了所有常规的陆路和水路通道。他将目光投向了那条几乎被遗忘的“鬼道”——雷万山曾护送白曼琳撤离的那条废弃地下运兵道。
“鬼道”出口在城外乱葬岗,隐蔽性毋庸置疑,但其内部情况不明,多年废弃,可能存在坍塌、缺氧等致命风险。但眼下,这似乎是唯一可能避开敌人重重关卡的选择。
陆明远凭借记忆和早年搜集的零散资料,绘制了一份简略的“鬼道”内部示意图,标注了几个可能存在的岔路口和危险区域。他需要一份更精确的地图,或者至少是一个熟悉内部情况的向导。
他想到了“金爷”。这位在西安黑白两道都颇有能量的古玩商,消息灵通,三教九流的朋友众多,或许能提供帮助。但联系“金爷”同样风险巨大,徐远舟最后的疯狂抓捕中,“金爷”是否受到牵连尚未可知。
权衡再三,陆明远决定冒险一试。他通过一个绝对隐秘的、仅与“金爷”单线联系的死信箱,投递了一封密信,内容隐晦地询问“鬼道”近况及“友人”可否借道。
在等待“金爷”回音的同时,陆明远和江静云开始着手其他准备。他们需要足够的干粮和饮水,需要应对地下环境可能遇到的工具,如绳索、防毒面具替代品等,还需要处理掉所有不能带走的物品,尤其是那部电台。
江静云忍着不舍,将电台彻底拆解,核心部件由陆明远分别藏匿于“听雨轩”内数个极其隐蔽、且彼此毫无关联的位置。即使敌人最终找到这里,也难以拼凑出完整信息,更无法据此追踪他们的去向。
食物和饮水的筹集需要格外小心。他们不敢在同一地点多次购买,只能由陆明远化装后,分批次、在不同区域的零星小店购入易于储存的干粮和清水。每一次外出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需要极高的警惕和运气。
在这紧张的准备期间,偶尔从市面流传的消息和报纸上,他们也能拼凑出外界的一些情况:徐远舟被正式免职,接受调查;保密局新任代理站长上任,宣称要“整肃纪律,提高效率”;对德裕典当行等人的审讯似乎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城搜捕的力度表面上有所减弱,但暗中的监控网正在重新编织……
这些都印证了陆明远的判断——喘息的时间不多了。
几天后,“金爷”的回信终于到了。依旧是通过那个死信箱,内容同样隐晦,却带来了希望:
“旧道多艰,蛇虫盘踞,然有一老矿工,曾于幼年随父辈走过一程,或可指点。三日后,子时,城南土地庙。”
“金爷”没有亲自出面,但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向导——一位老矿工。这已是雪中送炭!
陆明远立刻开始筹划与老矿工的会面。这将是撤离前最后一次,也是极其危险的一次对外接触。
就在他们为这次会面做准备时,陆明远做了一件看似与撤离无关,却至关重要的事情。夜深人静时,他借着油灯微弱的光芒,展开一张特制的、遇热才会显影的薄纸,开始用密写药水,记录下“长安小组”在西安这段时间的主要活动、重要情报、人员变动,尤其是叶莲舟、雷万山、“穿山甲”等人的英勇事迹和牺牲过程。
这不是工作报告,而是一部更为详尽的、充满血肉的“密档”。他要将这段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历史,这段属于“长安小组”的功勋与悲壮,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作为对牺牲战友的纪念,也是对未来工作的借鉴。
他要在撤离之前,为这部波澜壮阔的“古城密档”,郑重地增页。
他知道,一旦他们开始撤离,前途未卜,生死难料。这份密档,必须留在西安,留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将来有机会,再由其他同志启出,呈送组织。
他小心地将写满字迹的薄纸卷起,塞入一个细长的防水铜管,密封好。他在思考,该将这份沉甸甸的“密档”藏在何处,才能既安全,又能在未来被组织找到。
这最后的增页,承载着太多的重量。而它的藏匿之处,也必须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新的代理站长已经基本掌控了保密局的局面,一张更加冷静、也更加高效的搜捕网,正在悄然撒下。留给陆明远和江静云的喘息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他们能否顺利见到老矿工?能否找到安全的撤离通道?而那份记录了小组最后时光的“密档”,又将藏于何处,等待未来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