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黑河
黑河市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月底就已经银装素裹。在这个中俄边境小城,中俄友谊小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欢迎三位新同学。”班主任李老师微笑着对二年级三班的孩子们说,“他们是来自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萨沙、卡佳和安德烈。”
教室门打开,三个金发碧眼的孩子怯生生地走进来。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教室里的中国同学。
“大家好,我叫萨沙。”个子最高的男孩用生硬的汉语自我介绍。
“我是卡佳。”扎着两条金色辫子的女孩小声说。
最矮小的安德烈躲在萨沙身后,用俄语嘟囔了一句:“r 6oюcь(我害怕)。”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他们会说中国话吗?”
“头发颜色好像洋娃娃!”
“那个小男孩说什么呢?”
李老师拍拍手让大家安静:“从今天开始,萨沙、卡佳和安德烈就是我们班的一员了。大家要互相帮助,特别是语言上,要帮助他们学好汉语。”
就这样,三个俄罗斯小朋友开始了在中国小学的学习生活。
第一堂语文课就成了大挑战。李老师在黑板上写:“我爱北京天安门。”
“这是‘我’,这是‘爱’...”李老师耐心地教着。
安德烈皱着眉头,在作业本上画了个小人,然后在旁边写了个“我”字。萨沙认真跟读,但发音古怪:“窝矮北斤天安闷。”全班哄堂大笑。
卡佳脸涨得通红,突然站起来用俄语说:“Этo he cmeшho!(这不好笑!)”然后哭着跑出了教室。
班长小梅赶紧追出去,在走廊上找到正在抽泣的卡佳。小梅不会说俄语,但她掏出自己的手帕,又拿出一个漂亮的贴纸,小心翼翼地递给卡佳。
卡佳看着贴纸上可爱的熊猫,慢慢停止了哭泣。小梅拉着她的手回到教室,对着全班同学严肃地说:“不许笑话新同学!谁再笑,我就告诉李老师!”
课间休息时,中国孩子们好奇地围着三个俄罗斯小朋友。
“你们为什么来中国上学啊?”胖乎乎的小强问。
萨沙努力用汉语解释:“妈妈...工作...黑河。爸爸...俄罗斯。周末...回家。”
原来,萨沙和卡佳的母亲在中俄贸易公司工作,常驻黑河。安德烈的父亲是俄罗斯工程师,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工作。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双语教育,他们被送到中俄友谊小学读书。
“你们想家吗?”细心的小梅问。
卡佳点点头,眼圈又红了:“想爸爸,想奶奶,想我家的狗。”
小强突然拍手:“我有主意了!我们帮你们学汉语,你们教我们说俄语好不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一场有趣的语言交换开始了。
第二天课间,小强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小本子:“这是我收集的‘好吃的东西’——糖葫芦、饺子、锅包肉、拉皮...用俄语怎么说?”
萨沙认真地一个一个教:“шaшлыk n3 6orpышhnka, пeльmehn, cвnhnha в kncлo-cлaдkom coyce, лaпшa...”
小强跟着念,但发音一塌糊涂。安德烈笑得前仰后合,第一次在教室里露出了笑容。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了一道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萨沙很快举手:“8个!”
李老师很高兴:“很好!萨沙真棒!”
但接下来的一道题难住了俄罗斯孩子们:“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3\/4,还剩多少米?”
三个俄罗斯小朋友面面相觑,不明白“3\/4”是什么意思。中国孩子们也很惊讶——这么简单的分数题怎么会不懂呢?
小梅突然明白过来:“老师,俄罗斯的分数教法和我们不一样吧?”
李老师恍然大悟:“对啊,我忘了教材差异了。那这样,小梅,你课后帮萨沙他们补习一下分数知识好不好?”
于是每天放学后,小梅都会留下来帮俄罗斯朋友们补习数学。作为回报,萨沙教小梅滑冰——冬天黑河的江面冻得结结实实,成了天然的滑冰场。
一个周五,李老师宣布:“下周三我们要举行‘中俄文化交流日’,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个节目或作品。”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中国孩子们准备书法、京剧脸谱、民族舞蹈。俄罗斯孩子们则商量着要展示什么。
“我们跳俄罗斯民族舞吧!”卡佳提议,“我妈妈可以寄传统服装来。”
安德烈担心地说:“可是我们还不太会跳啊。”
萨沙拍拍胸脯:“我妈妈这周末过来,她可以教我们!”
周一到校时,三个俄罗斯孩子都顶着黑眼圈——他们周末练习舞蹈到很晚。但让人担心的是,安德烈感冒了,咳嗽个不停。
文化交流日那天,学校礼堂坐满了学生和家长。中国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书法展示、古诗朗诵、武术表演...
