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会专注:凝望一朵花时,世界暂时安静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数事物分散,手机的消息提示音、电脑的弹窗广告、街头的车水马龙,无时无刻不在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心浮气躁,焦虑也随之而来。
而诗歌的创作与品读,能让我们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如同冥想中的“意识收束”,将所有的杂念都抛诸脑后,只沉浸在当下的美好之中。
王安石在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为了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终才确定用“绿”。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中没有官场的纷争,没有生活的琐碎,只有那个鲜活的“绿”字,只有春风拂过江南大地的生机与活力。
他想象着春风吹过,小草发芽,柳树抽枝,江南大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在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世界也暂时安静了,他的内心只剩下纯粹的专注与喜悦。
这种专注的状态,能让我们暂时摆脱焦虑的困扰,进入“永恒当下”的心流之中。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时,所产生的一种忘我的愉悦状态。
而诗歌的创作与品读,正是进入心流状态的绝佳方式。
当你品读一首诗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诗人的笔触,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你会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所震撼,仿佛看到了文天祥在刑场上大义凛然的身影;
你会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所动容,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错过的人、错过的事;
你会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所感染,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远离了尘嚣与烦恼。
科学研究表明,高度专注的状态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能让我们感到愉悦与满足,有效缓解焦虑与压力。
而诗歌的创作与品读,正是培养专注能力的绝佳方式。
试着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在阅读时,不要急于看完,而是逐字逐句地品味,感受文字的韵律、意象的美好;
在创作时,不要分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将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下来。
当你凝望一朵花、品味一句诗时,世界真的会暂时安静下来,只剩下你与眼前的美好。
我们要提升审美:在尘埃里看见星光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诗歌,能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隐藏的美好;
在绝望的境地中,看见希望的星光。
诗歌的审美,是一种独特的感知能力,它能让我们从琐碎的日常中,提炼出美的意象;
从痛苦的经历中,发现美的价值。
露比·考尔在《在爱的废墟上》中,手绘了一朵向日葵,她将失恋的痛苦转化为“绽放”的视觉寓言。
在她的笔下,爱情的破碎不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她写道:“我曾以为爱情是阳光,失去它我便会枯萎。但后来我发现,我自己就是向日葵,即使没有阳光,我也能朝着希望的方向绽放。”
这幅手绘与诗句相结合,将痛苦升华为一种美的力量,让读者在感受到她的悲伤的同时,也看到了她的坚强与勇敢。
读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仿佛能瞬间从地铁的拥挤、职场的喧嚣中抽离,置身于一片寂静的空山之中。
皎洁的月光洒在山林间,惊动了沉睡的山鸟,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夜的宁静。
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与焦虑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美,就像绝望时的氧气面罩,能让我们在窒息的生活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生命的希望。
诗歌的审美,不仅在于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更在于它能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生活。
当我们学会用诗歌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时,会发现菜市场阿姨的吆喝声也充满了韵律,“青椒红椒,新鲜出锅;豆腐白嫩,口感醇厚”,稍作改编便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短诗;
清晨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晨露吻草尖,晶莹映云天”,简单一句便定格了自然的灵秀;
就连墙角顽强生长的野草,也能在诗句中成为“逆风而生的勇者”,绽放出独特的美感。
萧三闲曾说,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最能唤醒人们对庸常生活的珍视。
当我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奔波疲惫,当我们被无尽的欲望裹挟前行,这句诗能让我们瞬间回到田园牧歌的宁静之中,想起童年时在稻田边追逐嬉戏的快乐,想起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丰收喜悦的温馨。
诗歌的审美,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明白幸福往往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地位,而在于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诗意的瞬间。
学会产生共鸣:千年前的月光,正照亮此刻的泪痕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地域如何遥远,有些情绪、有些感受,总能跨越时空,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歌,便是承载这种共鸣的载体,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陌生与熟悉,让我们在千年前的诗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拥抱。
当我们还是少年时,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许只能感受到诗句的优美,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遗憾与怅惘。
但当我们长大后,经历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落落,再次读到这句诗时,总会猛然懂得那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遗憾。
那些错过的人、那些未完成的事、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愫,都在这句诗中找到了归宿。
千年前的李商隐,用他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的遗憾,而千年后的我们,在相似的心境中,与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韩仕梅的诗集出版后,无数女性在评论区留言:“这就是我的故事”“你说出了我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诗歌如同一面澄澈的镜,照见了无数女性被压抑的渴望与隐痛。
那些在婚姻中失语的瞬间、在生活中隐忍的疲惫、在世俗眼光中蜷缩的自我,都在韩仕梅的诗句里找到了共鸣的回响。
孤独本是一座孤岛,而诗歌让无数孤岛连成了大陆,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终于被听见,被理解,被温柔相拥。
这种共鸣的力量,能穿越千年时光,让古人的心境与今人的情绪重叠。
读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夜思念亲友的愁绪便有了寄托;
品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国破家亡的悲恸与个人境遇的坎坷竟能跨越时空共振。
就像千年前的月光,依然照亮着此刻的泪痕,诗歌让我们明白,人类的悲欢从来都是相通的,我们从未真正孤独。
在疫情肆虐的那些日子里,有诗人写下“口罩遮不住眼里的光,隔离隔不断心中的暖”,简单的诗句在网络上流转,成为无数人彼此慰藉的纽带。
当焦虑与恐惧蔓延时,诗歌的共鸣化作一股暖流,让人们在困境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在迷茫中坚守住内心的希望。
它像一束穿透阴霾的光,让我们知道,无论遭遇何种磨难,总有同路人与我们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