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开放的春风正徐徐吹遍华夏大地,各行业都在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电子工业领域,无线电厂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肩负起了开拓国内收录机市场的重任。
彼时,国外的收录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无线电厂的科研团队深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日夜坚守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终于成功设计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收录机。
这台收录机的诞生,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它的外观设计虽然还带着几分质朴与厚重,但却承载着中国电子工业自主研发的希望。
其技术性能也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能够稳定地进行录音和播放功能,音质清晰,操作相对简便,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音频设备的需求。
它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国内音像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成为了国内电子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激励着更多国内企业投身于自主研发的道路。
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无线电厂在当时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下,企业的生产运营受到诸多限制。
在产能方面,无线电厂尚处于生产线调试和技术转化的初级阶段,距离实现大规模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厂里仅配置了 2 条简易磁带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设备简陋,技术水平有限,每条生产线的日产量仅在 2000 - 6000 盒之间。如此低下的产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磁带日益增长的需求。
财政压力也成为了压在无线电厂身上的一座大山。
全厂拥有 1200 - 1500 名员工,他们的工资、福利等各项开支全依赖单位财政拨款。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单位的财政资源也十分有限,这使得无线电厂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
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厂领导常常需要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而四处奔波,但往往收效甚微。
生产资源调配的受限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材料的采购、设备的更新等都需要层层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这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体制枷锁下,无线电厂虽有技术优势,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 ,急需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这天,无线电厂李厂长正对着产能报表发愁,办公室外突然传来喊声:“李厂长!李强又来寻您了!”
“让他进来。” 李厂长揉了揉眉心。
没一会儿,李强提着两袋水果走进来,脸上堆着笑:“叔,今天来谢您的,这点小意思您收下。” 说着,他悄悄递过去一叠 “大团结”—— 李厂长扫了眼,约莫二十来张,忙接过来塞进内兜,压低声音:“下次别在这儿搞这些,直接去家里不行?幸好这会儿没旁人。”
“嘿嘿,下次肯定注意。” 李强话锋一转,“叔,这次来是正经下单的:30 万盒磁带,5 万张黑胶唱片,您得帮我灌。”
李厂长一听就急了:“胡闹!这成本都得 50 万,你有这么多钱?去年过年帮你私下灌的那几万盒,就有人往上面递小纸条,要不是你及时‘补了诚意’,我这厂长位置早坐不稳,得回车间管机器了!”
“哪个缺德的告密?” 李强骂了句,“厂没亏一分钱,大家还能多赚点,凭什么眼红?”
“还能凭什么?‘患寡不患均’呗。” 李厂长叹了口气,“当初就找了几个熟人帮忙,谁知道你后来给了钱?没沾着光的人知道了,能不闹吗?”
“行吧,这次肯定不让叔难办。” 李强掏出一张纸递过去,“我跟单位申请过了,这是批准条,您尽管安排生产。再说了,厂里工人这不也闲得慌?我前几天还看见几个熟人在外面摆小吃摊呢。”
李厂长接过批准条一看,还真是单位盖了章的,悬着的心放下了:“行,我马上安排。不过灌这么多,你卖得出去?”
“您放心,我找了老叶,让他帮着卖到其他省份,每盒给他 1 分钱抽佣。”
“叶家?怎么不找许家?”
“许家也就在羊城有点能耐,还不如我们李家。老叶不一样,其他省都有人卖他面子。”
李厂长点点头:“那成,5 万张黑胶 10 天后拿货,30 万盒磁带得等 2 个月 —— 厂里就两条线,慢得很。”
“2 个月?也太慢了!” 李强皱起眉。
“没办法。” 李厂长摊摊手,“磁带灌制得走母带制作、涂布、复录、包装一套流程,两条线满负荷转,一天最多 1 万盒,急不来。”
“行吧,那先各灌 1 万,我大后天来拿,先在羊城铺货。”
“嗯,我让工人盯紧点。”
羊城街头的 “音乐热潮” 与工厂外的 “抢货大战”
一周后,羊城的热闹地段彻底被两首歌 “承包” 了 ——《踏浪》的明快节奏一飘出来,连路边摆摊的都忍不住跟着晃头。
《童年》更火,整盒磁带里的歌像长了腿,钻进了大街小巷,连小学生都能哼几句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这股热潮引来了不少外地老板 —— 他们是来羊城做生意的,一听见这歌就动了心思,纷纷找去 “新世代影音公司” 想批发磁带,可公司大门天天关着。
不是老板耍大牌,是李强根本没空守店。他天天扎在无线电厂的生产车间里,盯着磁带从生产线下来,连擦汗的功夫都没有 —— 厂里每天产出的 1 万盒磁带,刚运到厂门口,就被等着的商家围上来抢,手慢一点都拿不到。
这天,一个肩宽背厚的汉子掀着车间门帘闯进来,一看见蹲在地上打包的李强,嗓门就提了起来:“阿强!你可让我好找!”
