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四)
(十九)
初冬的第一场薄霜,悄然覆盖了柳溪村的田埂和屋顶。学期的最后一个月,空气里除了寒意,还多了一丝不同以往的躁动。一则消息像风一样刮遍了小小的校园:县里新建的重点小学面向全县选拔优秀教师,符合条件的可以报名,通过笔试、面试即可调动。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有年轻老师跃跃欲试,私下里翻着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书籍;也有像张老师这样扎根多年的老教师,只是吧嗒着烟,看着窗外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常。”
欧阳岚的心,被这则消息搅动了。说不心动是假的。县重点小学,意味着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完善的教学设备,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或许,还能离她曾经熟悉的城市生活更近一点。更重要的是,那里可能没有修不完的破旧桌椅,没有追不上的教学进度压力,没有那么多因家庭缺失而带来的教育难题。
她第一次认真思考“离开”的可能性。服务期将满,她有报名的资格。晚上,她在昏暗的台灯下,摊开信纸,想写报名申请。可笔尖悬在纸上,良久,却只落下“申请书”三个字,后面便是一片空白。脑海里闪过的,是王小明那艘树叶贴成的小船,是孩子们晨读时摇晃的小脑袋,是野莓汁液染红指尖的触感,是张老师那句“教书是个良心活,也是个慢功夫”。
(二十)
内心的天平尚未平衡,现实又给她出了一道难题。学期末的全县教学质量抽测突然提前,范围扩大,四年级英语被纳入其中。而柳溪村小学,包括欧阳岚在内,没有一个专职英语老师。以往的英语课,都是由几位老师兼任,带着孩子们认认字母,读读单词,几乎是“哑巴英语”。
老校长找到欧阳岚,眉头拧成了疙瘩:“小欧阳,你是年轻人,接受能力强,你看……这四年级的英语复习,能不能你先顶上去?突击一下?”
欧阳岚看着校长殷切又无奈的眼神,拒绝的话堵在喉咙口。她自己的语文教学已经焦头烂额,再加上完全陌生的英语复习?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如果她不管,这些孩子可能连试卷上的题目都看不懂。
那一刻,她清晰地意识到,她不是县重点小学那些只需要专注于自己学科教学的老师。在这里,她必须是“全能”的,是语文老师,是班主任,是调解员,是心理辅导员,现在,还得是英语启蒙老师。
一种沉重的、被需要的感觉,压得她喘不过气,却也奇异地让她那颗因调动消息而浮躁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
(二十一)
欧阳岚接下了这个额外的重担。她找出了自己学生时代的英语笔记,晚上对着手机录音反复矫正自己的发音。她把简单的英语对话编成顺口溜,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前的二十分钟,带着孩子们一遍遍跟读、游戏。
孩子们对这门新奇的“副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他们的发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念“apple”像“阿噗”,念“thank you”像“三克油”,但教室里充满了笨拙而热烈的跟读声。欧阳岚看着他们努力撅起小嘴模仿的样子,常常忍不住想笑,笑着笑着,眼角又有些发酸。
她知道,这种临阵磨枪的效果有限。但至少,她想让孩子们知道,除了语文数学,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语言,透过它,或许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她甚至幻想着,他们之中,会不会有人因为这几天的“突击”,而对这门语言产生一丝微弱的兴趣,就像当年王小明因为那本残缺的《海底两万里》而向往大海一样。
抽测那天,欧阳岚比孩子们还紧张。她在考场外踱步,心里七上八下。成绩如何,她已经不敢去想,她只希望孩子们不要被那些陌生的字母吓到。
(二十二)
抽测结束,意味着寒假临近。调动报名的截止日期也到了。欧阳岚看着那张依旧只写了“申请书”三个字的信纸,最终将它折好,锁进了抽屉最底层。
她还没有想清楚未来,但至少此刻,她无法轻易转身。这片土地和这群孩子,已经用无数细密的丝线,将她牢牢系在这里。那些困顿、疲惫是真实的,而那些依赖、信任与微小的成长,同样真实而沉重。
放寒假的前一天,欧阳岚正在办公室收拾东西,班上一个叫石头的男孩磨蹭着进来,手里拎着个小小的、不断滴水的塑料袋。
“欧阳老师,”男孩黑黝黝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把袋子递过来,“我爸在河里凿冰捞的,给你。”
袋子里是几条小小的、还在蹦跳的河鱼。
“这……老师不能要,你们自己拿回家吃。”欧阳岚连忙推辞。
“家里还有!”石头固执地举着袋子,“我爸说,老师教我们念外国字,辛苦。”
“老师,你下学期还教我们吗?”石头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欧阳岚的心,像被那冰凉的河水浸了一下,猛地一缩。她接过那袋沉甸甸的、带着河水腥甜气息的小鱼,郑重地点了点头:“教。”
(二十三)
寒假开始了,校园彻底安静下来。欧阳岚没有立刻回家,她选择在宿舍多留几天,整理思绪,也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她绕着空无一人的操场散步,走过光秃秃的旗杆,走过结了薄冰的水洼。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想起这一年半的点点滴滴,那些崩溃的夜晚,那些欣慰的瞬间,那些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挣扎与坚持。
她不再是最初那个只有一腔热血、却也脆弱易折的年轻老师。生活的粗糙磨去了她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也赋予了她更坚韧的质地。教育的面貌,在她心中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清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相互影响和照亮。她在这里付出,也在这里被塑造。
她拿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妈,我过几天再回去……嗯,学校还有点事。”
“岚岚,县里那个教师选调,你报名了吗?”母亲在电话那头关切地问。
欧阳岚看着远处暮色中沉静的山峦,声音平静而坚定:“没有。妈,我想……我再待一阵看看。”
挂掉电话,她深深地吸了一口凛冽而清新的空气。前途依然未知,挑战依然众多。但此刻,她的内心是充盈的。她知道,自己的根,已经更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而她,愿意继续做一棵沉默的、与身边青禾共同生长的树,陪伴他们,度过又一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