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眼望去,大成殿的正门上方,一块雕龙牌匾高悬。
牌匾上的木质纹理细腻,雕刻的巨龙栩栩如生,龙须似乎都在微微颤动,龙身盘旋环绕,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而在这牌匾之上,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四个金色大字——“斯文在兹” 。
再看两边抱柱上,镶嵌着的楹联同样夺目。楹联以蓝底金字呈现,底色沉稳而庄重,金字在蓝底的衬托下愈发耀眼。
上面写着:“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这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其书法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圆润流畅,字体结构严谨规整。
此联高度赞扬了孔子的德行与天地日月相媲美,他的教育思想垂范万世,成为后世学子的精神导师,如同接力棒般承接了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贤的伟大智慧,开启了儒家思想传承的辉煌篇章 。
啸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缓缓抬起头。刹那间,他的目光被稳稳端坐于圣龛之中的孔子像牢牢吸引。
孔圣人身着一袭儒雅长袍,面料纹理细腻,色泽古朴,衣袂自然垂落,尽显文人雅士的从容与气度。
其神态庄严肃穆,双眸深邃而温和,仿佛穿透了悠悠岁月,洞悉世间的一切智慧与沧桑,凝视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令人心生敬畏的同时,又倍感亲切。
将视线转移,便能看到承载着孔子像的圣龛。
这圣龛依内檐金柱而建,巧妙地借助了建筑的结构,稳固又和谐。
龛身描金绘彩,金色的线条勾勒出繁复华丽的图案,红、绿等色彩相互映衬,明艳动人,却又不失庄重。
斗拱层层叠叠,像盛开的莲花般精巧,每一层斗拱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它们相互交错、彼此支撑,共同撑起了圣龛的顶部。
下方,精致的挂落下垂,为圣龛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美感。
整个圣龛结构统一,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精美又大气,彰显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仰头便能瞧见龛顶高悬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圣集大成”四个大字。
这是清代嘉庆皇帝的御笔,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圆润流畅。
“圣集大成”寓意着孔子的学问犹如浩瀚无垠的海洋,广泛汇聚百家精华,在思想文化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充分彰显出孔子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视线下移,两旁高大的抱柱上,挂着一副黑漆绿字的楹联。底色漆黑如墨,沉稳大气,绿色的字迹清新醒目,二者搭配相得益彰。
楹联上书“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备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为清乾隆皇帝所题。
短短数语,便深刻诠释了儒家经典思想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它仿佛在无声诉说,个人修养是根基,由此出发,才能实现家庭和睦、国家昌盛、天下太平;而遵循本性、修养道德、追求和谐,便是通往儒家思想殿堂的路径。
每一个踏入大成殿的人,都会被这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情怀所感染,深刻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
“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备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啸风轻声念道,声音里满是赞赏,不禁脱口而出:“说的好。”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副楹联,思绪却早已飘远,心里暗自琢磨起来。
这看似简洁的对联,实则融合了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的核心思想,精妙地体现出儒家“内圣外王”的完整体系,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源自《大学》八条目,无疑是儒家外王之道的生动体现。
从“齐家”开始,将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和睦美满,这是个人能力与品德的初步展现;
而后延伸到“治国”,凭借在齐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参与国家的治理,使国家繁荣昌盛;
最终迈向“平天下”的宏伟目标,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一个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的社会实践序列,蕴含着儒家对社会秩序构建的深刻思考。
而“布在方策”四个字,着重强调了这些理念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典章制度得以落地,成为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运行的现实载体,它们被记载于各种典籍之中,流传千古,为后世提供着宝贵的治理经验。
“率性之谓道”,此句出自《中庸》首章,犹如一把钥匙,揭示了性命之本的深刻内涵。
“率性”,就是要遵循天命赋予的本性,正如《中庸》中所讲“天命之谓性”,每个人生来便被赋予了独特的本性,尊重并依循这种本性行事,便是踏上了正道;
“备道”则意味着完备人道修养,《中庸》里提到“修道之谓教”,通过后天的教育与自我修行,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与学识,从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致中和”同样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所描述的是一种极致的完美状态。
“未发之中”是内心的平静与平衡,不受外界干扰;“发而中节”则是在面对外界事物时,情感与行为都能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致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位,和谐共生。
“宫墙”之喻巧妙化用自《论语·子张》中子贡赞孔子“夫子之墙数仞”。
这一比喻蕴含着三重深刻意蕴:
其一,体现了学问的深邃性,就如同汉儒注释的“宫墙喻道深”,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犹如高墙之内的神秘世界,深不可测,需要人们不断探索与钻研;
其二,强调了修习的次第性,想要进入这座学问的殿堂,必须循序渐进,找到正确的入门路径,不可急于求成;
其三,彰显了境界的层次性,正如《论语》中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这种对知识的谦逊与追求,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智慧,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对学问的理解与感悟也会不断提升。
这副对联着重强调“修身为本”,个人的修身是一切的根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达到“致中和”的境界,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
同时,构建起“家国同构”的治理体系,将个人与家庭、国家紧密相连,以实现“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正是:怀思忆古,带几分雅兴访古探乐,欣然举步,踏入庄严文庙,于碑刻经籍间,探寻仁道幽微奥理;崇圣仰贤,抱一片赤诚崇文尚礼,静气敛神,聆听悠远儒音,在字句篇章中,领悟德心深邃内涵。