李强抬头一看,是老叶,赶紧直起身:“哟,你怎么来了?”
“还好意思问?” 老叶叉着腰,“我们说好的,你让我把磁带运作到其他省份,这都多久了,我一盒货都没拿到!”
“大哥,我也急啊!” 李强抹了把汗,“你看这生产线,两条线满负荷转,一天就 1 万盒,刚出来就被抢光了。我公司门口也围着一堆商家,天天拍门要货,我都快顶不住了。”
“玛德,原来是这帮人抢了我的货!” 老叶眼睛一瞪,“敢断我财路?我叫人把他们赶跑!”
“别别别,和气生财!” 李强赶紧拉住他,“工厂就这点产能,这几天能出 10 万盒,已经是极限了。不过…… 你要是能说动其他工厂帮忙灌制,将来生产的磁带,全让你运作,怎么样?”
老叶愣了愣:“其他工厂?你是说那些集体所有制的厂子?”
“对,比如太平影音公司,还有其他小厂。” 李强说,“哪怕每个厂一天只灌几百盒,多凑几个厂,一天也能出几万盒。”
老叶摸了摸下巴,没立刻答应。
李强见状,赶紧补了句:“你知道太平影音给吕古一灌的《乡恋》吗?”
“废话!我可是追着时尚走的人,能不知道?” 老叶撇撇嘴,“不过燕京那边对这歌意见大得很,说是什么‘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燕京音乐报》《百姓音乐》都登文章批评她,还把吕古一叫成‘内地李丽君’,嫌她唱得太柔。”
“这么狠?我觉得挺好听的啊。” 李强咂咂嘴,话锋又转,“但你知道吗?《乡恋》现在已经卖了 500 万盒磁带了。”
“五、五百万盒?!” 老叶眼睛一下子瞪圆了,“阿强,你没跟我开玩笑吧?”
“骗你干嘛?你去问太平影音的人就知道了。” 李强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想想,我这盒《童年》里的歌,比《乡恋》还抓耳,将来要是卖 1 千万盒,你抽 1 分钱一盒,就是 10 万!”
“10 万?!” 老叶的声音都有点抖,他盯着李强,猛地拍了下大腿:“干!这活儿我干了!走,母带呢?我们现在就去其他厂谈!”
“不用,我信得过你。” 李强从包里掏出 10 盒磁带,“这是次母带,音质跟母带一样,你拿去给他们灌。放心,后面我还有更多专辑出来,少不了你的好处。”
“哈哈哈,阿强你够兄弟!” 老叶抓过磁带,转身就往外跑,“我这就去谈,保证尽快出活!”
瓶颈下的希望:一条新增的生产线
老叶走后,李厂长端着搪瓷杯走过来,看着李强:“强子,你就这么信得过他?”
李强笑了笑:“他又不姓李,是想赚这一次的钱,还是想长期跟着我赚,他心里有数。”
“屁,就你那点心思我还不知道?” 李厂长戳了戳他,“你哪有那么多本钱压货?在我这儿,看你爸的面子,能让你先拿货后结账;到了别的厂,人家可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可得悠着点。”
“嘿嘿,还是叔了解我。” 李强挠了挠头,又问,“对了叔,单位那边肯不肯多设几条生产线啊?”
李厂长叹了口气:“只肯加一条,再多就不行了 —— 还不是怕担风险,讲业绩。你看这几天,光靠这两条线就进了 10 万,要是能多来几条,一个月赚 100 万都不是梦。”
“船大难调头,没办法。” 李强耸耸肩,转身扛起五个装满磁带的箱子,“我先去给外面的商家交货,晚了又该催了。”
车间里的机器还在嗡嗡转,磁带从生产线下来的声音,混着外面商家的谈笑声,像一首特别的 “时代小调”——无线电厂和李强这样的 “弄潮儿”,正踩着困境往前闯,而更多关于 “突破” 与 “希望”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