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九月,秋意渐浓。
计委大院里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天空变得高远湛蓝。
陈默已经逐渐适应了机关工作的节奏,每天白衬衫加深色裤子,拎着个人造革公文包,活脱脱一个年轻的小干部模样。
“谁能想到,我一个前世996的社畜,这辈子居然成了国家部委的公务员?”
陈默一边整理着文件,一边内心吐槽,“行政级别暂定科员,但享受副科待遇——说白了就是钱多一点点,活一点不少,不过在这栋大楼里,级别就是个屁,关系和能力才是王道。”
办公室里的收音机正播放着《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报道着中央即将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消息。
陈默心里清楚,这次会议将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历史的参与者啊,”他感慨地想,“比前世当键盘侠指点江山强多了。”
午休时分,同事们聊着天。
王师傅又在抱怨物价上涨:“猪肉都快五块钱一斤了,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刘芳大姐则兴奋地讨论着昨晚看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姜文演得太好了!纽约那地方,真是天堂又是地狱啊!”
陈默一边听着,一边默默吃着从食堂打来的饭菜——米饭、白菜炖粉条和几片回锅肉。这时,办公室那部老式拨号电话响了起来。
“小陈,你的电话!”刘芳大姐接听后喊道,“是个长途,说是你同学。”
陈默心里一动,快步走过去接起电话:“喂,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李伟既兴奋又焦虑的声音:“默哥!是我,李伟!厂子里现在忙翻天了!”
“慢点说,怎么回事?”陈默压低声音,用肩膀夹着话筒,顺手拿出笔记本和笔——这是他从后世带来的习惯。
“订单!好多订单!”李伟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上海那边来了个大客户,要的量特别大,而且催得急,现在厂里三班倒都干不完,工人累得够呛,材料款也压得太多,现金流又紧张了,我爸想扩大规模,但又不知道怎么下手,怕步子迈太大...”
陈默听得直皱眉:“你等等,慢慢说,具体什么情况?哪个上海的客户?要什么产品?量有多大?”
通过李伟断断续续的描述,陈默了解到原来是上海一家新成立的合资企业,需要大量精密螺丝和配件,订单量几乎是建国厂目前产能的两倍,合同金额高达三十多万元——在1993年,这绝对是一笔大买卖。
“默哥,你说我们接不接啊?我爸一晚上没睡着觉,接了吧怕做不过来,不接吧又舍不得...”李伟的声音里满是纠结。
陈默内心os:“好家伙,甜蜜的烦恼啊!这是要走上快速发展通道了,不过管理跟不上的话,煮熟的鸭子也能飞了。”
他清了清嗓子,用沉稳的语气说:“接!为什么不接?这是天大的好事!不过不能照老办法接,你听我说,按照我说的做,一步一步来。”
办公室里的同事看似各忙各的,实则都竖着耳朵听这边的对话——长途电话在当年可是稀罕事,更何况陈默的语气明显是在指导对方做什么重要决策。
“第一,”陈默条理清晰地说,“厂子不能再叫‘厂’了,得注册成立公司,就叫‘建国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听起来气派,也方便以后业务拓展,你去工商局问问需要什么手续,尽快办下来。”
电话那头的李伟显然没反应过来:“默哥,为啥要改名啊?叫厂不是挺好的吗?”
“听我的没错,”陈默不容置疑地说,“这叫企业形象升级,有了公司名义,后面很多事情都好办。”
“第二,股权结构要调整,你跟你爸商量一下,拿出10%-15%的股份,作为员工激励股。特别是刘总工和那个最能干的销售,可以给他们一些干股,让他们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这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李父的声音——显然李伟开了免提,或者李父就在旁边听着:“小默啊,我是李叔,这股份可是咱们家的根本啊,分出去是不是太...”
陈默理解老人的顾虑,耐心解释道:“李叔,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刘总工手上有技术,销售能手手上有客户资源,这些都是公司的命脉,给他们股份,他们才会死心塌地跟着干,否则哪天被别人挖走了,损失更大。”
他顿了顿,加上一句重击:“您想想,如果公司做大了,这10%的股份可能比现在整个厂子都值钱,眼光要放长远啊!”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李父犹豫的声音:“小默你说得有道理...那就按你说的办吧。”
陈默内心比了个耶,继续说:“第三,资金问题,现在有了大订单,可以再去银行申请贷款了,以新注册的公司名义,拿着订单合同去,额度可以申请大一些,现在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该比较好批。”
“最后,管理要规范,我口述一些简单的财务和管理制度,你记一下...”
于是陈默开始详细讲解如何建立简单的财务流水账、库存管理制度和生产计划表等基础管理体系。
他说的这些在后世都是小微企业入门级的管理常识,但在1993年的小县城里,简直是降维打击。
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已经听得目瞪口呆。
赵副处长不知何时站在门口,看着陈默的眼神复杂难明,刘芳大姐小声对王师傅说:“这小陈不得了啊,听起来像是在指导一个工厂运作?”
王师傅咂咂嘴:“这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分明是个老企业家啊!”
陈默完全沉浸在“远程cEo”的角色中,根本没注意到周围的反应:“...最重要的是质量控制,每一批货出厂前必须抽检,建立质量档案,宁可慢一点,也不能砸了招牌,上海这个客户可能是我们走向全国市场的跳板...”
通话持续了将近半小时,最后陈默说:“就先这样,有什么情况随时打电话到办公室,我晚上八点后一般都在宿舍,也可以打那边电话,记住,遇事不要慌,一步一步来。”
挂掉电话后,陈默长舒一口气,一转身差点撞上不知何时站在身后的赵副处长。
“赵处?”陈默吓了一跳。
赵副处长表情古怪:“小陈啊,刚才是...家里有事?”
陈默脑筋急转,笑着解释:“不是,是我老家一个亲戚的小厂子,遇到点发展上的问题,让我帮忙出出主意,年轻人想法多,他们就信这个。”
他故意说得轻描淡写,但赵副处长显然不全信,只是点点头:“哦,是这样啊,不过办公室电话毕竟是工作用的,私事还是要注意影响。”
“明白明白,下次一定注意。”陈默连连点头,内心os:“得,被领导抓包了,不过看样子他没听全,不然就不是这个反应了。”
回到座位上,陈默心情却格外舒畅。
虽然只是电话遥控指挥,但这种实实在在帮助他人、创造价值的感觉,比在机关里写报告更有成就感。
“我这算不算异地创业?比前世当cEo还累,但成就感爆棚。”他美滋滋地想,“等‘建国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发展起来,我就是幕后大佬了,嘿嘿。”
下班后,陈默特意去邮局给李伟汇了五百元钱——作为公司注册和前期改革的启动资金。他知道李伟家虽然情况好转,但一下子拿出这些钱还是有点吃力。
“前世996挣的钱都给了房东和外卖,这辈子挣的钱开始投资实业了,这感觉不错。”陈默想着,走出邮局时,街边音像店正在播放着当年最火的歌曲之一——郑智化的《水手》。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听着这励志的歌词,陈默会心一笑。
是啊,在这个大时代里,每个人都在为梦想打拼。
李伟一家在小县城里努力办厂,他在国家部委里默默积累,都是在追逐着自己的中国梦。
“加油吧,少年!”陈默对自己说,迈着轻快的步伐融入长安街下班的人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