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日子像绷紧的弦,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这根弦承压能力的检验。在第一次模考稳步上升的势头之后,紧接而来的月度考核,却给了米小圈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
这次的数学月考试卷,题型刁钻,计算量巨大,尤其最后一道压轴题,涉及的知识点综合而冷僻,完全打乱了米小圈平时的答题节奏。考试结束时,他手心冰凉,知道自己考砸了。
成绩公布得很快。当数学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教室,念到“米小圈,108分”时,那个数字像一记闷棍,敲得他眼前发黑。108分!对于目标是顶尖大学的他来说,这个分数简直是灾难性的,班级排名瞬间跌出了前十。
课间,他独自坐在座位上,盯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尤其是最后那道几乎空白的压轴题,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沉又痛。挫败感、自我怀疑、还有对未来的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将他淹没。他甚至能感觉到周围同学投来的、带着些许同情或庆幸的目光,这让他更加无地自容。他一直努力维持的、紧跟李黎步伐的自信,在这一刻出现了裂痕。
他把头埋得很低,恨不得钻进桌肚里,第一次模考后的欣喜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满心的苦涩和茫然。他甚至不敢去看身旁李黎的反应,怕看到她一如既往的优秀,更怕看到她可能流露出的失望。
铁三角的姜小牙和车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些“一次失误没关系”、“下次考回来”之类安慰的话,但那些话语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米小圈只是胡乱地点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整个上午,他都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老师讲课的声音像是隔着一层膜,模糊而遥远。他机械地记着笔记,却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午休时分,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大部分同学都趴在桌上休息,或者戴着耳机听音乐。米小圈依旧维持着低头的姿势,盯着那份该死的数学试卷,仿佛要将它盯穿。
就在这时,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从旁边轻轻推到了他的肘边。
米小圈愣了一下,迟疑地抬起头,看向李黎。她已经重新坐直了身体,面前摊开的是一本英语词汇书,似乎并没有看他,只是用指尖点了点那张纸条。
米小圈的心脏莫名地跳快了一拍。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纸条,展开。
上面是李黎那清秀工整、力透纸背的字迹,没有称呼,没有落款,只有简短的几句话:
“一次分数代表不了什么。
关键是弄懂错在哪里。
你的能力不止于此。
别忘了我们的目标清单。
下午放学,图书馆老位置,我帮你分析试卷。”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安慰,每一句都冷静、客观,直指核心。尤其是那句“你的能力不止于此”,像是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瞬间在他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他抬起头,再次看向李黎。她依旧看着单词书,侧脸平静,仿佛刚才递纸条的人不是她。但米小圈却从这份平静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稳定的力量。她没有因为他的一次失利而看轻他,没有说教,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失望,而是用最实际的方式——帮他分析试卷——来表达她的支持。
一股暖流冲破了冰冷的沮丧,缓缓流入心田。他紧紧攥着那张纸条,仿佛攥着一根救命稻草。是啊,一次月考而已,天塌不下来。重要的是找出问题,而不是沉溺在失败的情绪里。李黎说得对,他的能力不止于此,他还要和她一起实现那份目标清单呢!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张纸条小心翼翼地夹进了自己的错题本里。然后,他拿起红笔,开始在那份惨不忍睹的试卷上,认真地标注起来,试图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和思维盲区。
下午的课,米小圈听得认真了许多。虽然心情依旧沉重,但不再是一片绝望的黑暗。那张纸条上的话语,像一盏微小的灯,在他心里亮着。
放学后,两人默契地来到了图书馆那个靠窗的老位置。没有多余的寒暄,李黎直接拿过了米小圈的数学试卷,一题一题地帮他分析起来。
“这道题,你的思路一开始就偏了,应该先考虑函数的奇偶性……”
“这里计算粗心了,小数点点错了一位。”
“最后这道压轴题,涉及的知识点我们上周的拓展练习里提到过,你当时可能没完全消化……”
她的声音不高,条理清晰,一针见血。她没有指责,只是客观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米小圈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在草稿纸上记录着。
当最后一道难题也被彻底剖析清楚后,米小圈看着写满了解题过程的草稿纸,心中豁然开朗。那些让他恐惧的红叉,此刻变成了一个个需要攻克的具体目标,不再是无法逾越的大山。
“我明白了。”米小圈长舒一口气,感觉压在心口的巨石被搬开了大半,“谢谢。”
李黎合上试卷,看向他,目光平静而坚定:“挫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爬起来的速度。别忘了,你可是能从班级二十名冲到前五的人。”
这句话,带着她特有的、不容置疑的信任,比任何鼓励都更有力量。米小圈看着她,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里重新燃起了斗志。
窗外的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映在书香弥漫的阅览室里。这次月考的失利,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但风雨过后,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个冷静而可靠的“战友”,米小圈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这份在失利时收到的、无声却有力的安慰与支撑,成为了他高三路上又一笔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