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长安城为“将星陨落”的流言所困,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之际,来自辽东的快马终于带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经过太医署令等人的全力救治,英国公李积的病情竟奇迹般地稳定下来,虽仍虚弱,但已无性命之忧,并能开始处理一些紧要军务!消息称,李公病势最危时,似有天佑,所用汤药效验倍增,身体生机亦被莫名激发,方得转危为安。
这道捷报如同甘霖,瞬间浇灭了长安上空的阴霾。李治闻讯,喜极而泣,连日来的忧虑一扫而空,当即下旨重赏太医及前线将士,并告谢太庙,感念上天庇佑。朝堂之上,主战派士气大振,那些鼓吹撤兵的言论顿时销声匿迹。
而那个恶毒的“不祥之人”冲犯将星的流言,在李积病情好转的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先前联名上书的宗室官员,个个噤若寒蝉,唯恐被追究构陷重臣之罪。
与此同时,武媚娘那边的调查,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她利用陈昂的提示,没有去追查流言本身,而是从散播流言所需的资源和渠道入手。她通过心腹宦官,秘密查阅了近期一些可疑人员出入京城的记录,并动用宫中关系,排查了某些与宗室、旧勋贵往来密切的市井闲汉和落魄文人。
最终,线索指向了一个与长孙无忌府上管家有远亲关系、平日游手好闲却突然阔绰起来的混混头目。武媚娘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将这条线索连同一些间接证据,巧妙地通过非正式渠道,透露给了对长孙无忌专权早已不满的御史台官员。
很快,便有御史风闻奏事,弹劾长孙无忌治家不严,纵容亲属结交匪类,散布流言,扰乱朝纲。虽然证据链并不完整,无法直接扳倒长孙无忌,但足以让他灰头土脸,不得不自请处分,并严惩了那个管家以撇清关系。经此一事,长孙无忌的声望再次受损,其对朝局的掌控力进一步削弱。
武媚娘在这次危机中,展现出的冷静、果决和精准的反击手腕,令李治和部分朝臣刮目相看。她不仅帮助稳定了君心,化解了流言,还间接打击了政敌,可谓一举多得。李治对她愈发倚重,甚至允许她阅览部分非核心的军报奏章,参与更多政务讨论。
钦天监内,袁天罡的脸色难看至极。他精心策划的一石二鸟之计,竟然如此轻易地被破解。李积的病情好转得蹊跷,他怀疑是陈昂暗中做了手脚,却抓不到任何证据。而武媚娘的反击,更是精准狠辣,直接揪出了他利用的棋子,虽未伤及他本人,却让他损失了一个重要的外围爪牙,并让长孙无忌陷入了被动。
“陈昂……武媚娘……”袁天罡咬牙切齿,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和更深的忌惮。这一局,他输得彻底。他意识到,常规的阴谋诡计,在面对陈昂这种不按常理出牌、且拥有莫测能力的对手,以及武媚娘这种成长迅速的政坛新星时,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必须改变策略了。”袁天罡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观星台中央,望着那幅巨大的星图。代表李唐的紫微帝星,经过此番风波,似乎更加稳固,而武媚娘的隐凤之星,光芒愈盛,与帝星的纠缠也更深。陈昂那颗异星,则依旧如同迷雾,干扰着一切。
“既然无法从内部轻易瓦解,那便从外部,施加无可抗拒的压力吧。”袁天罡的目光,投向了星图上除了高句丽之外,另一个一直不安分的区域——西北方的吐蕃。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内部权力交接并非铁板一块,新任赞普年幼,大相禄东赞虽有能力,但亦面临内部挑战……或许,可以在这里点燃一把火,让大唐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届时,看那陈昂和武媚娘,还有何能力挽狂澜!
一场危机,看似以李唐王朝的“否极泰来”而告终。李治威望提升,武媚娘地位巩固,陈昂依旧超然。但暗中的对手并未放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棋盘,准备掀起更大的风浪。
辽东前线,病情渐愈的李积,站在新城之外的山岗上,望着依旧坚固的城池,目光深邃。他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清楚,那次病重来得突然,好转得也蹊跷,仿佛冥冥中真有助力。但他更相信,这是陛下洪福,将士用命。他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决心已定:待身体再恢复些,便要调整策略,不能再一味强攻,必须找到破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