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江神祭血
秦庄襄王元年夏五月,岷江的浪花裹着金沙,拍打着 newly pleted 飞沙堰。陈墨站在竹笼堆砌的堰体旁,看着李冰用代郡磁石改良的“定水仪”测量流速,仪器指针在秦篆刻度与蜀地星图间来回摆动,像极了他胸前胎记与玉簪的玄鸟纹。
“陈大人,”李冰的声音里带着忧虑,“蜀地旧贵族说今日是‘江神诞辰’,要在宝瓶口举行人祭。”他指了指远处的玉垒山,那里已聚满身着巫师长袍的人群,青铜水神像被抬上祭坛,旁边放着盛满牛血的陶罐。
陈墨握紧手中的《蜀王本纪》竹简,竹简边缘还沾着昨夜加固堰体时的泥浆:“通知墨者矩子,暗中保护民夫。我去会会这位‘江神’。”
祭坛周围弥漫着艾草与血腥气。陈墨穿过人群时,看见几个铁血派黑衣人混在其中,他们袖中的青铜匕首刻着李斯的“廷”字徽记。老祭司看见他胸前的胎记,忽然高呼:“玄鸟使者至!江神祭可开!”
人群立刻跪倒。陈墨看见祭坛上绑着的少年,正是前日编竹笼最快的羌族青年。他摸出代郡铜镜碎片,借着火把光将玄鸟纹投在水神像上,大声道:“古蜀先王杜宇治水时,可曾用人祭?鳖灵开峡时,可曾见血光?”
老祭司的牦牛尾顿在半空:“此乃古礼……”
“古礼?”陈墨展开竹简,“《蜀王本纪》载:‘杜宇教民务农,鳖灵决玉山之水。’古蜀先王皆以民为天,岂会要百姓的血?”他指向飞沙堰的竹笼,“江神若要祭品,何不用这护民的竹笼?若要人心,何不用这治水的匠心?”
羌族青年的父亲忽然冲上前,抱住陈墨的腿:“陈大人救我儿!昨日有人塞给我铁血腰牌,说举事成功后免徭役!”
陈墨转身,目光如刀扫过人群中的黑衣人:“铁血派怕蜀地文明开化,怕秦蜀百姓同心,所以借古礼杀人,借江神乱民!”他指了指水神像的鼎足,“你们看这‘民为水’三字,被铁血派的血污遮住多久了?”
人群中爆发怒吼。几个黑衣人见势不妙想逃,被墨者矩子的机关网当场擒获。老祭司颤抖着解开少年身上的绳索,忽然看见陈墨腰间挂着的赵国少年家书残片:“你果然流着古蜀的血……”
“不,”陈墨扶起老人,“我流着的,是华夏的血。”他指了指祭坛上的牛血陶罐,“真正的江神祭,该用五谷祭,用民心祭!”
是夜,宝瓶口的篝火照亮岷江。陈墨让人将牛血陶罐埋入堰体,换上装满秦粟、赵麦、蜀米的陶瓮。老祭司按照古礼洒下第一把粟米,粟粒落在竹笼上的“止杀”刻痕里,竟排成玄鸟形状。
“秦蜀同心!”羌族青年振臂高呼,手中挥舞着秦歌《治水谣》的竹简。人群应声和唱,歌声混着岷江的涛声,惊飞了栖息在玉垒山的夜鸟。
三日后,陈墨在蜀郡府衙接到吕不韦的密信,信中用粟特语写着:“铁血派弹劾你‘以蛮夷之术乱秦制’,速送都江堰图进宫。”他摸出代郡玉簪,簪头绿松石映着案上的《秦律》竹简,忽然想起吕不韦说过的“阳儒阴法”。
“李太守,”他指着《秦律》中“民不得私藏兵器”条目,“蜀地羌族善制弩机,若将其编入工室,既遵秦法,又收其长,如何?”
李冰抚掌而笑:“妙!可设‘蜀郡工室弩机坊’,让羌族匠人与秦地工师互授技艺。”他忽然压低声音,“只是旧贵族说这是‘以夷变夏’……”
“夏?”陈墨轻笑,展开《尚书》抄本,“‘夏’者,中国之人也。羌人牧于陇右,蜀人耕于成都,皆属华夏。”他在《秦律》竹简空白处写下:“秦法入蜀,非为征服,乃为共荣。”
铁血派的反击比预想中更快。陈墨正在飞沙堰测试新制的“磁石吸沙器”,忽然接到急报:蜀地旧贵族煽动羌人叛乱,烧毁了工棚里的《蜀王本纪》抄本。
“走!”他握紧腰间的“止杀剑”,剑柄上的赵国少年家书残片硌着掌心。赶到现场时,却看见李冰站在火海中,用身体护住最后一卷蜀地水文图。
“陈大人,”李冰的头发被火燎焦,“他们冲着典籍来的……”
陈墨望向人群中冷笑的铁血派密探,忽然明白这是调虎离山之计。他摸出袖中的青铜哨子,吹出墨家的求援信号,却听见远处传来铁器相撞的声音——那是铁血派的黑衣人在袭击存放《吕氏春秋》蜀地副本的石屋。
“保护文明火种!”陈墨挥剑斩断袭来的弩箭,看见阿禾带着墨者们从山道驰来,她们发间的玉簪射出冷光,正是代郡秘传的机关暗器。
石屋前的战斗异常惨烈。陈墨用“止杀剑”劈开最后一个黑衣人时,看见石屋门楣上的“文明”二字已被砍得斑驳,却依然醒目。他推开门,看见数百卷典籍安然无恙,最上面的《赵风》卷里,夹着一片新鲜的艾草——那是阿禾的标记。
“陈墨,”吕不韦的密使从暗门钻出,“相邦说,蜀地需建‘文明堡垒’,就像这石屋,外面是铁血,里面是典籍。”
陈墨点头,摸出随身携带的长平战殁者碑拓片,将其放入石屋的青铜匣中。他知道,铁血派能烧毁表面的竹简,却烧不掉刻在民心的文明印记。
是夜,他在《蜀守记》中写下:“庄襄王元年夏,蜀地旧贵族纵火焚典,李冰太守舍命护图。是日,羌人青年自发组成‘护经队’,用秦歌节拍传递警讯。石屋建成,藏七国典籍,外刻秦篆‘文明不死’。”竹简末端,他画下李冰与羌族青年共修水堰的场景,旁边注:“秦法入蜀,以工代兵;文明生根,以水为媒。”
窗外,岷江的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新修的飞沙堰像一条卧龙,将泥沙导入外江。陈墨摸了摸胸前的胎记,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羌笛与秦歌的和鸣,那是文明的旋律,在铁血的伴奏下,奏响着融合的乐章。
他知道,都江堰的工程不仅是治水,更是治心。当铁血派忙着挥舞刀剑时,文明派正在用竹笼、用歌谣、用典籍,在蜀地的土地上,筑起一道永远冲不垮的堤堰。
【第二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