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色的粗盐水混合着玻璃碴,溅得到处都是。
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源。
李立国僵在原地,脸色煞白,握着玻璃棒的手微微颤抖,看着地上那一摊狼藉,脑子里一片空白。
孙小梅“啊”地惊叫一声,捂住了嘴。
同组的另一个男生也傻了眼。
“怎么回事?!”郑老师脸色一变,快步走了过来。
马师傅更是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个箭步冲过来,看到地上那堆闪烁着昂贵光泽的玻璃碎片,脸瞬间黑成了锅底,痛心疾首地指着李立国,声音都变了调:
“你!你你你!我说什么来着!进口的!硬质玻璃烧杯!全校就这几个!你……你让我说你什么好!”
李立国这才反应过来,吓得语无伦次:“我……我不是故意的……是它……是它自己滑下去的……”
“放屁!”
马师傅气得口不择言,“我亲眼看见你使劲搅!毛手毛脚!这烧杯多少钱你知道吗?赔!必须赔!照价赔偿!”
郑老师看着这场面,也是头疼不已。
他了解马师傅对这些器材的感情,也清楚这烧杯的价值,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负担。
李立国家里条件一般,一听“照价赔偿”,腿都软了,带着哭腔道:“马师傅,郑老师,我……我真赔不起啊……”
周围响起了窃窃私语。
有幸灾乐祸的,有同情的,也有事不关己看热闹的。
人群里,一个穿着体面、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笑意的男生,抱着胳膊,正是马科长的侄子马卫国。
他阴阳怪气地低声道:“啧,某些人就是没轻没重,好东西到了手里也留不住,净糟蹋东西。”
这话无疑是在李立国伤口上撒盐,也隐隐将矛头指向了与李立国同组的林向阳——谁让他是这个组的成员呢?
林向阳没有理会马卫国的风凉话。
他蹲下身,避开玻璃碴,仔细看了看地上的碎片。
这进口烧杯的玻璃材质确实优异,碎裂后的断口呈现出贝壳状的均匀纹路。
他脑海中迅速检索着替代方案。
实验不能中断,否则整个小组的成绩都会受影响。
而缺少了关键的反应容器——烧杯,尤其是进行到后续蒸发结晶步骤时,需要耐热均匀的器皿,普通的国产烧杯或饭碗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且更容易炸裂。
直接购买赔偿?
且不说价格,时间上也来不及。
郑老师和马师傅的争论声、李立国的哀求声、周围的议论声,混杂在一起,让实验室的气氛变得格外压抑。
“郑老师,马师傅。”
林向阳站起身,声音平静地开口,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指着实验台上那些剩下的、相对普通的国产玻璃器皿,以及旁边一个被丢弃的、原本用来装酒精的广口墨水瓶,说道:
“烧杯摔了,实验还得继续。直接赔偿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试试用现有的东西,临时替代一下?”
“替代?”
马师傅正在气头上,闻言更是火冒三丈,“说得轻巧!你拿什么替代?这可是进口烧杯!耐热性好,形状标准!你当是过家家,随便找个破碗就行?”
郑老师也皱着眉头:
“林向阳,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验器材有其标准,胡乱替代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可能带来危险。”
林向阳没有争辩。
他走到实验台边,拿起那个空空如也的、瓶壁较厚的广口墨水瓶,又找来一段用剩下的粗橡皮管和一小块中间打孔的薄铁皮。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他拿起墨水瓶,走到水池边,仔细地冲洗干净内外壁,又用蒸馏水涮了两遍。
然后,他回到实验台前,将墨水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郑老师,马师傅,各位同学,”
林向阳的声音清晰而稳定,“缺少烧杯,主要影响的是溶解和蒸发两步。溶解对容器要求不高,我们可以用其他国产烧杯或搪瓷缸暂时顶替。”
他拿起那块打了孔的薄铁皮,盖在墨水瓶口,然后将那段橡皮管的一端,紧紧塞进铁皮中央的孔洞里,确保气密性良好。
“关键在于蒸发结晶这一步,需要容器耐热,且便于均匀受热和后续刮取晶体。”
林向阳一边操作一边解释,“这个墨水瓶,瓶壁较厚,玻璃材质尚可,短时间内耐受酒精灯加热问题不大。它的广口设计,虽然不如标准蒸发皿宽阔,但也足够进行小剂量的蒸发操作。”
他调整了一下橡皮管的角度,使其另一端微微向下倾斜,悬空置于另一个空烧杯上方。
“这是……?”
郑老师似乎看出了点什么,推了推眼镜,凑近了些。
“简易冷凝回流装置。”
林向阳解释道,“当然,我们现在的实验不需要冷凝回流。但我改造它的目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微型的、带有一定导流功能的蒸发皿。加热时,蒸汽会部分凝聚在瓶壁和这根橡皮管内的,可以防止暴沸时液体剧烈飞溅,也比完全敞口的容器更安全一些。结晶后,可以利用这根橡皮管向内吹气,或者直接用玻璃棒从瓶口刮取晶体,操作起来,比深口的烧杯反而更方便。”
他这番操作和解释,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实验原理和器材功能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变通。
将一个废弃的墨水瓶,通过增加一个简单的“导流管”(橡皮管),改造成了兼具一定防溅和便于操作功能的简易蒸发容器!
这完全是基于现有条件的、极具创造力的“土法替代”!
实验室里再次安静下来。
这一次,不再是惊愕于破坏,而是震惊于这急中生智的巧妙构思!
马师傅张了张嘴,看着那个被固定在铁架台上、插着橡皮管的墨水瓶,想挑刺,却发现一时竟无从下口。
这东西……看起来是有点怪,但原理上,似乎真的可行?
而且充分利用了废弃物品,成本几乎为零!
郑老师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他围着那“墨瓶蒸发器”转了两圈,连连点头:
“妙啊!林向阳同学,你这个想法真是太巧妙了!因陋就简,物尽其用,完全符合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考虑到了安全和操作便利性!好!非常好!”
他转头对还在发愣的李立国和孙小梅说道:
“还愣着干什么?就按林向阳同学的方法,继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