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的尘埃落定,宿舍夜谈的余温尚存,大学给予新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择权,伴随着略显复杂的选课系统,轰然而至。
计算机学院的公共机房人满为患,空气中弥漫着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以及低声的讨论和偶尔因网络卡顿发出的哀叹。米小圈和室友们早早占好了位置,严阵以待。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课程列表如同迷宫,每一门课程后面都跟着授课教师、时间地点、学分以及所剩无几的容量。
“我的天,‘人工智能导论’这就没了?手速也太快了吧!”赵磊盯着瞬间变灰的选课按钮,捶胸顿足。
“正常,李教授的课,年年秒光。”旁边一个学长见怪不怪地提醒,“你们新生,先别好高骛远,把必修课和核心通识课搞定再说。”
米小圈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面前摊开着打印出来的培养方案,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门专业必修课:《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系统基础》。这些是骨架,必须稳稳拿下。
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他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合适的时间段,避开传说中的“杀手”老师,尽量将课程安排得紧凑而合理。每勾选一门课,仿佛就在未来的时间轴上钉下了一枚钉子,一种奇异的、掌控自己学习轨迹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而,当必修课的格子被填满,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时,真正的迷茫才开始浮现。
《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每一门都闪烁着知识的光芒,诱人深入,却又让人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它们像是一条条岔路,指向不同的专业领域和未来可能的方向。
“王浩,你选啥?”刘洋探过头问。
“我看看……《游戏设计与开发》!这个必须选啊!”王浩兴奋地指着屏幕,“总算有门看起来好玩的了。”
赵磊则纠结于《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入门》之间,念念不忘他的硬件梦。
刘洋比较务实,选择了《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技能。
轮到米小圈了。他的鼠标在几个选项上游移不定。《算法》是计算机的灵魂,必须学;《网络》是互联网的基石,也很重要;《机器学习》是当下的热点,前景广阔……他似乎对每一样都感兴趣,却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贪多嚼不烂。
他想起高中时和李黎一起制定目标清单的情景,那时候目标明确而单一——考高分,上好大学。而现在,选择权交到了自己手里,反而有些无所适从。大学的广阔,第一次以如此具体的方式展现在他面前,令人兴奋,也令人惶恐。
他点开《机器学习》的课程介绍,看着那些陌生的术语和复杂的先修课程要求,心里有些打鼓。又点开《计算机图形学》,看到课程项目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美术基础,更是觉得遥远。
“圈儿,别纠结了,先选一两门基础的试试水,大不了下学期再换。”王浩看他半天没动静,出声建议。
米小圈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选几门课,更像是在为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绘制最初的草图。他最终在《算法设计与分析》和《计算机网络》后面打上了勾。这两门是基础中的基础,无论将来走向哪个细分领域,都至关重要。
接下来是通识选修课。这又是另一片广阔的天地。《西方哲学史》、《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心理学与生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音乐理论基础》……这些课程与他的专业看似无关,却代表着大学教育的另一重意义——拓宽视野,塑造完整的人格。
米小圈的目光在课程列表上逡巡。他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忽然想起李黎偶尔会引用一些诗词,虽然她学的是电子工程,但那份人文素养让她显得更加丰富。他犹豫了一下,在这门课后面也打了个勾。或许,他也应该尝试接触一些专业之外的东西。
选课系统关闭的倒计时在屏幕上跳动。米小圈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课程表:紧凑的专业课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两门选修课像两抹不同的色彩,点缀其中。这张初步成型的课程表,不再像高中那样是被动接受的安排,而是他自己亲手标注的、通往未知世界的探索地图。
他知道,这其中必然会有不适应,有挑战,甚至可能选到并不适合自己的“水课”或“坑课”。但这就是成长,在一次次尝试和选择中,逐渐清晰自己的方向,标注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路径。当鼠标最终点击“提交”按钮时,米小圈感到一种混合着忐忑与期待的悸动。他的大学生活,终于在这张由自己勾勒的课程表上,正式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