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星系文明对话 第八章 能源织星网,共生共繁荣
“跨星系文明共同体” 七方成员(地球、银河一号、玫瑰星、麦哲星、仙女星、异星、星隧三号)的 “能源协作小组”,在星隧三号 “中央能量站” 开展技术攻关的第二周,遇到了首个关键难题:星隧三号的环形能量站虽能高效储存紫色晶体能源,但能源传输效率仅为 65%—— 由于星隧星系与异星、仙女座星系的 “空间曲率差异”,常规的脉冲传输技术会导致 30% 以上的能源损耗,无法满足跨星系能源网络的搭建需求。
“就像史前人类用陶罐运水会因渗漏损失水量,我们的能源传输也因‘空间曲率渗漏’出现损耗,” 星隧人的 “环形工程师” 通过能量波投影展示数据,“环形能量站的‘环形传输通道’,在单一星系内效率可达 90%,但跨星系传输时,通道会因空间曲率变化出现‘能量缝隙’—— 这是我们独自研究多年都未能解决的瓶颈。”
麦哲星团队此时想起了 “螺旋聚能符号” 的特性 —— 麦哲星远古 “螺旋能源纹” 中,记载着 “螺旋通道抵消空间干扰” 的智慧:通过螺旋的 “缠绕密度变化”,适配不同空间环境的干扰频率,减少能量损耗。“我们可以将环形传输通道,改造为‘环形 - 螺旋复合通道’,” 麦哲星代表调出螺旋纹图谱,“用星隧三号的环形结构稳定能源输出,用麦哲星的螺旋纹调整通道密度,适配跨星系的空间曲率差异 —— 这是两种文明能源符号的互补融合。”
地球团队则从史前 “经络纹” 中找到灵感 —— 刻在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上的 “经络走向纹”,记录了人类通过 “路径优化” 减少能量损耗的逻辑,与能源传输的 “通道优化” 原理相通。“我们可以在复合通道的关键节点,加入‘经络纹’的‘路径校准模块’,” 林晓雅补充方案,“就像史前人类通过调整经络穴位疏通气血,校准模块能实时修正能量传输路径,进一步降低损耗。”
七方团队随即分工推进改造:星隧三号负责环形通道的基础改造,麦哲星提供螺旋纹编码参数,地球研发路径校准模块,玫瑰星优化脉冲传输频率,银汉一号计算空间曲率数据,仙女星与异星则负责现场测试与数据记录。经过十天的联合攻关,“环形 - 螺旋复合传输通道” 成功落地 —— 跨星系能源传输效率从 65% 提升至 88%,损耗率控制在 12% 以内,完全满足跨星系能源网络的基础需求。
“改造后的通道,就像史前人类修建的‘跨部落输水渠’,” 沈青崖看着传输测试数据,“它不仅解决了单一文明的技术瓶颈,更搭建起‘能源共享’的跨星系纽带 —— 这是‘七方共生’从‘应急协作’走向‘长效发展’的关键一步。”
能源传输技术突破后,共同体启动 “跨星系能源网络搭建计划”,规划了三条核心 “能源航线”:第一条 “星云 - 星隧航线”,连接紫色星云的晶体开采区与星隧三号,为星隧三号持续输送紫色晶体能源;第二条 “星隧 - 异星航线”,将星隧三号的环形储能技术与异星的星云环境数据结合,在异星建立 “能源中转站”;第三条 “异星 - 仙女座航线”,通过仙女星的双脉冲通信技术,将能源数据实时同步至共同体各成员,实现 “能源动态调配”。
每条航线的关键节点,都部署了 “七方共生符号信标”—— 信标表面刻有七方文明的核心符号,内部集成 “能源监测模块”,能实时反馈航线的能源传输状态,若出现损耗异常,可自动启动 “通道校准程序”。“这些信标,就像史前人类在商道上设置的‘驿站’,” 林晚秋解释,“既标记航线,又提供保障,让跨星系能源传输‘安全、稳定、可追溯’。”
就在能源网络搭建顺利推进时,星隧三号的 “地质探测机器人” 在 “中央能量站” 地下 1000 米处,发现了一处 “远古能源遗址”—— 遗址内的 “环形石阵”,与地球史前 “巨石阵” 的 “天文校准功能” 高度相似,石阵中央的 “能量凹槽” 中,残留着紫色晶体的痕迹,且凹槽内壁刻有 “太阳核心纹”“星芒能源纹”“环形能量纹” 的组合符号。
“这是百万年前‘跨星系能源协作’的遗址!” 林晚秋通过全息投影观察石阵细节,“石阵的环形布局与星隧三号的现代能量站一致,凹槽内的组合符号证明,地球史前文明、异星祖先、星隧人祖先曾共同在这里开发紫色晶体能源 —— 这比我们之前发现的‘星云航线标记’,更直接地证明了远古跨星系文明的协作历史。”