轮到俄罗斯孩子们上场时,安德烈突然紧张起来,咳嗽得更厉害了。音乐响起,卡佳和萨沙开始跳舞,但安德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看就要哭出来。
这时,小梅和小强突然跑上台。他们事先偷偷学了几个舞步,虽然动作生硬,但成功带动了安德烈。四个孩子手拉手跳完了整支舞,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表演结束后,李老师特别表扬了全班同学的团结友爱。
随着时间推移,三个俄罗斯孩子的汉语越来越流利,甚至学会了当地方言。而中国孩子们也学会了不少俄语单词,课间经常听到中俄混杂的对话:
“小强,дaвan 6ыcтpo(快点)!要上课了!”
“等等我,我的铅笔盒гдe(在哪里)?”
最有趣的是语文课上的“成语接龙”。当萨沙接出“入乡随俗”时,全班都惊呆了——连很多中国孩子都没学过这个成语。
“我妈妈说的,”萨沙得意地解释,“在中国,就要跟着中国的习惯。”
冬天最深的时候,黑河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一天放学时,暴风雪突然来袭,家长们无法及时来接孩子。
李老师决定送孩子们回家。但风雪太大,走到江边时根本看不清路。安德烈吓得直哭,小梅也冷得直哆嗦。
“我知道一条近路!”萨沙突然说,“爸爸带我从冰面上走过,可以直接通到我们家小区。”
但李老师犹豫了:“江面冰结得实吗?会不会有危险?”
“我爸爸说,这时候冰层最厚了,卡车都能过!”萨沙肯定地说。
于是,一行人手拉手走上江面。风雪中的黑龙江宛如一条白色的巨龙,对岸俄罗斯的灯光在雪幕中若隐若现。
走到江心时,卡佳突然停下脚步,轻声说:“我们正站在两个国家的中间呢。”
孩子们都安静下来,感受着这奇妙的时刻——脚下是封冻的国界,头顶是纷飞的白雪,连接着两个国家。
突然,安德烈惊喜地指着前方:“看!极光!”
大家抬头望去,只见绿色的光带在天边舞动,美得令人窒息。
“这不是极光,是冰晕。”李老师纠正道,“但真的很美,就像为你们的友谊点亮的光芒。”
那天之后,孩子们的感情更深了。他们经常相约在江边玩耍,冬天滑冰滑雪橇,春天开江后看跑冰排,夏天在岸边捡漂亮的石头。
学期末的最后一天,李老师宣布了一个消息: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萨沙下学期要回俄罗斯了。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小强第一个哭出来:“不要走嘛!你走了谁教我滑冰?”
萨沙低着头:“我也不想走,但妈妈说我们必须回去。”
小梅擦擦眼睛:“那我们就要珍惜最后在一起的时间了。”
期末考试结束后,孩子们策划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会。他们在江边的小树林里找到了一个秘密基地,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和节目。
小强送给萨沙一双崭新的冰刀鞋:“这样你回俄罗斯也能滑冰,就会想起我们了。”
卡佳送给每个中国女孩一个俄罗斯套娃:“最小的娃娃是我,最大的也是我,就像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安德烈送给每人一块漂亮的石头:“这是黑龙江的石头,代表着我们在这条河边的友谊。”
萨沙的礼物最特别——他亲手制作了一本小册子,里面用中俄双语写着大家经常说的词语和句子,还配上了可爱的插图:
“好朋友 - лyчшnn дpyг”
“一起玩 - nгpaть вmecтe”
“不分开 - he paccтaвaтьcr”
最后一项,孩子们手拉手站在江边,齐声用中俄双语喊道:“友谊长存!Дpyж6a haвekn!”
回俄罗斯的那天,全校师生都来为萨沙送行。当汽车缓缓启动时,萨沙突然跑下车,紧紧抱住小梅和小强:“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汽车驶过黑龙江大桥,逐渐消失在视野中。小梅望着对岸的俄罗斯,突然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当外交官,这样就能经常去俄罗斯了!”
小强点点头:“我要做国际贸易,把中国的好吃的卖到俄罗斯去!”
李老师听着孩子们的话,欣慰地笑了。这条静静的黑河,见证了多少相聚与别离,却又默默连接着两岸的人们。
第二年春天,李老师收到一个从俄罗斯寄来的包裹。里面是萨沙的照片和一封信:
“亲爱的李老师和同学们:我在新学校很好,但我非常想念你们。我成了班里的‘中国专家’,经常给大家讲中国的故事。附上的照片是我在汉语比赛中获奖的样子。妈妈说暑假我可以回黑河看望大家!你们的朋友,萨沙。”
李老师把照片和信读给全班听,孩子们欢呼起来。小梅小心地把照片贴在教室的“友谊墙”上,那里已经贴满了中俄小朋友们的合影。
窗外,黑龙江已经解冻,江水静静流淌,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就像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跨越国界,连接心灵,静静地流向远方。
而在这个边境小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