七方团队立刻对遗址展开保护性挖掘,在石阵的 “能量传输通道” 中,发现了一组 “远古能源符号石板”—— 石板上的符号记录了 “紫色晶体开采 - 储存 - 传输” 的完整流程,其中 “晶体加热提取能量” 的方法,与地球史前 “青铜冶铸符号” 的 “高温能量利用” 逻辑完全一致,而 “环形储存” 的技术细节,与星隧三号现代能量站的核心原理存在 80% 的相似度。
“这些石板是‘远古能源技术手册’,” 星隧人的环形工程师感慨,“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符号记录下协作智慧;百万年后,我们沿着同样的符号轨迹,再次开启跨星系能源协作 ——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薪火共传’的文明必然。”
基于遗址发现,共同体成立 “远古能源技术研究小组”,将远古符号记录的技术细节,与现代跨星系能源技术融合,研发出 “高效紫色晶体提取装置”—— 装置结合了远古 “高温提取法” 与玫瑰星的 “脉冲加热技术”,将紫色晶体的能源提取率从 75% 提升至 92%,且能耗降低 30%。
装置投入使用的当天,“跨星系能源网络” 实现了首次 “全航线能源传输”—— 紫色星云开采的晶体能源,经 “星云 - 星隧航线” 输送至星隧三号,转化为稳定能量后,再经 “星隧 - 异星航线” 传输至异星中转站,最终通过 “异星 - 仙女座航线”,为仙女星的 “双脉冲通信基站” 提供能源支持。全航线的能源损耗率仅为 10%,创下跨星系能源传输的新纪录。
为纪念这一里程碑事件,共同体在星隧三号的远古能源遗址旁,修建了 “跨星系能源共生纪念碑”—— 纪念碑以 “七方共生符号” 为核心,底部刻有远古能源符号石板的复刻图案,顶部安装 “紫色晶体能量灯”,灯的光芒通过 “环形 - 螺旋通道” 投射至夜空,形成 “能源航线光带”,与实际的跨星系能源航线呼应。
北平的初春,“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举办了 “跨星系能源网络成果展”。展厅内,“环形 - 螺旋复合通道” 模型、远古能源遗址复原场景、七方能源协作技术图谱依次陈列;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 “符号模拟器”,体验用七方符号组合出 “能源传输指令”,感受跨文明技术协作的魅力;“时空对比墙” 上,左侧展示百万年前远古能源遗址的符号记录,右侧展示现代能源网络的技术参数,直观呈现 “文明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林晚秋、沈青崖、林晓雅、和小雨站在纪念碑的全息投影前,望着屏幕上跨星系能源航线的实时数据,心中满是感慨。从破解能源传输瓶颈,到搭建跨星系能源网络;从发现远古协作遗址,到融合古今技术 ——“跨星系文明对话” 的故事,已从 “相遇相知” 走向 “共生共荣”,从 “技术协作” 走向 “文明传承”。
“能源网络只是‘跨星系共生’的起点,” 沈青崖轻声说,“未来,我们还会在宇宙中搭建‘符号交流网络’‘生态协作网络’,让更多文明在‘文明无界’的信念下,共享宇宙资源,共探宇宙奥秘。”
林晓雅点头,目光望向屏幕上闪耀的 “七方共生符号”:“下一章,我们将沿着远古能源遗址的线索,探索‘跨星系文明协作的起源’—— 寻找百万年前,地球、异星、星隧人祖先首次携手的‘文明初心’,让‘薪火共传’的故事,有更深厚的历史根基。”
夜空中,跨星系能源航线的 “能量光带” 与 “七方共生符号” 的投影交相辉映,从紫色星云延伸至星隧星系,再连接到异星与仙女座星系 —— 这道光带,不仅是能源传输的通道,更是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生动见证,照亮着宇宙文明共生共荣的未来。
(第九章 溯源寻初心,薪火永相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